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器与茶具,唐代分野明(1 / 1)

懂点茶器 耕而陶 2106 字 1个月前

茶器与茶具泾渭分明,

这同时也意味着茶器

与古来有之的茶、

食混用器皿亦分道扬镳。

《茶经》一书不但全面记录了茶的产地、栽培、采摘、制作、煎煮、饮用、功效等相关知识,而且首次详细描述了饮茶器与制茶具的具体内容且对二者进行了明确分工。陆羽认为,“茶器”“茶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对标相应的事物。《茶经》中,陆羽把与茶事相关的器物分为“器”与“具”两类,将用来采茶、制茶的工具称为“具”,在《茶经·二之具》中一一描述。陆羽把煮饮茶前炙茶、碾茶等对茶进行再加工的器物及用来煮茶、饮茶、贮茶、贮盐的器物称为“器”,在《茶经·四之器》中分别讲述。

茶器作为一个与饮茶直接相关的器物门类独立出来,这是饮茶技术在历史上的一大进步。至此,茶器与茶具泾渭分明,这同时也意味着茶器与古来有之的茶、食混用器皿亦分道扬镳。

《茶经·二之具》介绍了十九种采茶、制茶的工具,分别是采茶工具:籝;蒸茶工具:灶、釜、甑、箄、糓木枝;捣茶工具:杵、臼;拍茶工具:规、承、襜、芘莉;焙茶工具:棨、朴、焙、贯、棚、育(兼有封藏功能);穿茶工具:穿;封茶工具:育。

《茶经·四之器》介绍了二十八种煮茶和饮茶的用具,分别是:生火用具:风炉、灰承、筥、炭挝、火筴。

陆羽设计的风炉是鼎式炉,用铜或铁铸成,三足两耳。炉壁厚三分,炉口边缘宽九分,炉子的内部有六分厚的泥壁,用来提高炉温。炉子中间安装有炉床,上面放炭火。炉身开洞通风,并设三个支架用于放置煮茶器鍑。下有三只脚的铁灰承,起着接受炉灰、托住炉子的作用。春秋时代中国已经开始炼铁了,及至战国时代铁制品如兵器、农具已经得到广泛使用。铁的熔点高于金、银、铜,硬度也大,所以被陆羽选用制作风炉。

筥,用竹子编制,高一尺二寸,直径七寸,主要就用来放置木炭。

炭挝,用铁做成的六棱形棒,长一尺,头部尖,中间粗。有的做成斧形,各随其便。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碎炭。

火筴,就是平常所用的火钳,一尺三寸长,用铁或熟铜制成,形如筷子,取炭用。

煮茶用具:鍑、交床、竹夹。

鍑,这是陆羽设计的煮水、茶用的大口锅,与风炉配合使用,混成一体。

交床,用木构制成十字交叉的木架来支撑中间挖空的木板,作为放鍑之用。

竹夹,有桃木做的,也有用柳木、蒲葵木或柿心木做的。长一尺,用银包裹两头。

烤茶、碾茶、量茶用具: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

夹,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一头的一寸处有竹节,竹节以上剖开,以便夹茶饼在火上烤茶。

纸囊,用白且厚的双层剡藤纸缝成,用来贮藏烤好的茶,使茶的香气得以长期保存不至散失。

碾、拂末。碾,用橘木做的最好,其次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制作。碾内圆而外方,内圆以便运转,外方防止倾斜翻倒。拂末用鸟的羽毛制成,用来拂扫茶末。

罗合、则,“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罗就是一面筛子,饼茶在碾子里碾过之后,要经过罗的筛网,这样茶末就不会太粗,筛过的末会落在合里。则,用海贝、蛤蜊或铜、铁、竹制成,它放在合中,方便取用茶末。

盛水、滤水、取水用具有水方、漉水囊、瓢、熟盂。

水方,用稠、槐、楸、梓等木制成,里外的缝隙用漆封涂,可盛水一斗。

漉水囊用于过滤水体。骨架用生铜铸造,滤水的袋子用青篾丝编织而成并卷成袋形。

瓢,用剖开的葫芦制成或是木头雕成,作用就是用来舀水。

熟盂,用瓷制成,或用陶制,是用来盛装开水的容器。可盛水二升。

盛盐和取盐用具有鹾簋、揭。

鹾簋,用瓷做成,圆径四寸,盒形或瓶形,或为罍状,装盐用。揭,用竹制成,长四寸一分,宽九分,取盐的工具。

饮茶用具有碗、札。

碗,盛茶水以饮用。

札,把棕榈皮夹在茱萸木上,捆紧,像一只大毛笔。作刷子用。

清洁用具有涤方、滓方和巾。

涤方,用楸木制成,用来盛放洗涤后的水,容量八升。

滓方,用来盛放茶渣等废物,容量五升。

巾,用长二尺的粗绸子制作,做两块,交替使用,擦拭器皿。

盛器和摆设用具有畚、具列、都篮。

畚,用白蒲卷编而成,用来收纳茶碗,一般可以装下十个碗。也可用筥衬以双层剡纸,夹缝成方形,放碗十只。

具列,用木或竹制成,也可木竹兼用。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用来收藏、陈列各种茶具。

