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业盛,茶器亦繁荣(1 / 1)

懂点茶器 耕而陶 1449 字 1个月前

百姓盖碗瀹泡饮茶的方式在晚清、

民国盛行,此景在那时的茶馆、

戏院等休闲娱乐场所随处可见。

茶斋外景

清朝建立后,清政府于顺治二年(1645)废除了手工业中的“匠籍”制度。此时景德镇作为全国陶瓷的中心,生产条件和制瓷技术更加全面成熟,陶瓷作坊数量迅速扩张,规模扩大,生产能力得到再次提高。清代,传统的青花瓷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彩绘瓷突飞猛进,品种繁多、造型丰富、釉彩缤纷;珐琅彩、粉彩创烧成功,颜色釉瓷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自元代以来,青花瓷一直在瓷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到了康熙年间,青花绘画熟练地掌握了分水技法,墨分五彩,浓淡相宜,令画面展现出了丰富的层次。康熙五彩继承了明代五彩的传统技法又加以改进,尤其是釉上蓝彩与黑彩独占鳌头。珐琅彩别称“瓷胎画珐琅”,是清宫御用品种,创于康熙年间,用白瓷做胎,然后施珐琅彩料烧制。草创于康熙后期的粉彩,在雍乾两朝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粉彩是在五彩与珐琅彩的影响下而产生的釉上彩品种。《陶雅》记:“康熙彩硬,雍正彩软,软彩者,粉彩也。彩之有粉者,红为淡红,绿为淡绿,故曰软也。”粉彩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胎上勾勒出需要画的图案轮廓,然后在其上添一层叫作玻璃白的物质,再把彩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入窑烧造。彼时物阜人丰,景德镇出现了“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陶业盛况,清代制瓷业所取得的这些成就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了茶器之上。

入清,乌龙茶诞生在了武夷山,黄茶工艺也出现了明确的文字记载,光绪年间名山县(今雅安名山)知县赵懿在其《名山县志》中对蒙顶黄芽的炒焙与用纸包裹茶叶进行闷黄的相关环节做了详细记录:“岁以四月之吉祷采,命僧会司,领摘茶僧十二人入园,官亲督而摘之。尽摘其嫩芽,笼归山半智炬寺,乃剪裁粗细,及虫蚀,每芽只拣取一叶,先火而焙之。焙用新釜燃猛火,以纸裹叶熨釜中,候半焉,出而揉之,诸僧围坐一案,复一一开,所揉匀摊纸上,弸于釜口烘令干,又精拣其青润完洁者为正片贡茶。”白、绿、黄、青、红、黑六大茶类如缤纷多姿的花朵一同绽放在清代。

清 康熙 青花松竹梅图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

清 康熙 五彩竹雀图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

清 乾隆 珐琅彩岁寒三友茶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乾隆 淡绿地粉彩开光**图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银镀金里奶茶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为统治者的满族人,他们入主中原后依然保留着其在塞外饮用奶茶的习惯。奶茶是用牛奶、茶叶、盐、水混在一起用火熬煮出的饮品,是清代宫廷中每日不可或缺的饮料。酥油茶是蒙古族、藏族民众喜欢的一种茶类,他们把茶加入适量的酥油、盐、牛奶中熬后饮用,所用器具是盛装酥油茶的多穆壶。

清 瓷仿木纹多穆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乾隆 掐丝画珐琅酥油茶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雍正 松石绿釉茶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各地的贡茶云集宫廷,汉文化的陶染使得满族统治者除了本民族传统奶茶的饮用外,亦保持了汉人的品饮方法与茶器使用方法。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君主好茶,带动了其时整体茶器与茶风的兴盛。宫廷茶器材质繁多、形式多样,均达到极高水准。

《太平春市图》为御用画家丁观鹏作于乾隆七年(1742),画家所绘的是城郊河岸边古人生活场景,实则反映的是乾隆盛世。图中树下饮茶人手捧青花瓷茶杯饮茶,身旁朱漆托盘上放置的紫砂大壶、青花瓷茶杯,身后装水的绿地缠枝花卉大壶,这些茶器均为乾隆时期宫廷用器。

