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茶入瓯名撮泡(1 / 1)

饮茶小史 静清和 1107 字 1个月前

饮之解渴、食能疗饥、有面子、又实惠的撮泡饮茶之法,在民间历来广受着欢迎与推崇。

清代乾隆年间,茹敦和在《越言释》中,有撮泡茶一条,其文曰:“今之撮泡茶或不知其所自,然在宋时有之,且自吴越人始之。”茹敦和,浙江绍兴人,他是乾隆十九年(1754)的进士。茹敦和所言的“宋时有之”,是指宋代的同乡陆游,在《安国院试茶》的自注云:“日铸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曰苍鹰爪,则撮泡矣。”

宋时的撮泡法,究竟起源于何时呢?茹敦和并没有说清楚。在明代万历年间问世的《茶考》中,据陈师记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北客多哂之,予亦不满。一则味不尽出,一则泡一次而不用,亦费而可惜,殊失古人蟹眼鹧鸪斑之意。况杂以他果,亦有不相入者。味平淡者差可,如熏梅、咸笋、腌桂、樱桃之类尤不相宜。”陈师是杭州人,在明代,不但北方人会讥笑撮泡法这种喝茶方式,而且陈师对此也是不满意的。这又是为什么呢?陈师认为:以瓯撮泡,首先,是茶水不能及时分离,要么滋味不容易泡出,茶味淡;要么茶汤容易泡浓,滋味苦涩。如果一次不能全部喝下,就会造成浪费。其次,撮泡法缺少了传统点茶的击拂、搅拌等环节,茶汤无法形成美丽的乳花浮盏,失去了宋代的古韵诗意。最后,更令他不能忍受的是,在茶汤里还要加入滋味很重的茶果、菜蔬之类等等。如此饮法,既失去了饮茶之清雅,“又岂独失茶真味哉”。由此可知,撮泡法到了明代万历年间,不但没有发展成熟,而且也因加入了茶果等,影响了茶之真香、真味,从而受到了文人雅士的轻蔑与疏远。尽管如此,但这并不影响撮泡法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与客观存在。

辽代宣化墓壁画

世俗生活的迎来送往,既要讲究面子,又要兼顾实惠。市井百态,首先能够填饱肚子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才是芸芸众生的生活真实。因此,饮之解渴、食能疗饥、有面子、又实惠的撮泡饮茶之法,在民间历来广受着欢迎与推崇。这也是撮泡法见于宋代,而文人们懒于记载的重要原因。

北宋,蔡襄在《茶录》中写到“茶有真香”时,曾告诫过:“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这说明,在北宋乃至以前的民间点茶中,就普遍存在着茶中添加珍果、香草、花卉的现象。蔡襄从建安民间提炼整理出点茶技法,写成《茶录》,准备进献给宋仁宗皇帝参考的时候,曾明确写道:“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臣辄条数事,简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录。伏惟清闲之宴,或赐观采,臣不胜惶惧荣幸之至。”

宋代陶榖编撰的《清异录》里,记载有“漏影春”一条:其文曰:“漏影春法,用镂纸贴盏,糁茶而去纸,伪为花身。别以荔肉为叶,松实、鸭脚之类珍物为蕊,沸汤点搅。”陶榖记载的“漏影春”,本质上仍是先赏后吃的果子茶。而生成盏、茶百戏,则是如蔡襄规范后的不加果肉的点茶清饮法。

茹敦和的《越言释》写道:“又古者茶必有点,无论其为硙茶为撮泡茶,必择一二佳果点之,谓之点茶。点茶者,必于茶器正中处,故又谓之点心。此极是煞风景事,然里俗以此为恭敬,断不可少。”从清代茹敦和的记载可以看出,文人雅士认为是大煞风景的果子茶,在民间却是热忱待客且断不可少的恭敬之物。之后,茹敦和又说:“由是撮泡之茶,遂至为世诟病。凡事以费钱为贵耳,虽茶亦然,何必雅人深致哉。”可见,饮不厌精的寄托着个人思想、品格、精神、境界的文人茶习,与民间以体面、实用、美味、费钱为尚的饮茶习惯,是两条走向、倾向、审美与价值观等完全不同的饮茶路线。这也是明代大部分追求淡和清雅的文人,反对茶中著料、碗中著果的根本原因。

辽代宣化墓壁画

综上所述,宋代文人点茶技法的形成,大概是从民间的传统撮泡法中精简、升华而来的清饮方式,其间,又不同程度地消化、吸收、借鉴了唐代文人煎茶所积累的经验、成果与美学思想。并且最早点茶之名的由来,大概也与茶中点缀可食可赏的佳果有关。

如果系统地去追溯饮茶历史,我们就会发现,经过唐代陆羽改进、规范、提升后的煎茶之法,也是在民间煮茶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去芜存菁,提炼、发展起来的清饮方式。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对于民间流行的加了大枣、茱萸等佳果,加了橘皮、薄荷等香料的茶汤,陆羽又说:这与沟渠里的废水又有什么区别呢?但是,这只是以陆羽为代表的部分文人的声音与质疑,而民间的煮茶习俗,却依然风景这边独好,依然是我行我素、如火如荼,“而习俗不已”。美学,是有哲学品格的。随波逐流的大众饮茶口味,以其偏重于实用或缺乏欣赏的门槛,故其接受程度,可能是最高的。但是,越是参与度高的大众消费行为,往往越会过度追求其感官刺激或技能展示,却不见得是最高雅的。

在数千年的中国发展史中,普罗大众一直苦于食物短缺,因此,在古老的中国,没有任何事情比首先吃饱肚子更重要。为了解决饮茶中的饱腹感,为了能像漏影春一样便于欣赏,就需要在瓯盏中,先加入茶与果蔬、香料等,其后如“痷茶”一样,或是“以汤浇覆之”,或是沸汤点搅,于是,古老的撮泡饮茶法,便在民间蓬勃发展、方兴未艾。

最早在《晋中兴书》记载,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来访,招待谢安的,“所设唯茶果而已”。此时的“茶果”,肯定不是单一的茶与水果,必然是如上文所述的一盏传统的添加了美味佳果的果子茶。陆羽在《茶经·之事》中,也专门辑录过这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