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为占有而战(1 / 1)

为了躲避战乱,流亡到低地国家的清教徒社团离开莱顿和阿姆斯特丹的家,远涉重洋,来到北美大陆。

在这些持不同信仰的英国人流亡低地国家之前不久,荷兰和西班牙刚刚达成一项为期十二年的休战条约。

1621年,条约到期了,双方都没有续订条约的意思。这样,不仅清教徒的年轻一代有被征入伍的危险,而且一旦西班牙入侵低地,清教徒们和他们的主人荷兰人一样,都暴露在西班牙的刺刀之下。保全自我的最好办法,就是在战火燃起之前,离开欧洲这块是非之地。

1621年,果然爆发了战争,并一直延续到1648年。后来,它和遍及欧洲大陆的一系列战争被称为“三十年战争”。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大陆上一场持续了三十年的战争。他的改革把德意志分成了两大不共戴天的宗教集团。1517年以后,德国人不再把自己看作是德国人了,而称自己是新教徒或天主教徒。维系德意志民族的血缘纽带被无情地斩断了。三十年战争,作为宗教对立的直接后果,毁灭了德意志帝国,使德意志的人口减少到战前的四分之一,使德意志的历史发展足足停滞了两个世纪。而这又与本章的内容密切相关。

当欧洲列强瓜分世界,进行资本和殖民扩张的时候,德国由于自身的衰弱被排除在瓜分者的行列之外。

为了争夺亚、非、拉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西班牙与葡萄牙打仗,葡萄牙与荷兰作战,荷兰和法国对垒,英国则与所有国家交手。当战火停熄之后,每个国家都占据了一片可供自己发展的土地。

到了十九世纪,一个名叫奥托·冯·俾斯麦的小个子“巨人”,一个来自普鲁士边境的粗人,抓住了时机,主宰了霍亨索伦王室,用铁腕统一了德意志各邦,建立起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统一帝国。

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但是在普通欧洲人和美国人眼中,它存在着一个无法弥补的缺憾,那就是它整整晚了二百年。除了几个不堪一击的印第安人和黑人,现在没有人敢和白人一较高下,世界早就是白人的了。煤、铁、石油这些原材料已经分配完毕了,所有的资源都被那些拥有强大武装的白人国家占有。国家的发展必须依赖这些原料,因此必然竭力保护它们,使它们免受外国的攻击。

因此,当德国公开宣称“追求阳光下的地盘”的时候,就意味着向所有的国家宣战,而战争恰恰是这些负债累累的欧洲国家最不希望的。

富有经验的政治家再一次见识到了某种神秘的经济力量的威力,这种力量不受皇帝、总统、武装集团与和平集团的意愿的影响而起作用。

对物的崇拜不仅仅局限于北美大陆,其他国家都已经成了新神明的俘虏,到处都是机器至上。机器是如此贪吃,每隔几分钟就得进食。它的食谱很特别,不吞进大量的铁、煤、铜、铅和别的原料,它就无法工作。随着一个国家的正常运转越来越依赖机器,保证充足不断的原料供应就成了政府的首要职责,否则它的国民马上就有面临饥荒的危险。这正是重新统一恢复活力的德意志帝国的真实写照。

为了弥补过去的二百年,德国大肆炫耀这种自以为是的活力,各国或多或少感受到了一种模糊不清的未知的危险,开始采取措施来保卫自己本土和祖先留下的殖民遗产。

只要对过去三百年的历史有所了解,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反对德国的中心必然是英国。英国一次又一次地打败它的对手,登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都曾被迫向大英帝国割让海外领土。

不得而知德国人为什么会认定他一定能单枪匹马地打败英国。但是德国人从来就不擅长玩政治游戏,他们太沉溺于哲学思辨,并不太懂得现实政治。另一方面,则不难看出为什么英国人会成为殖民战争中的常胜将军。

