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给自己松绑(1 / 1)

顿悟 马银春 2325 字 1个月前

1.解铃还需系铃人

谁是中国禅宗初祖呢?

我们已经说过,是达摩。也正是因为此,中国禅宗又称“达摩宗”。不过,达摩这个中国禅宗初祖的地位在学术界却是存疑的。近代史上的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等人,就认为历史上虽然真的有过达摩这个人,也是禅宗大师,但远没有像那些传说的公案所说的那么辉煌。

好在本书不是纯学术之作。学术的问题,留待史学家们去考证。既然当下绝大多数人都把达摩认作禅宗初祖,那我们就“立足当下”,详述一下达摩在中国开宗立派的传说。

达摩生于南天竺,据说也是个王子,后来出家做了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在师父身边侍奉了整整40年。般若多去世前,传法于达摩,并要达摩在自己死后60年,把禅宗传到中国。弥留之际还说了一个非常灵验的诗偈:“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两株嫩桂久昌昌。”“跨水”,就是说达摩要到中国,得渡海东行,“逢羊”指他在广州登岸,因为广州叫“羊城”,“渡江”说的是他在中国南方没法弘法,只好渡过长江北上,在北方开宗立派。至于“日下可怜双象马,两株嫩桂久昌昌”,说的是达摩后来收了不止二祖慧可一个徒弟,其余几个徒弟如道育、道副、昙林等人也很优秀,但是他们传法时遭遇到的阻力特别大,最终子弟凋零,只剩下了以慧可为宗的南禅与北禅两支。

回归正题,且说达摩来到中国后,先去南朝见了好佛的梁武帝,话不投机,便一苇渡江,北上嵩山少林寺,在寺外一个山洞中面壁而坐,静悟佛理。传说他一共面壁了九年,深入禅定,连小鸟在他肩上筑巢都没察觉,影子都印在了石壁上。

消息传开,有一位叫神光的僧人慕名而来,早晚求见,希望能拜达摩为师,达摩却根本不理他。有一天夜里,下起了鹅毛大雪,神光却不避风雪,在达摩修行的洞外站了一个通宵。

达摩问他:“你一直站在雪中,有什么心愿吗?”

神光说:“希望师父教我佛法!”

达摩说:“这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历代高僧,为求至理,花费了无限光阴,付出了巨大代价,你凭什么求道呢?”

说到这里,他有意无意地看了一眼洞外的雪地,说:“除非天降红雪,否则我是不会收你的。”

神光听到“天降红雪”四个字,突然灵机一动,只见他抽出戒刀,将自己的一条手臂砍了下来!鲜血喷在雪地上,可不是“天降红雪”吗?一来,达摩有言在先,二来,见神光有如此魄力和毅力,非常感动,当即收他为徒,并赐名“慧可”,也就是禅宗二祖。

有一天,慧可对达摩说:“弟子的心总是六神无主,不知所措,请师父为我安心!”

达摩说:“好吧,你把心拿出来,我为你安心!”

慧可说:“我怎么可能拿得出心来!”

达摩笑道:“我已经把心给你安好了。”

过了数年,达摩和慧可先后涅槃,禅宗的衣钵传到三祖僧璨手上。有一天,当时还是一个小沙弥的道信向他求教说:“望大师慈悲,传我解脱的法门。”

僧璨问他:“解脱?谁绑住了你?”

道信一愣,转而说:“没有人绑住我。”

三祖又问:“既然没有人绑住你,又何来解脱?”

道信闻言大悟,拜在三祖门下,后来接掌了衣钵,也就是四祖。

还是那句话,忽略掉神话,我们只看这个故事的启发意义。它告诉我们,即使是二祖、三祖那样的高僧,顿悟之前也是普通人一个,和我们没任何区别。而且,即使是达摩祖师,他也没法给弟子安心。他只能通过看似不着边际的神奇禅语,启发弟子,心安与不安,只是一种自我感觉。你既然没办法把心拿出来,那么,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尝试着远离那些让自己心神不安的因素吧!

三祖与四祖的对白更加浅显易懂:谁绑住了你?既然不是别人,那就是你自己。自己的绳子自己解。别人给你解开,只怕你还把自己绑上!