清 乾隆御用白玉茶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慈禧御用盖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丁观鹏《太平春市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太平春市图》(局部)

清朝建立后,在满族统治者一手打压、一手拉拢的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清代的文人要么反清失败隐居,要么侍清从政居官。其后文字狱的出现,让文人们活得因循谨慎,更多的人转向了俯首古籍、考据天地的学问之路。于茶来讲,清代文人已经没有了明代文人以茶雅志的抱负,茶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释放,让自己身处其中以舒缓内心的压抑,继而汲取些许人生快乐。

清 金廷标 《品泉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金廷标的《品泉图轴》描述了林中月下,一文士溪畔独坐,手握白瓷茶杯啜茗。身旁两小童,一童汲水,另一童于斑竹炉旁拨碳侍火。茶具有斑竹炉、紫砂茶壶、白瓷茶杯、四层提篮、水罐、水勺。引人注目的是斑竹茶炉四脚绑着提带;提篮分为四层,每层内可分装茶叶、炭火等不同物品。这是一种在清代用于外出旅行的茶器套装,颇有新意。

接下来,我们聊聊沏茶利器——盖碗的前世今生。故宫博物院有一件北宋瓷器,标注为“定窑酱釉盖碗”,此盖碗通高6厘米,口径12厘米。这个盖碗的功能与沏茶所用的盖碗功能是不一样的,这个盖碗是一个盛装器,它是储存物品用的。明代朱元璋废团兴散后,成品茶的形式变为散茶,于是发展出了壶内冲泡及茶碗“撮泡”为主的沏茶形式。明代中期,出于茶汤保温及饮茶卫生的需求,人们在用于撮泡散茶的茶碗上增加了一只盖子,由此作为饮茶器的盖碗出现了。我们在明中期画家仇英、丁玉川的绘画中,可以看到相关情形。

北宋 定窑酱釉盖碗 故宫博物院藏

明 仇英 《竹院品古》(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明 丁玉川 《独坐弹琴图》 浙江省博物馆藏

早期的盖碗其盖子直径是大于或等于茶碗的碗口直径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发现这样的盖子放置不稳,于是进行了改造,把盖子缩小,使之可以扣于茶碗碗口之内。清代康熙年间使用盖碗饮茶开始流行起来,盖碗饮茶时也可用碗托配合使用,碗托能起到隔热作用,这与唐、宋时期的茶托作用相同。清代富裕人家碗托多见金、银、锡托或朱漆木托,它们与所托之盖碗多不是一体的,而是搭配使用的。百姓盖碗瀹泡饮茶的方式在晚清、民国盛行,此景在那时的茶馆、戏院等休闲娱乐场所随处可见。现在所谓的“天地人”三才盖碗即碗托、碗身、盖子三者统一设计、配为规整的一套,就出现在那时。“天地人”三才盖碗并不是什么古老的器物,其碗托、碗身、盖子三者一次烧成,在当时来讲目的只有一个,节省成本。

在清代还有一个与当时盖碗外形稍有差异的茶器叫作盖钟,盖钟亦为饮茶器。它的样子就像一个倒扣过来的钟形,其唇口向上折起形成的口沿正好跟盖子扣合,这个设计新颖实用。这个折口如果继续外撇,就跟当下我们用的沏茶器盖碗无异了。

现代盖碗进行了一次功能转变,从过去的个人泡茶、饮茶器转化为公用的沏茶器。古代盖碗口沿直,如果作为沏茶器,当我们掐捏着碗口出水时必然会出现烫手的现象,为了有效避免此现象,人们就将盖碗的碗口改为了角度适宜的撇口,这样再如何掐捏,碗口都不会烫手了。在此也提醒茶友,选购盖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撇口角度的合理性。我在市场上见到过很多盖碗,甚至包括一些品牌厂商,他们的盖碗撇口角度都是不合理的,都是烫手的。事实证明会做瓷器的朋友不见得懂得如何制作适手的茶器,任何事物都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清 康熙 宜兴胎画珐琅四季花卉盖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康熙 宜兴胎画珐琅四季花卉盖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耕而陶造”祭红盖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