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好的团队,只有无能的老板(1 / 1)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第二十七章)

每次看到这段都忍不住想笑,各种解释那叫一个牵强附会。有人可能会问,别的章也有不同解释,你为什么不笑,偏偏这章要笑?因为老子这章讲的就是不要先入为主、不要想当然、不要固化思维,而那些费尽心机解释的人,偏偏就犯了老子说的毛病,你说是不是挺好笑的?倒不是笑他们的人,只是笑他们做的事,对事不对人。

“善行,无辙迹”,怎么回事?为什么善于驾车出行的人,不会在地上留下车辙痕迹?善言无瑕谪,想说什么?善于建言的人怎么就没有瑕疵和过失呢?

谁看到这两句心里都会有这两个疑问吧?我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先不着急解释,往下看,毕竟是个排比,之前说过,排比的特点是任何一句看明白了整个意思也就明白了。好在后面的都很好理解了,善于关门的人不用门闩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捆绑的人不用绳索别人也解不开。后面这两句很清晰,没有争议吧?老子说的是什么?就是不要拘泥于形式,不要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不要认为关门只能用门闩、捆东西只能用绳索,没有门闩放条狗看着行不行?没有绳子,找点枝条捆行不行?

这两句让我们看明白了这个排比的用意,其实这就可以了,未必就一定要去掰扯前面两句。但是,既然开头关子都卖了,我们还是解释一二,也让大家见识一下老子的行为艺术。

“善行,无辙迹”,不是说善于驾车的人就能腾云驾雾,不留痕迹。人家老子是严肃思想家,别总把人家往“神棍”那里靠。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驾车的人不需要按照地上原有的辙迹走。人家清楚自己的目的地,驾车技术高超,自然可以另辟蹊径,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新路出来。古时候没有柏油马路,所以驾车的人通常是按照前人留下来的车辙走,因为有人走过了,所以说明那里可以走得通,车辙就相当于今天的火车轨道,我们常说的“没辙了”,其实就是没路了,引申为没办法了。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人,才善于观察路况、调整马匹、控制车辆,使得车子不至于陷入泥里或者被石头颠散架,所以,也只有这种人才能自己走出来一条新路。顺便说一下,孔子就身兼驾校教练,“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中的“御”,就是驾车。这说明驾车是一项对技术要求极高的工作,是需要专门教练教授的。

这么一解释,是不是豁然开朗?“善言,无瑕谪”,也就好理解了吧?不是说善于建言的人本身不会有过失,而是说善于建言的人不一定要等到有了瑕疵或者过失才建言,也不见得非要针对过失建言。例如我们作为老板,团队做错了才批评,那就是马后炮了。真正牛的老板是把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前想到,做好预防根本就不让它发生。更牛的老板,是做好了预防之后,再去寻找团队的长处,在长处上建言,让他们把长处发挥到极致,一招鲜,吃遍天。不拘泥于过失的建言,才叫善言。

本来不应该咬文嚼字的,得意忘言就可以了,可为什么这里要多说呢?因为我怀疑老子这老爷子是挺幽默的,他在跟我们玩行为艺术,想逗着我们玩玩。他本来很容易就能说清楚这事的,不要前两句,只说后两句就得了。估计是觉得那样带来的冲击力不够强,所以开篇给我们挖了个小坑,故意让我们掉进惯性思维的陷阱里面。后面几句再挑明,把我们从陷阱里拉上来,然后满脸坏笑地看着我们:小子,看到了吗?是不是掉坑里了?这回知道我为什么要提醒这事了吧?一个坑不能掉进去两次,吃一堑长一智,有了教训之后,这些说教我们就不敢不牢牢记住了。为什么我敢这么猜?因为,这事我也干过。

好的领导者,一定善于救人,所以不会有被抛弃的人;善于救物,所以就不会有被抛弃的东西。这就是后来人们经常说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做到了这样,才叫作“袭明”。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这个“善人”跟现在常用的行善积德的好人还不大一样,古时候的“善人”是指善于做人的人,“不善人”就是不善于做人的人。善一般当“善于”讲,例如前面的善行、善言等。

这句话还是接着上面一句讲的,不是“无弃人”吗?怎么才能不抛弃不放弃?当然是当他们的老师,教他们做人了。师,甲骨文的字形是土台下面有脚,意思是站在土台之上对着下面发号施令。古代出征,要登台拜将,拜完将之后,君主离开,拜的那个将在土台之上号令三军,所以这个字引申为军队。后来,老师讲课跟登台拜将类似,也是一个人站在土台上面讲,下面一众弟子静静地听。所以,这个字又引申为老师的师了。不管是老师还是将领,总之,“善人”要帮助“不善人”变成“善人”。

这就是后面那句,“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善人”是“善人”的资源,也可以说是可以变成“善人”的原材料。如此一来,不尊重可以为师的“善人”,不爱惜可以成为“善人”的原材料,这样的行为虽自以为聪明,却是大大的糊涂。

这章是讲完了,但是我得多说一句。老子这种人文关怀固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现实工作中,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时间资源有限和启发人只能慢工出细活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所以,正如老子一再提醒我们的,我们得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是追求道,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拘泥于形式、不要过多陷入细节。有的人不开窍,启发需要时间,那就不要浪费时间跟他较劲,去启发那些容易被启发的人。更多的人被启发了之后,他们就可以启发更多的人。绕过不开窍的人,启发了开窍的人,这些受启发的人成长之后,反过来又可以启发那些不开窍的人,这才是最高效的方式。

同时,我们千万不可以对任何人、任何物有轻慢之心。前面也讲过,善恶只在一念之间,开窍只是灵光一闪。我们与那些不开窍的人,也就差了那么一闪念,这一闪念可能连一毫秒都不到,只差了这么一点,我们又有什么可骄傲的呢?

反过来看,就算不开窍也不用自卑,那些看起来的天才,其实只是突破了认知局限后才一飞冲天的。我们与天才之间其实也只差一个“灵光一闪”。天赋这个概念只是个“马后炮”,只有当我们成功之后才能确认自己“有天赋”。而在成功之前,没人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天赋。甚至,就算失败了,都没办法确定自己没有天赋,毕竟林丹曾经叫“林一轮”,乔丹差点没进校队,要是真没进校队,现在没准也就是个野球高手吧?

退一万步说,就算真有“天赋”这东西,它也只能决定我们的上限,而以我们现有训练水平之低,有资格谈上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