当今这个社会,很多人都把自己绑上了。比如提起来就让人上火的房子。高房价,这是个现实,不管它合不合理,既然是现实,短期之内还无法改变,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潇洒面对。潇洒面对,是务实,是理智,是自我安慰,是精神理疗,也是一种气魄。一个有志气的人,是不会为一套房子闹心的——那还太小了点儿。从另一个角度想,一个人买不起房,其实更应该快乐,因为他能把握的也只有自己的心情了。一个既无法左右环境、也无法左右内心的人,是全方位的失败,是人间至惨。千万别把自己搞得那么惨。

一个人,如果不学会这么想,即使有了房子,也有数不尽的烦恼。

我认识一位成功人士。去年,他参加了一个所谓的心灵修行班。怎么修行呢?开课的大师在北京周边的某处深山,搭建了几处茅屋,让他和一批能交得起巨额修行费用的学生,住进里面,手机、笔记本全部交出,每天不洗脸、不换衣、不吃肉、不上网、不办公,喝白开水、咬硬馒头、念《金刚经》……其结果是,在大师的指引下,他不仅花钱买罪受,而且还大大影响了生意与妻子、朋友的关系。他也曾愤愤不平,找大师讨公道,但大师不愧为大师,一句话就打发了他:“天雨不润无根草,佛陀难度无缘人。”

是他资质鲁钝、没有慧根吗?未必。一个资质鲁钝的人,白手起家,坐拥上千万资产,这有点儿说不通。莫非大师是冒牌的?也未必。至少据这位成功人士自己说,该大师多少还是能够讲出些道理儿的。

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或许是我们过于依赖大师。我们的书名叫什么?顿悟!道都是自己悟的,哪能寄希望于别人呢?解铃还须系铃人。人们又说,“作茧自缚”,想解开自我绑缚的枷锁,只能自己动手。想解答心中的迷惑,最好自己动脑。即便佛祖亲临,他顶多也只能给你一声棒喝。

2.形形色色的“套”

陆亘是唐代高官,曾任宣州刺史。有一天,他去拜访当时的著名禅僧南泉普愿,一见面就给对方出了个“脑筋急转弯”:有这么一个人,他在一个瓶子里养了一只小鹅。天长日久,小鹅长成了大鹅,被困在瓶子里,再也出不来。现在,这个人是既不想打破瓶子,又想把鹅救出来,请问禅师,假如是您,怎么做才能让鹅出来?

陆亘刚说完,南泉普愿就高声叫道:“陆亘!”

“在!”陆亘很自然地答应道。

南泉普愿一笑:“这不就出来了嘛!”

陆亘先是一愣,继尔也笑了。

上面这个故事,被后人总结为“南泉救鹅”,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南泉斩猫”的公案,我们一并讲讲:

有一天,一只漂亮的白猫忽然跑进了南泉禅师主持人禅院,弟子们见了,都抛下佛经木鱼,纷纷上来夺猫,想据为己有,一时争持不下。这时,南泉禅师闻讯赶来,一把夺过白猫,按在地上,然后命一个弟子取来一把刀,放在猫脖子上,说:“你们要是得道,我就让它活命;你们要是不得道,我就把它杀掉!”弟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猜不出南泉话里的意思,因此不敢作声。南泉看了他们一眼,一刀斩下,白猫就变成了死猫。不一会儿,南泉禅师的另一个徒弟从谂,也就是禅宗史上大大有名的赵州和尚,从寺外回来了,他听说这件事后,当即脱下自己的草鞋,顶在头上去见老师,南泉禅师见到后就说:“今天你要是在场,那只猫就不用死了。”

现在,我们回到第一个故事的结尾,陆亘为什么也笑了呢?因为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正常人是不会在瓶子里养鹅的。所谓的瓶中之鹅,其实是他那颗庸人自扰的心。这正如世上的很多人,为各种“瓶颈”不能突破而痛苦,但只要他们愿意承认,就不能否认,很多“瓶颈”原本是他们自己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很多“瓶颈”,也是他们只要愿意就能立即跳出来的。只是他们不愿意而已,他们心中那只欲望的小鹅越长越大,早已把他们卡在了“瓶颈”中。