都篮,因为全部器具都可以装在这一只篮子里而得名。

这二十八种器中,把都篮除外,把风炉和灰承合一,碾和拂末合一,鹾簋和揭合一,即成为陆羽《茶经·九之略》说的二十四器了,“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里亦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可见这套茶具在当时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于此风气下,陶、石、竹、木、漆、冶等相关手工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唐代是传统茶业生产空前发展的时期,“茶马互市”亦开展起来,《新唐书·陆羽传》记载:“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那时候,参与茶马交易的由四川粗老绿茶制成的蒸青团茶在运往边境交易的路途中顶风冒雨,人扛马驮。在长达数月的运茶路上,茶叶在行进中颠簸,在湿热作用下,茶叶内的多酚类物质发生了氧化。本是绿色的原茶,到达目的地后外表变成了乌青色,所以人们将其称为 “乌茶”。四川乌茶应该是中国黑茶最早的形态。其时茶学、茶文化构建成形,茶法建立,奠定了后世传统茶业的基本格局。在陆羽、常伯熊这些专职茶人及喜茶的官员、文人、墨客的带动下,自皇家至平民饮茶蔚然成风,“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在唐代文人作品中我们也常见到有关茶事的描写。王维《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君但倾茶碗,无妨骑马归”;《酬黎居士淅川作》:“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杜甫《寄赞上人》:“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柳宗元《夏昼偶作》:“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春尽劝客酒》:“尝酒留闲客,行茶使小娃”、《履道新居二十韵》:“移榻临平岸,携茶上小舟”;顾况《焙茶坞》:“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鲍君徽《东亭茶宴》“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齐己《尝茶》:“石屋晚烟生,松窗铁碾声。因留来客试,共说寄僧名。”

唐 越窑 青釉葵口碗 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的茶事已经有了很多专属茶器,尤其是陆羽《茶经》的推而广之使得茶器的种类迅速增多,对茶器的审美也有了新的发展。比方说,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有十首《茶中杂咏》,陆龟蒙又和了十首《奉和袭美茶具十咏》,里面对茶鼎、茶瓯、茶人等都作了歌咏。文人的大力推广赋予了茶事、茶器崭新的精神内涵,亦促使那些制作茶器的匠人的工艺技能得到不断提升与发展。

唐代禁铜,唐玄宗李隆基做《申严铜禁制》:“铜者,馁不可食,寒不可衣,既不堪于器用,复不同于宝物,唯以铸钱,使其流布。宜令所在加铸,委按察使申明格文,禁断私卖铜锡,仍禁造铜器。”铜以铸币,皇帝禁止民间用铜。此时金银器虽然在唐朝的生产数量较多,但也是主要用在皇亲贵族家庭,不为普通百姓所用,这都在客观上促进了原料广泛、成本相对低廉的日用瓷器之发展。唐代陶瓷生产规模宏大,前所未有。

研究显示,在隋朝即出现了用匣钵装烧瓷器的技术,这大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与美观程度。匣钵技术的出现,为唐代瓷器工艺发展做了新的技术准备。唐朝的烧造工艺普遍使用了匣钵,尤其中唐以后,在匣钵技术的帮助下高质量的青瓷、白瓷得以广泛烧出。隋唐两代,制瓷业迅猛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为代表的两大瓷窑系统——“南青北白”二分天下之局面。唐代诗人皮日休在《茶瓯诗》中说:“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亦记:“以越瓯、邢瓯八十一只,施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可见其时所制瓷器质地坚硬,箸击有金石之音。杜甫在《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一诗中不吝赞美胎薄质硬、颜色洁白的白瓷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唐 邢窑玉璧足茶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末五代时,越窑以出众的品质烧制茶盏入贡,被称为“秘色瓷”。唐人徐夤的《贡馀秘色茶盏》记载了此事:“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陆龟蒙亦作《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秘色瓷”是专属皇家的贡品瓷器,秘色之“色”并不指代颜色,指的是品种、类别,这与我们在茶学上所说各色茶叶的“色种”是一个意思。秘色瓷不仅包括越窑之类玉青色,亦有其他窑口的多种颜色。

五代 秘色瓷莲花碗扬州博物馆藏

虽有“类玉”“类冰”“类银”“类雪”的“南青北白”,但大唐广博的人心气度、万千的兼容并蓄令时人“不薄雅素,更喜富丽”,由是以长沙窑、唐三彩为代表的彩瓷在唐代也得到蓬勃发展。唐代的长沙窑是中国彩绘瓷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尤为难得的是它保留了大量的民间绘画真迹,为后人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大唐面貌。唐三彩是唐代一种独特的陶器,并不止三种色彩,它有红、蓝、黑、黄、绿、白等多种颜色。唐三彩属于低温铅釉陶器,是以汉代低温铅彩釉陶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单色彩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造型丰富、色彩绚丽的艺术形式,亦成为大唐气象的一大象征。

观陆羽《茶经》,其中未免有一点遗憾,即其未对唐代宫廷饮茶风貌有所书记。还好,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地宫唐代皇家器物的出土使我们对其时的宫廷茶文化得以一窥。法门寺位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始建于东汉,以供奉佛骨舍利而闻名。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法门寺唐代塔基时,意外发现了地宫。地宫内有供奉的佛骨及唐代帝王供佛之奇珍异宝。难能可贵的是其中有一套唐代宫廷饮茶器物,经考证这套茶器是唐僖宗李儇御用之物,这是二十世纪茶文化史上极其重要的考古发现。

唐 长沙窑青釉彩绘花鸟图执壶故宫博物院藏

唐 三彩罐、杯、承盘 故宫博物院藏

透过这些缤纷精美的文物,唐代僧人子兰的《夜直》之景如在眼前:“大内隔重墙,多闻乐未央,灯明宫树色,茶煮禁泉香。”

唐 鎏金银 轴

唐 鎏金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

唐 琉璃茶盏及茶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