第5章大梦谁先觉(1 / 1)

顿悟 马银春 2079 字 1个月前

1.妙在半梦半醒间

《百喻经》是一部流传范围很广的佛教经典,里面都是一些譬喻,类似于寓言,寓佛理于简单的故事。其中有一个《伎儿作乐》的譬喻,说的是从前印度某小国有个著名的乐师,技术高超,连国王都请他去演奏,并答应演奏完给他一千两银子的报酬。可演奏结束后,国王却不想支付。乐师就委婉地向国王索要,国王却耍赖皮说:“并不是我不给你钱。你看,你奏乐给我听,不过让我的耳朵空欢喜一场;我答应给你银子,则是让你的心空欢喜一场。咱们俩这不扯平了吗?”

毫无疑问,这个寓言是非常荒谬的。尤其是故事的主角之一,身为国王,却食言而肥,还振振有词。不过静下心来想想,作者安排他说出那番狡辩之辞,无非是为了传达佛家“四大皆空”的思想,让人们明白人生无常,切不要把有限的人生都用在追求无限的财富和低级欢乐方面,否则到头来只能是空欢喜一场。

不过这个寓言对现代人来说几乎是多余的。有才华的网友们早就发明出了“神马就是浮云”的流行语,更有才华的网友则说:“人生就像是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人生又像是茶杯,本身就是个杯具;人生也像是茶叶,终究要被浸泡在杯具之中;当你努力跳出一个杯具时,却发现自己跳进了另一个杯具;当你再次一跃,终于没有跳入杯具,却发现自己依然身处餐具之中……一跃一跃,终于你没有跳入杯具或餐具,但你已然掉下茶几了……”怎不令人感慨!

“神马就是浮云”,也不仅仅是现代人才有的感慨。魏武帝曹操早就有名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禅师们的话说,人生只在呼吸间,都来不及慨叹!

不过,禅宗也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以往提到这八个字,人们往往奔歪处想。其实这里所说的“色”,并不是人们头脑中所谓的女色,“色”,在佛家泛指一切有颜色的东西,也即我们肉眼能看到的物质世界。而“空”,也并不是说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完全没有,空空如也,一切都是幻象,而是说一切东西都会改变,都有其寿命,最终都会成空。但是话说回来,自然的伟力在无时不刻地改变现有世界的同时,也在无时不刻地创造着未来世界,所以又说“空即是色”,类似于道家的“无中生有”。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现实意义在于,很多人往往只看后半句,而不看前半句,更不懂得把前后两句结合起来看,这样,人就容易走向极端。比如有些人,打着悟道、想通了、活明白了的名义,打着“神马都是浮云”的招牌,不求上进,及时行乐,混一天是一天。其实他们哪里知道,真正的觉悟者,固然有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一面,但同时也有勇猛精进、上下求索的一面。

网上有个小故事,用在这里再好不过:

一个青年靠在一棵歪脖树上晒太阳,一边儿晒一边儿唉声叹气。一位禅师从旁经过,问他:“年轻人,天气这么好,你不去做事,在这儿唉声叹气干什么?”

“唉!”年轻人又叹了一口气,说:“神马都是浮云。我又何必费劲去做什么事情呢?”

“你没成家?”

“没有。成家太麻烦,所以我干脆不成家。”

“你没有喜欢的人?”

“没有。爱过后是恨,聚过后是散,所以我干脆不去爱。”

“你没有朋友?”

“没有。与其交往之后还会失去,不如干脆不结交。”

“你没有工作?”

“没有。工作不过是为了赚钱。赚了再多的钱,到头来还不是两手空空?”

禅师想了想,问:“既然这样,你能借我一根绳子吗?”

年轻人感到很奇怪,说:“你要绳子干什么?”

禅师说:“给你系在这棵歪脖树上,成全你啊!你终究是要死的,不如现在就别活了。你有绳子吗?我这就帮你系上……”

一句话,人生不能太狂热,也不能太颓废。如何把握其中的尺度呢?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有一篇著名的散文,叫《半梦半醒之间》,说得就很好:“对于真正的懒人,再好的闹钟也没有用,闹钟是给那些介于半梦半醒之间的人使用的。那么谁才是半梦半醒之间的人呢?答案就是普普通通的张三和李四,你和我。那些一听到闹钟响,立刻能处在清醒状态的人叫做‘慧根’。如果闹钟怎样叫也叫不醒,甚至爬起来把总开关关掉,这种人叫‘钝根’。一般人既不是‘慧根’,也不是‘钝根’,而是‘凡根’。所谓凡根,是会清醒、会迷失、会升华、也会堕落;是听到闹钟响时,徘徊挣扎在半梦半醒之间的人。他们会在叮咛、嘱咐和催促中醒来,但无论在现实中遭遇到什么,他们都能顺利地再次入梦——对梦想怀抱热忱,对现实敢于直面。这样看来,现实与梦想,也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顾——只看你是否能拥有半梦半醒的态度。”

半梦半醒的态度,就是禅的态度,道的态度。在老子那里,是指为人处世,当懂得何时有为,何处无为;在庄子那里,则是处于“用与无用之间”;在禅门,是时时处处修行,但又不刻意修行;对你我来说,则是指有些地方要知足,有些地方要知不足。把握好其中的尺度,掌握好之中的平衡,人就不会在需要奋进时却还流连于梦境、幻境,人就能够在需要时候坐看云起,悠然化蝶,用心灵的飘逸化解现实的无奈。

2.做梦与做事

《五灯会元》是一本专门讲述中国禅宗发展传承历史的古籍,自古就有“禅宗语要、尽在五灯”之说。书中记载有这样一个公案:

唐代高僧、沩仰宗初祖沩山灵佑禅师晚年时,有一天中午,读着经,打起了瞌睡。刚睡着,弟子慧寂前来问安,脚步声惊醒了禅师。慧寂有点不安,觉得自己不该打扰老师的休息。禅师却说:“不关你的事。我刚才做了个梦,你试着为我圆梦。”谁知慧寂听了这话,却不再理睬老师,而是转身打来一盆清水,把毛巾沾湿,细心地给老师擦脸。灵佑禅师脸含微笑,不再追问圆梦的事。

不一会儿,禅师的另一个弟子香严也来问候。禅师看了看他,也说:“我刚才做了个奇怪的梦,你师兄已经为我圆过了,你也替我解释一下吧。”香严笑着说:“我早就知道了。”禅师说:“那你说给我听听。”香严却不说梦,而是转身泡了一碗热茶,递到师父手上。

禅师接过热茶,满意地说:“你俩真不愧是我的弟子!”

灵佑禅师做了个怪梦,让两个弟子给自己圆梦,两个弟子谁也没说梦,禅师反倒很高兴,这是怎么回事?这就需要一点顿悟精神了。普遍的解读是,灵佑禅师是在借梦出题,考察两个弟子的修为。他口中的梦,可以理解为世人经常说的“我有一个梦”,对禅门子弟来说,则是悟道、成佛。但俗世的成功也好,出家人的悟道也好,绝不是有梦就会成真的。梦,需要一五一十地去落实,否则就是痴人说梦。而两个弟子则用实际行动告诉老师:即使您真的做了个奇梦,我们也不会浪费时间,痴人说梦,赶紧洗把脸,喝杯茶,我们师徒一起探讨佛法吧!

古语有云:“至人无梦。”历来的解读是,像故事中的灵佑禅师等高僧大德,是不会做梦的。时至今日,古语也应该与时俱进,即至人也会做梦。至人,泛指那些拥有清醒头脑、不做白日梦的人。或者可以理解为,至人不是无梦,只是至人不信梦,明白一切梦境皆虚幻,一切梦想,都应建立在务实的基础上。

梦想是用来实现的。如果你有梦想,一定要用实际行动去捍卫它,而不是生活在梦中。“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生活,是最痛苦的。那样的梦,骗不了自己,不做也罢。

梦想之所以称为梦想,就在于它往往离现实太遥远。梦想是用来实现的不假,但太容易实现的梦想,便称不上梦想。很多人之所以放弃梦想,让那颗曾经不甘的心死在平淡中,也不外乎因为实现梦想太难。有人说,只要肯行动,肯付出,总有美梦成真的那天。这话虽然动机不错,但说得不负责任。肯行动,肯付出,未必就能美梦成真。这就是生活的真实,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

不过话说回来,你若不肯行动,不肯付出,你便必然得不到。而且有时候,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我们不能因为可能的困难停下还没迈出的脚。我们上学时都学过那篇穷富和尚游南海的故事:富和尚有钱,多年来一直想游历南海,却从未成行;而穷和尚却做到了,可他全部的行李不过一瓶一钵。所以哲人说:很多事情就像旅行,当你踏出出发的第一步时,最困难的那部分便已经完成了。

当然,这只是一些理论上的说教。实现梦想固然好,但也不能太一门心思地直奔梦想而去,否则一旦梦想与现实脱节,人就会身心俱疲,万念俱灰,即使美梦下一秒就会成真,却再也无法坚持下去,又硬要逼迫自己坚持下去,结果把自己逼疯,逼入了死角。

诚然,做梦有做梦的好处。在美梦成真之前,在骨感的现实之中,人在务实的同时,有点做梦的心态,非常有意思。

有个老生常谈的故事:

某人经过一个建筑工地,看到三个建筑工人正在砌墙,便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工人不耐烦地说:“你没见过砌墙的吗?这鬼差事,又累又脏!”第二个工作比较乐观,说:“我正在盖一座大楼。”第三个工人则用憧憬的眼光打量着远方,说:“我正在建造一座城市。”结果十年后,那人得知,当年回答自己在砌墙的人还在砌墙,回答自己正在盖楼的人则成了建筑公司的经理,剩下那一个则成了附近一座城市的领导人。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它让我们懂得,在梦想没实现之前,人既不能光做梦,也不能不做梦。光做梦,天上不会掉馅饼;不做梦,很容易被现实击倒。这时候,向第三位工人学习,忽视一下现实,憧憬一下未来,说说梦话,不失为一种自我理疗,也是一种能量补充方式。

最后聊聊货真价实的做梦,即我们的睡眠。当今社会,爱做梦,梦想一夜成名的人比比皆是,因为梦想实现不了睡不着觉,辗转反侧的人也不少。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为了梦想早日实现,恨不得一天能有25个小时用来工作,做梦都在操心工作与前途,长此以往,工作虽有所成就,但却毁了身体,实在划不来。健康是幸福的前提,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是不需要顿悟大家也都懂的常识,但很多人偏偏为了一些预期的利息,把本钱一并押上,最后悔之晚矣。案例太多,毋须列举。着重要说的是,拼命,未必有用。佛经上就有类似的例子:一个叫四十亿耳的人,拜佛祖为师,用功到了残酷的程度,却没有进展,因此萌生退意,佛祖开导他说,你会不会弹琴?如果会,你一定知道,琴弦太松,弹不出声音,或者全是破音,琴弦太紧,琴弦又会绷断,还怎么弹?四十亿耳顿时开悟,此后,他把握“不松不紧”的修行原则精进用功,很快便走上正道了。人生的状态,贵在松紧适度,那样才能奏出美妙的协奏曲。该工作时就好好工作,该娱乐时就尽情欢乐,该美美睡上一觉就睡上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