别给自己下套。

有些套则是别人给我们设的,如第一个故事中的“脑筋急转弯”。好在南泉禅师心明眼亮,根本不上钩。你有你的圈套,我有我的禅机;不顺着你的思路走,你就别想把我套牢。

西方世界的历史大名人亚历山大大帝,也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据说,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率军侵入阿拉伯半岛,占领了昔日古伦帝那王国首都格尔迪奥恩。在这个城市中有座神殿,神殿中摆着一辆古老的战车。战车上系着一个当时十分著名的“格尔迪奥斯绳结”,根据传说,能解开这个绳结的人就是亚洲的统治者。 但是几百年来,没有任何一个尝试者能够解开。初时,亚历山大也想打开这个绳结。失败几次后,他突然灵机一动——抽出佩剑,挥剑将绳结砍成两半——结打开了!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文宣帝高洋也曾“挥刀斩乱麻”。史书上说,高洋小时候,因为外表丑陋,神情迟钝,人们以为他是弱智。其实他是大智若愚。有一次,他的爸爸高欢想考察一下几个儿子的智商。他分给每人一团乱麻,让他们理顺清楚。当兄弟们都在一根一根理乱麻时,高洋却拔出腰刀,只一刀,便将乱麻斩断。高欢高兴地夸奖他说:“你的见识和谋虑都比我强,将来肯定会有一番大作为。”

除了自己设的套,别人下的套,有时候生活也会随机为我们下一些套。“南泉斩猫”说的就是这个问题。在故事中,赵州和尚把草鞋顶在头上,意为“本末倒置”,说的是那些师兄弟们不该为了一只突如其来的猫,而忘了自己出家原本是有伟大追求——做佛。况且哪怕是个居家的居士,也还懂得佛法讲究四大皆空,身为著名禅僧南泉的高足,怎么可以为了一只猫而贪嗔痴三心皆起呢?所以,南泉禅师手起刀落,将猫斩为两段,意在警醒学人,养宠物回家养去,争小利俗世争去,这里是禅院,是修禅、求道的地方!只可惜那些弟子们未必懂,可怜那只猫了。

最后要说的是历代对“南泉斩猫”的非议。不为别的,南泉是僧人,而僧人首戒杀生。尽管他斩猫是为了启示弟子,但方法也不妥。所以有人说,赵州和尚把草鞋顶在头上,其实也是在暗示老师:您破除他们的魔障没什么不好,可您这么做是不是有点儿极端,有点儿本末倒置,有点血腥了?

其实不然。这样说的人,或许懂点佛法,但显然不懂禅。禅是什么?把禅学发扬到全世界(主要是介绍到西方世界)的日本近代著名禅学学者铃木大拙说:“禅不是一种教化,禅要把一切羁绊彻底抛却。”什么叫羁绊?与认识佛法、了悟禅机没有太多关系的人为规定的教条,都是羁绊。比如众所周知的“荤戒”,即出家人不仅不能吃肉,也不能吃什么素中荤——葱、姜、蒜等。这规定本身无可厚非,但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些规定也不是绝对的。佛祖当年在菩提树下顿悟前,也曾接受一位牧羊女供养的羊奶,靠着羊奶的营养,恢复了因苦行而耗损的身体健康。羊奶是不是荤?佛祖算不算破戒?自然算不上。那时候根本就没有“荤戒”的说法,中国的“荤戒”始自梁武帝。而我们知道,梁武帝是个与禅无缘的佛教徒。别的不说,至少禅宗人士大可不必坚守他订的规矩。我这么说,并不是提倡大家都去对抗这些类似的戒条,只是抱着研究的态度就事论事。说得不对,欢迎斧正。再比如,我们中国人熟悉的济公,以及日本的一休禅师,他们都是道法高妙的禅僧,但是他们也都是破戒之人,不仅破了肉戒,还破了酒戒,更为后世留下了一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口头禅。而有些人,不吃肉,不喝酒,表面上各种戒律都守得很好,却也未必就是个好人。

最重要的一点,南泉斩猫,至少从理论上来说,是符合禅者的精神的。参禅最忌讳的,就是自己给自己下套,讲究的是灵动、超越、无拘无束。至于别人说什么,就让他们说去好了。用专业的话说那叫“狂叫暴呼任他评,桃红李白色自然”。

具体到我们普通人,那就是要尽量摒除那些世俗之见。世俗社会,遍布几千年历史留下来的各种圈圈套套,有些等着我们去钻,有些被人拿来**、攻击我们。对此,该看透的得看透,该识破的得识破,该踢开的得踢开,越早从中解放出来越好,离得越远越好。当然,世俗的“套”,最普遍,也最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