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沸唐煎茶,器用鍑铛铫(1 / 1)

懂点茶器 耕而陶 1183 字 1个月前

在煎茶工具上,皎然用铛煎茶,

陆羽用鍑煎茶,

另外还有一个使用起来

更加方便的煎茶器——铫,

以铫煎茶。

《茶经》的问世使得煎茶这一饮茶方式在中晚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接下来我们看看陆羽在《茶经》中对煎茶做了怎样的描述。

唐代成品茶的形态有饼茶、末茶、散茶、粗茶四种,即《茶经》所记“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形制以饼茶为主。饼茶的制作要“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采茶工作要在晴天进行,茶青采下来,先放进甑里进行蒸青,接着把蒸好的茶倒入臼中捣烂,然后放到模子里把它压成饼,再用火把茶饼焙干,之后穿成串封藏,经过这七道工序,饼茶就做好了。

煎茶的流程是:烤茶—碾茶—用火—择水—煮茶—酌茶。首先要把茶烤好,然后需趁热用纸袋把它装起来,这样香气不容易散失。等到茶饼冷却以后再把它碾成颗粒如细米大小的茶末。接着选取木炭起火,在鍑中煮水。煮水是很有讲究的,当水微微有声,鍑中水面开始出现鱼眼一样的气泡的时候,这个叫第一沸。当鍑边缘的水像泉涌连珠的时候称作第二沸。当看到水面波涛汹涌般的沸腾时,就是第三沸了。这时就不能再继续煮了,否则水就过老,不适合饮茶了。为什么不适合饮茶了,因为若继续煎,会使得茶的内含物质浸出加大,以致茶汤的浓度提高,苦涩难咽。这也是当下的我们在使用盖碗或紫砂壶泡茶时需要注意的很关键的一个点——出水时间,其实就是要把握好所品茶汤的浓度。

五代 白瓷陆羽像、汤瓶、风炉、茶鍑、茶臼、渣斗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初沸的时候,依照水的多少,按比例放入适量的咸盐调味,并取出一些来试一下味道。在第二沸的时候,要舀出一瓢水备用,然后拿竹夹在沸水中绕圈搅动形成漩涡,接着用“则”量好茶末,从中间的漩涡中把茶末倒进去。观察水面,当看到水面滚动如波涛狂奔、泡沫飞溅的时候,立即把刚才舀出备用的水倒进去止沸,让茶汤孕育成华。

唐 鼎式茶铛 湖南博物馆藏

陆羽的三沸煎茶法深度改良了过去“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的煮茶方法,仅留盐一味。煎茶为何用盐在清人阮葵生的《茶余客话》中写有答案:“芽茶得盐,不苦而甜。”煎茶法在水质、水温的把控上趋于科学,浓度掌控上更加合理,进而带来了适口宜人的茶汤,这是饮茶史上的一大进步。陆羽说茶水煮好后品饮时要“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唐代的一升约合现在的600毫升,分放五碗,每碗盛汤120毫升。

唐 “荼埦”铭文瓷碗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陆羽《茶经·四之器》说:“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半升是300毫升,也就是说其时饮茶仪轨为每碗所盛茶汤的容量为该茶碗容积的五分之二。“茶满欺人”,茶水满斟,水温下降相对缓慢,茶器烫手,握持不易,亦不便入口。五分之二的容量,水温下降快,利于持器,汤水易于入口。就当下看来,此法依旧合理适用。

唐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记录了唐代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信息。煎茶一道的流行,从唐诗中亦可感见。刘言史(约742—813)《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白居易(772-846)《萧员外寄新蜀茶》:“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姚合(777—843)《送别友人》:“独向山中觅紫芝,山人勾引住多时。摘花浸酒春愁尽,烧竹煎茶夜卧迟”;卢仝(795—835)《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客谢竹》:“太山道不远,相庇实无力。君若随我行,必有煎茶厄”;曹邺(约 816—875)《题山居》:“扫叶煎茶摘叶书,心闲无梦夜窗虚。只应光武恩波晚,岂是严君恋钓鱼”;唐末张蠙(约901年前后)《夏日题老将林亭》:“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唐 绿釉茶铫 湖南博物馆藏

在煎茶工具上,皎然用铛煎茶,陆羽用鍑煎茶,另外还有一个使用起来更加方便的煎茶器——铫,以铫煎茶。同是煎茶器皿,这三者有何区别呢?《辞海》释鍑:“大口锅。《方言》第五:‘釜,自关而西或谓之釜,或谓之鍑’。《汉书·匈奴传下》:‘多赍黼鍑薪炭,重不可胜。’颜师古注:‘黼,古釜字也。鍑,釜之大口者也’。”《辞源》释釜:“烹饪器,即无脚之锅,敞口圆底,或有二耳。上可置甑以蒸煮。”综上所述,《茶经》中的“鍑”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陆羽亲自设计的一种釜式大口锅。《辞源》释铛:“釜属,有足,用于煮饭食;温器,较小,有三足,用以温茶、酒等。”从文物上看有的铛亦有柄。《辞源》释铫:“有柄有流的小型烧器。”由是可知,铛有足而铫无足。

用铫煎茶的优点是可直接把茶汤从铫子里注进茶碗中,省略了以鍑、铛煎茶时需要借助其他工具把茶汤舀到茶碗里这一步骤,从而更便于操作。白居易《村居寄张殷衡》一诗对铫有过记载:“药铫夜倾残酒暖,竹床寒取旧毡铺。闻君欲发江东去,能到茅庵访别无。”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的唐代诗人元稹(779—831)写过一首生动有趣的茶诗,亦对铫子作了记载: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诗人开门见山描绘了茶是由香叶、嫩芽所制,用白玉雕制的茶碾把茶饼碾碎,然后用红纱筛茶,过滤杂质。用铫煎茶,用茶碗品饮。最后说饮茶能提神醒酒,从古至今,有谁会不喜欢茶呢?

晚唐还有一种未得到广泛使用的煎茶器叫作急须,其亦可当作注子使用。急须,流短,一侧有横直柄,与铫子类似。其后急须传往日本。北宋黄裳诗《龙凤茶寄照觉禅师》有“寄向仙庐引飞瀑,一簇蝇声急须腹”句,诗人自注:“急须,东南之茶器”。

唐 长沙窑绿釉急须台北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