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生命的答案(1 / 1)

读书最好带着问题去读。每个人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问题或困惑,如自己的成长路径、原生家庭、社会关系等。不同的书适合不同的成长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你每次翻阅它或回顾某一段落时,曾经的、当下的困惑与书中的某一旨义相遇会产生一种精神上的互相照应。

历史上有很多人是靠阅读重启一段人生的,比如美国作家杰克·伦敦。《马背上的水手:杰克·伦敦传》中如此记载,杰克·伦敦家境贫寒,妈妈罹患精神病,他是在这样不太常规的环境中度过童年期成长起来的。为了谋生,他9岁开始赚钱,做过推销员、报童、帆船水手、搬运工等形形色色的工作,甚至一度沦为街头混混,纠集一帮人去旧金山附近的海湾偷蚝,在市井街头摸爬滚打长大。

这样一个桀骜、不守规矩,有时候甚至靠拳头说话的人,有一个极大的长处——爱看书,杰克·伦敦称自己像野狼一样地看书,任何书拿到手里都会死命地看。17岁时,他跟随船只从美国西海岸到日本海捕猎海豹,在这一次航行中,他在船上细读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两位作者创作的两位女主人公对爱的诠释、与世俗的对抗,以及悲惨的结局,对他造成了很大影响,促使他成为一个小说家,这两本书也影响了他的一生。

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为很多人所熟知和热爱,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淘金热时期的故事。淘金者在返程时扭伤了脚踝,在近乎绝境的冰天雪地中,同伴抛下他独自离开,他一个人在挣扎求生中,不幸遇上了一头同样伤残的狼,为了活下去,淘金者在与狼的斗争中,最终将狼咬死,故事的最后他到达了海边,遇到了船只得以获救。很多读者对杰克·伦敦的这部小说和《野性的呼唤》印象深刻,其实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长篇小说《马丁·伊登》。《马丁·伊登》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青年马丁是一个刚开始写作的作者,作品不被承认,生活穷困潦倒,爱恋的姑娘也渐渐与他疏远。突然有一天他的书广被认可,他成了一个名利双收的作家,曾经的爱人回过头来找他——最深刻的爱情充满了名望的功利性和金钱的腐朽味,世人以为的皆大欢喜使他感到极为讽刺和虚伪。这部小说是杰克·伦敦最重要的作品。《马丁·伊登》与《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大有关系,同样深刻地表达了爱、爱的实现和爱的丧失。《马丁·伊登》写出了一种悲凉性,同时也写出了人对单纯爱情的渴望,对真实爱情的期待。

杰克·伦敦一生的经历极为复杂,他的作品写得却那么单纯,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读书使人单纯,而且越是经历复杂、际遇沉浮的人,越能从中得到救赎。杰克·伦敦曾经是个小混混,偷窃、打架,做过很多不守规矩的事,但他通过读书获得了成长,书籍启发了他,他的善、他的精神追求跟一般人的理想主义不一样,因为他知道恶是什么,读书和写作使他变成一个复杂的好人。

世界充满了简单的好人、朴素的好人。普世价值中认为什么是好的,他们这辈子便坚守什么,不逾矩、不越界,在善的范围内生活,简单而纯朴,这当然是很好的。但是杰克·伦敦是个复杂的人,他在恶的世界里沉浮了很久,他对“好”的追求,有着自己的高标准,他的书写呈现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特质。从安娜和包法利夫人身上感受到的“爱”使杰克·伦敦有了很柔情的一面。对他来说,如果没有这两本书,他也许不会成为一位这么好的作家。从杰克·伦敦身上,我们可以感觉到从恶之中长出的善,如何让生命更丰富、更深刻。

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们中国社会的发展正趋于复杂化。一个人如果想当一个单纯的好人,小心翼翼地维持自己不犯错,并不容易。因为人一旦行动,就可能陷入各种复杂的情境中,很多时候从自己的认知出发以为是对的,但实际上却犯了很多错,抑或是在一些情境里,有些人明知在犯错,但遏制不住内心的欲望,觉得小恶可为。因此就认定这个人是坏人吗?就要惶恐不安甚至自暴自弃地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人吗?不是这样的,年轻时,要敢于行动,不要害怕行差踏错。永远不要用完人、圣贤的标准,去判断、要求他人。现在网络上有一些人,总是揪住一些小的事件,放大再放大,有些言论甚至会被有心人利用,使舆论走向逐渐偏激、粗暴。但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是善良的,相信人性本善,绝大多数人犯的错,都在别人、社会可以宽容的尺度内。人一旦过于小心翼翼,就会把自己框得太紧,将自己像个粽子一样束缚起来,生活乏味无趣,人也变了形。

我们要敢于行动,敢于前进,在行动中,要像杰克·伦敦一样阅读,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那份豁然。世界上很多有成就的人或者了不起的人,包括许多作家,都爱看书,他们在阅读中打开使其生命豁然开朗的部分。

我再讲一位更为大众熟知的名人——拿破仑——的读书故事。拿破仑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缔造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四处征战过程中,他将很多法国大革命的新思想带到了欧洲各国。拿破仑实际上对世界历史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一路征战始终带着一本终生热爱的书《少年维特之烦恼》。主人公维特是一位才华出众、热情奔放、对生活充满爱和**的少年。维特并没有多么高贵的出身,但精神境界很高,他看到了农民劳作的辛苦、人心的善良,也看出他们精神世界的狭隘,一辈子就在小小的圈子里,孤陋寡闻。维特看到他们心里觉得很可悲,他的意识、眼界高于他所处时代的发展水平,他想要追求的爱情也是不同的,是自由的爱情,最后因失败而选择自杀。拿破仑作为一个君主,跟维特在精神上有共通性。一方面,他看当时的世界,也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去看,所以他要做不凡的事情。这个不凡的事不关乎日常得失,不计较当下生死,而是作用于整个社会政治层面的大事件。另一方面,拿破仑的个子不高,但是内心世界很丰富,他有过多个情人,从他的传记可以看出,他对世界上任何一个个体都有一份柔情在,但是作为一个领袖,在残酷的大规模战争中,他将内心温柔的一面收起,对“维特的世界”寄予一种关于美好生活的浪漫期待。

我经常跟学生说,一个人一个星期至少要读一首诗,让心灵不断地获得诗歌的滋养。诗超出了我们的日常语言系统,不论语法,只说意象,利用隐喻、转喻、象征等修辞方法,让我们脱离日常生活的僵化。人的思维在日常的僵化里久了会硬化,硬化以后就会钢化,钢化以后就变得无情。而诗歌让我们超越日常,润泽我们的思想,使我们发现生活的美。

好的人生一定有一本书,代表你的精神核心,安抚你的内心免于因外界变化而起的仓皇失措,在你随波逐流时,陪伴你度过世事沉浮,在你的心灵支离破碎时,给你抚慰和光明。一本你爱不释手的书会成为你的精神中心,使你即使在纷乱的世界中仍旧能保持内心的自在安定。当年亚历山大大帝带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征战四方,之后的两千多年,一些书仍旧散发着同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