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的确不是一件易事,麦肯锡校友之一曾坦言:“收集和整理数据比思考要容易得多。”为什么他会有如此感慨呢?
因为各个公司的文化各不相同,而同样如此的是公司的“数据偏好”。咨询顾问所获得的有效信息,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用于问题本身。当所有的数据收集完后,就需要筛选一大堆事实,犹如从麦壳里挑选出麦子、从沙子里淘出金子,这就是在处理一手信息时获得的感觉。与此同时,你还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将常识和基本事项加以整合,然后按照原则进行快速扫描(调查)。在这个过程里把不相关的东西剔除,将确实能证实或证伪你假设的数据留下,接着提炼这些分析结果,继而将这些总结后的数据告诉团队成员,以便使大家做出极为贴切且重要的决策。
要做好这个工作,不但要明白各项分析的意义,还要具备理解能力,而且要把互不相干的事实连贯成有机的整体,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或缺。
案例
麦肯锡校友保罗·肯尼现就职于葛兰素史克医药公司,他每天都会面对这个问题:
“数据收集的流程已经改变。我发现网上有大量信息,甚至与几年前相比都多得多。在制药方面,绝不缺少数据和信息。实际上,我们已经被淹没了。有关于市场的信息,而且还非常详细,还有大量复杂的科学数据。困难在于,如何准确地找到有用的那点儿东西。”
实施指南
在“淘金”之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只凭自己的想法就拍板定案”。通常在商业上对业务环境进行推敲时,需持续观察下述要素:
1.业界内是怎样的竞争关系;
2.潜在进入者是哪些;
3.替代品是什么;
4.业务下游(买家、顾客);
5.业务上游(供应企业、供货商);
6.有哪些技术和创新;
7.相关法规。
在8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的五力分析模型便是前5项,再加上6项和7项,合计就是7个要素,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学会观察上述要素之后,你需要格外注意其中包含的重要三点:数字、问题意识、架构。
数字:以数字为根基在科学界是理所当然的现象,这也常见于商业界。像营业利润率、市场规模、市场占有率之类的数字,通常讨论业务整体时就会提出来,而每日单位营业额、顾客人均消费额、存货周转等数字的提出,便是零售业竞争者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对大致情况的确定,便是根据“不知道就无法继续讨论”的一系列数字来的。
问题意识:摸清过去以来的脉络,在该领域、企业、业界中找出常识,然后与课题领域相关的一般共识,以及从前讨论过与否、讨论的内容及结果等就是所谓的“问题意识”。需要涵盖全部的内容来自“如果不知道这些,与该领域的人就无法进行对话”的取舍标准,另外还要对重要的观点进行一下是否遗漏的确认。
架构:以下的信息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需要,例如:课题到目前为止整理的情况,怎样定位课题周围的事情;还要对正在讨论的问题在既有架构中是何种定位有所了解,以及如何解释。要想轻易掌握整体情况,具体而言,可活用下述信息来源:
1.总论、评论;
2.杂志、专业杂志的专题报道;
3.分析报告或年度报告;
4.主题相关书籍;
5.教科书中相符的几页。
在这里强调一点,对于讨论关键技术的专业部分在看书时不妨避开,只看其中有关基础概念及原则的内容就行了。这样不仅可以培养时间轴上的宏观角度,还能吸收新旧观点,也是不错的。
对基本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之后,向可能会把大家带往两个方。方向一是通过分析,假设被证实,这时就要把掌握的数据进一步弄清,然后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反之,分析过后,假设被证伪,此刻就需要再分析一番,或许不必,总之要重新设立与数据相符的初始假设,以便切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