外交在今天的英国依然是一小批职业外交官的私人领地。这种传统外交有着无法估量的好处。在国际政治领域,英国人是唯一懂得什么是他们想要的并能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地追求实现自己目标的民族。这是其他民族都做不到的。

德国人直到1914年才发现打错了算盘,而这足以让其付出高昂的代价。

由于战争双方宣传机器的大吹大擂,关于战争起因的危言耸听的传闻满天飞,遮盖了事件的真相。但是可以肯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既不是奥地利大公在萨拉热窝的遇刺身亡,也不是有的国家违反了神圣的条约,更谈不上是同盟国对小国的权利的珍视。奥地利的大公在以前也被暗杀过,但什么都没发生。条约每年都要被破坏一两次,没有人抱怨过。至于同盟国对小国的权利的珍视,更是无稽之谈。

是的,战争必然来临。有远见的历史学家早在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凡尔赛宫成立那一刻就应该预见到战争不可避免。

战争的直接原因可以是任何事——格陵兰岛的捕鱼权、西伯利亚猪的进口关税、默兹河谷的小煤矿。

实质的原因则是,不幸的德国人为了争得一份属于他的殖民利益,要求其他国家让出其所控制的便宜而丰富的原料。

美国拥有的煤、铁和石油等原料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因此美国人不可避免地要被卷入战争。

直到同盟国集团到了失败的崩溃的边缘,美国才正式参战。在此之前,狂热的战争拥护者煽动人心的演讲,对德国暴行添油加醋的描述,所有为政府政策辩护的蓝皮书、绿皮书、紫皮书都没有打动大部分国民。

普通人潜意识里开始觉察到“战争即将降临到我们头上。如果德国人像打败俄国、罗马尼亚、意大利和其他小国那样打败英、法的话,我们就会是它的下一个目标。因为我们拥有他们想要的原料。为了让他们的机器继续运转,他们会向我们开火,夺走我们的机器必需的原料”。这时他们会意识到如果德国冲破了欧洲对手的包围圈,厄运就会降临在他们及其子孙的身上,美国人终于开始准备加入同盟国一方对德作战。一旦美国参战,德国人失败的命运就注定了。

这已经不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战争了,而是机器和机器的对决。

一个优秀的统计学家可以精确地计算出战争的结果。在过去六十年专心致志从事大规模生产的美国,现在把它不计其数的工厂里生产的产品倾泻到欧洲战场上。它就像一位久经沙场的消防队长,有着取之不竭的物资储备,它的同事已经把大火控制在一个街区里,它所做的就是轻松、准确地把火扑灭。

1897年4月6日,威尔逊总统出动了第一批灭火机。几个星期后,它们出现在欧洲大陆上。几个月后,它们被投入工作。后来它们的数量持续稳步增加,它们把成吨的消防物资倾泻到旧大陆燃烧的心脏上。短短几天内,德国和奥匈帝国开始崩溃了。

随着一次剧烈的冲击,大厦轰然落地。

两年以后,火被扑灭了。

灭火机器们也回家了。

可是那时威尔逊政府所表现出的能力,还不如我们一个大城市的消防部门。

在火灾之后,不管火势如何,消防队总要派一名消防员去监视失火地点几天,或几周。

这种预防措施看上去没有什么必要。

然而保险商可以告诉你这么做的原因。

火灾本身是十分危险的。

但是灰烬未熄的废墟中所隐藏的危险却大得多。

一堆堆的灰烬看上去毫无危险,警报已经解除了。然而暗藏的一个火堆就有可能点着邻近的房屋。在还来不及做出反应之前,火势就已经燃遍了整个街道。

一个孤零零的消防员,叉着手,看着几周前的幽默画报,好几天甚至几周无所事事,这看上去是在无谓地浪费金钱和时间。然而最终他却能够证明这其实是一种极其经济实惠的投资。他只需要用一桶水,就可以制止一场可能毁掉整个社区的灾难再次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