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经营战略要时时关心政策(1 / 1)

管理之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在中国,政策就是机遇。

在20世纪30年代初,一场席卷世界的大危机粉碎了“传统的自由竞争能够实现各种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的充分利用”的美好学说。由此,西方各国政府逐渐强调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职能,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预示着现代公司不再是与政府行为毫无关系的市场主体,公司与政府之间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当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通过强有力的手段干预经济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时,谁也不再否认政府和公司之间的种种关系。如何实现公司和政界的良好关系,也就成为一些杰出的经营人物所思考、所关注并努力做到的问题。

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密不可分,警示着商界的无数拼搏者,要经好商,必须关心政治、了解政策,必须熟悉政治的大环境。

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竞争的广阔领域,正在追赶先进的、发达的国家。毫无疑问,跨世纪的中国,政府的各项政策将积极引导经济的发展,并为公司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渴望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世人瞩目的中国商人,要认识到这个关键点并尽力地了解政策,用好政策,从而自由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展身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造就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1)“中华饲料王”的成功之道——“我最关心政策”

1993年3月,在电视碘码栾强光照射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当台湾女记者向中国最大的私营公司——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发问“你最关心什么”的时候,刘永好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最关心改革开放的政策。”

这是一位成功商家的经验之谈!刘永好在谈自己“飞”起来的秘诀时,讲到他是把政策看作机遇,在中国的大气候下运筹每一个“棋子”,使自己的每一步“车、马、炮”都合乎共和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他才能在商战中做到左右逢源,稳操胜券。

的确,中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期”。处于体制转轨、调整过程中的中国商人,要想使自己的每一步都符合自己和国家发展的规律,纵横捭阖于市场经济大潮,就得下功夫研究政策,吃准“气候”。对商人来说,所谓“抓住机遇”,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善于抓住政策调整的契机,这才是商家的致胜之道。

无须讳言,经验往往来自于教训。刘永好在制定经营战略时如此地关心政策,乃是因为他曾因之“摔过跤,交过一大笔学费”。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刘永好的弟兄们筹划着同生产队联办一家电子厂,可当筹集到资金,拿出音响样品时,却被“枪毙”了,开什么黑店?有这种“公私融合”的政策吗?

于是,刘永好小心翼翼地关注着国家每一项大政方针的细微变化:

——政府的文件说到对私营经济的政策时,“大力发展”的提法取代了“适当发展”;

——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里,新进了包括刘永好在内的20位私营公司领导者,而且对他们首次使用了“非公有制经济界代表”的称谓;

——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提出:各种所有制形式“长期共同发展”;

——被称为“国家队”的国有公司,现在允许同外资公司“嫁接”,小厂还可以公开租赁、拍卖给私人。

目光敏锐的刘永好在思索:这些到底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市场经济给国家政策带来了新的突破?这种政策变化,让刘永好有一种预感:新一轮的发展机会,已一步步地向希望集团走来了。

于是,在政协会上,刘永好大胆地提出了“国有、私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构想,他形象地称之为公私公司的“杂交组合”。

此后不久,刘氏兄弟与湘、赣、鄂等省的七八家饲料厂签订了合资合同,并在一两个月内就完成了改造任务,投入生产,现在已办得红红火火。

的确不错,刘永好再一次尝到了吃透国家政策的甜头。于是乎,国有公司雄厚的固定资产、购销渠道和人际关系及技术、管理人才,同刘氏公司适应市场经济的经验与机制,商标和资金,组合进新的公司里,并迅速变成了巨大的效益。

可以说,时时刻刻地密切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使刘永好在商战之中总能把握决胜先机。相信这位“中华饲料王”——刘永好的经验一定会给许多中国商界的后起之秀们以深刻的启示。

当然,国家大政策,对于商人来说,自然是利益攸关。但是,也有不少商界的投机人士,视国家政策为无物,甚至热衷于钻国家政策的“空子”,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正如打篮球必须遵守球场上的规则一样,在中国的市场上做生意就不能偏离国家政策规定的轨道,否则难免会一失足成千古恨,错过了合法经商的大好时机。

(2)“我相信中国的政策”

有些商人热衷于从事效益高、来得快的生意,比如房地产业。但由于缺乏对国家大政策的预见和理解,往往吃了不懂政策的亏而大伤元气。

例如,1988年全国治理整顿,政府又三令五申停建楼堂馆所,不少投资房地产开发业的商人,望着被迫停建的建筑而痛心不已,无所作为。而被称为“商界奇才”的福海集团董事长罗忠福却在治理整顿的政策确定以前,从早期的房地产业转向长线投资的旅游业,以短养长,获得了长期的效益。

而这一切无不根源于他对国家政策的深刻把握。罗忠福坦言承认:“无论在中国以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我都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短短几年,增值千倍的奇迹。我的公司是在一个特定的地方,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里成长的。要说我有过人之处,那就是我比别人更会利用政策。”

作为一个私营公司领导者,他深知没有人做后台,必须自己去干,从干中了解产、供、销,从干中去体会、钻研国家的经济政策,以保证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的改革开放在世人的眼中简直就像谜一样令人捉摸不透,很多人因此对改革开放的政策持怀疑态度。

而以“101生发精”起家的北京富豪李晓华一直关注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他在许多香港房地产巨头因为吃不准中国的未来局势和政策而纷纷调整投资方向时,看准了时机,抓住了最佳机遇,投入大量资金收购香港“楼花”。后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不变;中国对香港“一国两制”的方针不变时,香港的“楼花”迅速升值。李晓华见好就收,全部抛出,稳稳地赚了一笔。

有人说李晓华房地产一战“赌”赢了,称赞他善于把握时机。李晓华却说,主要是因为他相信邓小平开放改革的大政策不会变,是国家的大政策让他走向了成功。

(3)掌握政策,才能做大生意

作为一名具有国际战略意识的中国商人,就应当了解我国当前在对外贸易中所制定的国策,结合本公司的实际,灵活对待才能取得成功。

譬如说,1997年10月初,我国决定再一次降低部分进口家电的关税,如彩电等。对此国内一些名牌彩电的生产厂家由于早已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因此,可以做好迎战“洋货”的准备,与之一比高下;而对某些生产彩电的厂家,由于没有自己的名牌,平时多靠组装而生存,因此,一旦世界市场上的“洋彩电”以国际价格(一般远远低于国内价格)涌入中国市场时,这些厂家难免受到猛烈的冲击而面临破产倒闭的结局。

因此,不同的生产商们应当结合本身实际情况,根据国家大政策来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品生产结构,力争在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扬长避短,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

可以说,任何时候,商人与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善用政策者,可以做到家国两利。

有人问,在中国做生意,怎样才能稳操胜券?答曰:抓住机遇。

但机遇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有人抓机遇左右逢源,有人却与机遇失之交臂?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政策就是机遇。只要你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你就等于抓住了成功商人们的取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