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极不同于速读术或高效能工作术的理念,它认为很有必要刻意地将搜集信息的深度保留在概要阶段,也就是“不要做过头”。由于信息的搜集效率必定有其极限,如果信息过多,已经“搜集过头”“知道过头”,这时便使人不能更有智慧。
实施指南
那么,为什么搜集到的信息不是越多越好、掌握的信息不是越清晰明朗越好呢?因为凡事都有两极,过犹不及是无数人的前车之鉴。下面就来看看搜集过头和知道过头到底有何危害吧。
搜集过头
在某种程度上,当用于搜集信息的努力、时间和所获得结果的信息量呈现正比关系时,而某个程度被超过,其迅速吸收新信息的速度就会慢下来。“搜集过头”便是如此。即使大量的时间被投入,但具有实际效果的信息却不会呈等比增加。
知道过头
更严重的问题便是“知道过头”。智慧在到达某个信息量之前,确实会快速涌现,但是快速涌现出来的智慧若超过某个量就会减少,而最重要的是,“自己独具的观点”在逐渐接近于零。这也就是说,“知识”的增长未必会带动“智慧”的增长,因此就有了一个经过实践检验的东西:信息量但凡超过了某个程度,往往会造成负面效果。
对某个领域了如指掌的人,如果要产生新的智慧就很不容易,这是由于手边拥有的所有知识几乎超越了现有的想法。极易达到“知道过头”状态的人往往很聪明或优秀,当这种状态一旦达到,受到知识限制就会越来越牢固,解脱起来也就很困难了。大家看看那些一流的科学家在达到该领域的权威地位后,往往就不再产生像年轻时期那样天才的想法了,这也就是其道理所在。
而且,这也是商业界存在顾问公司的一种理由。一流企业在招揽了众多业界专家后,为什么还要以高薪来雇用顾问,企业主“知道过头”便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因此束缚于该领域“必须论”的刻板印象或禁忌,新的智慧就无法产生,这时就需要“旁观者清”的咨询顾问从旁协助了。
未知的好处
当我们感兴趣于某个领域时,在新信息被获取的阶段,我们会关心各种不同的内容或疑点。而每次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或是向他人求教这些问题时,自身的理解都会被加深,新的观点或智慧就会不由自主地涌现,处于思维的极佳状态。当这些观点或智慧还没有消失时,也就是还处于未变成“知道过头”的范围内,就要停止对信息的搜集,这正是在搜集信息用于确立议题时的一种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