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地端详,
都让我感到他们的
心灵跟我的心灵
在同一个瓷片上
竟频率相同地震颤。
昌江发源于安徽省祁门县大洪岭西南麓,流经红茶产区安徽祁门县,过倒湖进入江西省境内。接着一路向西,由鲇鱼山至鄱阳县注入鄱阳湖,直通长江。昌江进入江西境内后,流经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小镇,它就是世界陶瓷业圣地——景德镇。千百年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享誉寰宇的景德镇瓷制品就是经由此条水道一路前行,绘出了“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宏图。
景德镇,东晋称新平镇。唐武德四年(621)始置新平县,新平镇属之,以在昌江之南,又称昌南镇。北宋真宗景德年间,景德镇创烧出了著名的瓷器品种影青瓷(即青白瓷),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称影青瓷为“素肌玉骨”,影青瓷以优良的质地赢得了皇室的喜爱,遂成为皇家御用瓷器。其时所造瓷器上有“景德年制”款,因此该窑被称为景德窑,昌南镇也因而改名为景德镇。到了元代,元政府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这是明清两代御窑厂的前身。宋末元初景德镇瓷石加高岭土“二元配方”的使用,使得瓷器的烧成温度提高、变形率大大降低,令中国瓷业迎来了崭新的发展。元代的景德镇创烧出了著名的卵白釉瓷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青花瓷。尤其是青花瓷的创烧成功,引领**数百年,一举奠定了景德镇成为世界瓷都的坚实基础。
景德镇御窑厂
明清两代,景德镇窑火极其繁盛,明人缪宗周语:“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清代查慎行说:“浮梁县西开画栋,御厂烧瓷供辇送。江天漠漠生黑云,百灶烟浮日光动。”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工艺的不断提高,五彩、珐琅彩、粉彩以及各类单色釉等斑斓多姿的瓷器在景德镇相继诞生。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
历史上景德镇官窑器物烧造中“郎窑”“年窑”“唐窑”都很有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仿古、创新五十七个瓷器品种,被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清代督陶官唐英。唐英(1682—1756),字隽公,清代制瓷家,能文善画。雍正六年至江西景德镇御窑厂协理窑务,后任督陶官,历经雍、乾两朝,尽出精品。《清史稿·唐英传》记载:“顺治中,巡抚郎廷极所督造,精美有名,世称‘郎窑’。其后……年希尧曾奉使造器甚夥,世称‘年窑’。英继其后,任事最久,讲求陶法,於泥土、釉料、坯胎、火候,具有心得,躬自指挥。又能恤工慎帑,撰陶成纪事碑,备载经费、工匠解额,胪列诸色赩釉,仿古采今,凡五十七种。自宋大观,明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诸官窑,及哥窑、定窑、均窑、龙泉窑、宜兴窑、西洋、东洋诸器,皆有仿制。其釉色,有白粉青、大绿、米色、玫瑰紫、海棠红、茄花紫、梅子青、骡肝、马肺、天蓝、霁红、霁青、鳝鱼黄、蛇皮绿、油绿、欧红、欧蓝、月白、翡翠、乌金、紫金诸种。又有浇黄、浇紫、浇绿、填白、描金、青花、水墨、五彩、锥花、拱花、抹金、抹银诸名。奉敕编陶冶图,为图二十……各附详说,备著工作次第,后之治陶政者取法焉。英所造者,世称‘唐窑’。”唐窑继往开来,在陶瓷艺术的仿古、创新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
唐英像
清 王致诚 《陶冶图卷 》(局部) 香港海事博物馆藏
《天工开物·卷中·陶埏》记载:“共计一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一件完整的器物要经过选矿、烧矿、运石、碎石、筛洗、炼泥……拉坯、利坯、修坯、素烧、分水、挂釉、绘画、填染、烧窑等七十二道由不同匠人依照各自分工分别完成的工序方可做成。可见其时分工协作极其精细,这种分工依然影响着当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
