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二十三章)
少发号施令,顺应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华文化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不喜欢多说话。老子说“希言自然”“不言之教”……孔子也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中国的成语里面,形容能说会道的大多不是什么好词,巧舌如簧、巧言令色、信口雌黄……人们日常也喜欢讲“口说无凭”“空口白牙”……历朝历代,就出过两个口才好的,一个叫苏秦,一个叫张仪,这两位按理说功绩可不小,但就是没有好名声,这种“三寸不烂之舌”俨然成了读书人的反面教材。
为什么会这样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早早就进入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几千年前我们的祖辈就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耕种技术,如果没有天灾,只要勤劳,那就可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丰衣足食。对耕种的热爱,甚至渗透到了中国人的基因之中,哪个中国人不向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而耕地种田是不需要多说话的,话说多了,反而耽误农活,剧烈劳动时甚至还可能岔气或者吃一嘴土。我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小时候回农村老家,我也下地帮过农忙,即便作为一个打杂的,我也深切地感受到干起农活是没心思说话的。人家专业农民,更是成天成天地闷头干,一声不吭。
有了这样的人民,君主自然也要少说话。一是人家不爱听,二是只要我别瞎折腾,这里的人民就是世界上顶级的人民,他们总能想方设法地脱贫致富。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只要给中国两代人的时间,不管底子有多差,都能扭转乾坤。汉唐初年的休养生息,换来的就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新中国成立几十年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更是亲身经历者。
中国的诸子百家,家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倡“不折腾”,哪怕是兵家都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看看,连职业军人都主张不到万不得已别打仗。所以在“不折腾”这一点上,中国的先贤们是高度一致的。
老子也是建议君主们顺应自然规律,与民休息。狂风不可能刮一早晨,骤雨不可能下一天。风雨是谁在“主宰”?当然是天地。可就算天地都没有瞎折腾的资本,何况是人呢?
什么叫“自然”?修道的按道来,修德的按德来,什么都不修的才胡来。顺应了道,那么道自然使其有收获;顺应了德,德自然会使其有收益;胡来的,自然会有胡来的后果。这句话估计又有人要往歪了想去联系神秘主义,甚至把道啊、德啊这些都拟人化成神仙。要我说呀,我们成年人又不是小孩子,我们的理智已经发育健全了,讲道理是能听明白的,就用不着编神话故事了吧?人家老子就是用了个拟人的修辞,我不至于就把各路神仙都搬出来压阵。
最后又是那句名言,我们如果不能取信于人民,人民自然就不信任我们。作为公司的老板,一定控制好自己的权力欲,不要动不动就指手画脚。要是实在忍不住,我就这么想,花200万年薪请来的这位高管怎么用才划算呢?整天发号施令,他不就成我的秘书了?200万的秘书,这性价比也太低了吧?就算我喜欢追求那种“君临天下”的感觉,为什么不花同样的钱,请40位秘书来呢?他们可以列阵听我发号施令,难道这样不是更香吗?
我从来没见有人花2万配一台电脑只是为了上网,我也从来没见过有人花5万买辆公路自行车只是为了骑着它去买菜,这不是钱不钱的问题,这是资源浪费。作为老板,不管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其中都一定要包含一条,那就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