民国时期社会动**,经济萧条,景德镇瓷业生产全面衰退,进入了历史的低潮。“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以“珠山八友”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等人为代表的景德镇瓷画艺术家们以传统书画的用笔技法将粉彩工艺与浅绛彩瓷艺术形式融合,以瓷代纸,以画入瓷,再加上诗词、歌赋、题款、用章,把中国文人画与陶瓷制品有机结合到了一起,构成了独具魅力的陶瓷艺术形式,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珠山画派”,并盛极一时。新中国建立后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景德镇瓷陶瓷品种发展到20个大类、2000多个器型、7000多个画面,形成了日用瓷、仿古瓷、建筑瓷等门类齐全的陶瓷产品体系,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国营厂关停、改制,景德镇的民间制瓷业开始繁华起来。既然处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很自然地把赚钱放在了第一位。劳有所得无可厚非,但不得不正视的是陶瓷制品市场鱼龙混杂,亦有粗糙伪劣之现象。
不是所有人都深陷物欲的陷阱。阮顺荣是位四十有五,家中排行第三,土生土长的景德镇汉子。在瓷都景德镇,与他熟识的匠人们无论年龄大小、男女老少,都称他作“三哥”,以至于我这个老大哥每次见了他的面也要笑着尊他一声:“三哥。”
三哥是一个精干而能力超强的人,二十几岁开工厂,那时就已经成了年轻人里的佼佼者。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日进斗金、成功经营瓷器的年轻人,不经意的某一天后突然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坊间传闻他十七年不出家门一步,不跟外人说话,每天就坐在自家小楼上看着满屋子的古瓷片发呆。发完呆后到楼下院子中的小屋烧窑,然后把烧出的东西打碎倒掉,继续上楼看满屋子的古瓷片,继续一个人发呆。“这个人精神不正常,有病了”,景德镇认识他的人们基本都这么说。直到十七年后他“病好了”,走出家门。“治愈”他的是这些年来三哥一直潜心研究的古代胎釉呈色特点的断代复原,外面的人们这才反应过来,纷纷闭住了嘴。原来,十七年前从事仿古作业的三哥发现,每每做出的即使是被人们夸赞的仿古器物,在自己看来也总是跟古代实际器物有着微妙的差距,用景德镇本地行话讲就是作品总是“差一口气”。这口气到底差在哪里呢?自小就喜欢寻微探秘的三哥遂来了兴致,二十多岁的他一头钻进了探究实验的世界,这一进就是十七年。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农耕文明下,吃肉是最香的事儿了,孔子闻《韶》乐竟然觉得肉都不香了。现代文明下居然有舍弃花花世界的**而醉于闻瓷片之香的怪人,这让我很是好奇。一个机缘下,我走进了这个“怪人”的世界。
景德镇原矿手工茶杯
数年前在工作室初见三哥,眼前一亮,这是瓷界的陆羽吧?衣衫不整,衣领子一边平倒一边立正,斜叼着支冒着青云的纸烟卷,右手里盘着一个青花瓷的小把件儿,眯着眼站在那儿,一副闲云野鹤的样子。慢慢相处,渐渐熟识,某年后的一天,为了探求真伪,我笑着问:“三哥,过去都说十七年来,你不出家门一步,这是真的吗?”他说:“差不多,除了进山选料,一般是在家里边烧东西边研究古瓷片做比较,不出门,也不见人。”“不烦闷吗?”“烦闷什么,这是真理的事业,你在思考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就知道你是在跟永恒和不朽对话。跟永恒和不朽对话,你说会烦吗?”三哥停顿了一下,继续说:“在这个对话过程里,可以让你渐渐摆脱日常生活的利害关系,摆脱对现实利益的纠葛,别误会,我说这些不是指让你出世,而是说这个过程的经历会教给你更好地爱生活,爱事业,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分门别类的古瓷碎片
三哥把我让进了他的档案室,指着分门别类的碎瓷片对我说:“每一次在小楼上看着这些瓷片,这些几百、上千年前的瓷片,年代虽然离我们久远,可它们身上依然焕发着让我想要走进去的东西。我从没觉得它们背后是遥远不可及的一些古代同行,我的感觉是那些人都是跟我们一样的同时代的人,仅仅未曾谋面而已。每一次地端详,都让我感到他们的心灵跟我的心灵在同一个瓷片上竟频率相同地震颤。直觉告诉我,这些瓷片应当也必然会替我们回答当下我们所处的陶瓷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失败、失败、略有收获,改进、失败、继续失败……一次接一次的失败,打击了三哥有限的感知,但也同时激发起了他内心想要超越这些失败的力量。对三哥来说,窑中的火不仅是纯粹的物理现象,也是人的灵魂在燃烧,某次少许的进展,于火中与瓷的问答,三哥觉得他聆到了古人的心声。讲到这儿,他快乐地咧嘴笑了。亚里士多德说:“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我看三哥是二者兼具了。白天,他要以野兽般的猛,擎着世间的冷与别人的误解。夜晚,又把自己全部的温柔与灵感,付给他的那个瓷的世界。李商隐的《北青萝》写得好:“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瓷胚入窑烧制
“美是难的”,苏格拉底如是认为。跟三哥学习的那几年中,我在他的工作室里实际体验了成品瓷器的诞生过程,从选矿到炼泥,从拉胚到釉料,从分水到题字,从满窑到烧造……用行业话说“七十二道工序”一样不落。期间三哥都是亲力亲为,像一根有张力的线,把各道工序和谐地串到了一起。他说:“每一步都得精益求精,一个环节松弛,彻底报销。即使你把这些都做到了,充其量仅是个优秀的工匠。你若把自己的情感状态放到物件里,能带着它们一起进入赏者的心灵中去,如是,器,才具有了它存在的价值,这是最难的。当下的一些物件,陷于工艺技法,繁文缛节,缺乏血与灵,太多的弱不禁风,太多的喃喃自语。”我说:“是的,有同感。这些年看市场上的东西,千篇一律。昨天逛瓷器市场,看一个商店内卖的杯子的图案,感觉就是一艘航空母舰,雷达,导弹,近防系统,战斗机,预警机,直升反潜机,应有尽有,作者真是用了功夫,可好看吗?”三哥说:“这个事挺无奈,人的精神物化、退化了,多一些‘无论贩夫走卒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要做收拾精神、自作主张的大英雄’就好了。”
绘制《制瓷图》茶杯
“外面的人们总是以为我是在从事断代胎釉的复原工作,这个实际是表象的理解。我做它的目的不仅仅是通过化学方法再现那个事物,更重要的是为了再现它曾经引起过的我们的感动。我就是想把这种感动通过瓷之美再度重现到时下现代人的眼中及至心灵,帮助我们面对并回答这个行业在新时代向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并且能够让我们的后人跟我们一样随时能在观赏到的前人所制的物件中取出这份情感。虽然小成,但还在路上,不敢懈怠。”
三哥在桌前斜着身子为青花图案分水、题字。那是朵清芬六出的栀子,栀子的花语是“真爱”,题字是唐代何兆的“芙蓉十二池心漏,薝卜三千灌顶香”。薝卜即栀子花,栀子洁澄,与佛家有渊源,在南宋已被称作禅友,它既能清净本我又能度人,具醍醐灌顶之法味。三哥一边写,嘴里一边轻声嘟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见我在听,他眯着一双天生的细眼腼腆地笑了,说“就快完工了”,接着又低下头干活。
我问:“三哥,在你眼里,传统与创新是怎样的一个关系?”三哥抬起头,想了想,说:“嗯,传统是还活在我们心里的那个生机勃勃的过去。滋养、发展这个生机勃勃的过去再让它结出新的果实,就是创新。”我惊喜地笑了:“三哥,你是天才啊,说得如此贴切易懂。”他说:“我哪里是天才,外国那个叫爱因斯坦的人才是天才,充其量我是能吃苦、耐得住寂寞而已,对它的爱使然。在景德镇如果你深入地转下去,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因袭了历史的渊源,扛住了传承的重担,启迪着后辈的成长,他们是景德镇瓷业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薪火。”
在这儿,我见识了瓷都景德镇一个民间匠人对传统国粹的继承与创新,也明白了正是像三哥这样卧虎藏龙于民间、孜孜以求、极具匠心的普通人群的奋进,必定会令国瓷的明天更美好。
看着坐在我对面的这个由于长时间专一工作而导致肩颈都已经位移变形的中年汉子,不知怎的,我的眼眶瞬间有点湿润,冥冥中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的《温泉关口墓碑铭》飘过耳际:“过路人,请传句话给斯巴达人,为了听从他们的嘱托,我们躺在这里。”
阮顺荣先生在为青花瓷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