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讲究二:因地穿衣(1 / 1)

一、地理环境影响人的饮食起居和生活习惯

在中华大地上,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划分,五方的气候各不相同。

《黄帝内经·素问》说:“东方生风、南方生火、中央生湿、北方生寒、西方生燥。”形成了东南温热、西北寒凉、中原潮湿的气候分布,因为暖流总是从南向北舒展,寒潮则总是自北向南碾轧。当南国已百花盛开时,北国仍冰雪风霜。实质上,特定的生存环境造就特定的生活习惯,从而又造就了特定的土生人群。

地域不同,气候、环境、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也存在差异,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特点也不尽相同。人类最原始的养生理念来源于生存过程中本能的趋利避害。在春捂秋冻时要区别对待,比如南方的春天,宝妈可根据气温变化提前给宝宝减衣,以免耗气伤阴,而北方则要一直捂到气候变化不大、气温稳定、春寒完全消失时为止。

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早就指出:

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故灸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气候因素中的人,会因地域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饮食特点,且不同地域的气候也会造成疾病、寿命的差异,甚至同一地区由于地势高下不同,人的寿命亦不相同:“高者其人寿,下者其人夭。”

二、冷分南北西东中,穿衣随地域调整

有一种冷叫“北风那个吹”,代表北方的冷。北方的冬天,户外凛冽干冷,屋里却暖气如春,室内外温差非常大。另有一种冷是“阴冷阴冷的”,代表南方的冷,南方的冬天完全浸润在湿冷中。有人戏称:“北方的干冷是物理攻击,多穿衣服就可轻松防御;南方的湿冷是魔法攻击,穿再多衣服都没用。”相较之下,南方的湿冷更难熬,照顾宝宝穿衣、洗澡、睡觉都更不容易。

还有一种冷是西部的冬天,由于“多风,水土刚强”,故“不衣而褐荐”,需要以致密挡风的皮毛为衣以御风寒。不论南北西东,宝妈们要多费心,在方方面面构筑好防线,让宝宝安然过冬。

三、穿衣要遵守“三分寒”原则

孩子好动是天性,他们的新陈代谢本来就旺盛,加上不停地跑动、做游戏、玩耍,体温一般比成人略高。因此,宝宝总的穿衣原则是三分寒,要“能少勿多”,以宝宝的颈部温暖、背上无汗为宜。南方的冬季室内外温差不大,有些宝妈老担心宝宝受冷,总给宝宝穿得厚厚的,宝宝一动就出汗,汗湿内衣如果不及时更换,反而更容易受凉感冒。

晚上睡觉该给宝宝穿多少更是件麻烦事,穿太多怕宝宝出汗、踢被子,穿太少又怕宝宝着凉。有些家长为了防止宝宝踢被子,用棉被包裹孩子,还用绳子捆上几道。孩子在出生的头一个月这样做倒也符合中国的老习惯——打“蜡烛包”,有利于襁褓中的婴儿适应陌生环境。出满月的孩子再被捆着睡觉,就会妨碍孩子的四肢发育,严重的甚至会影响髋关节发育。所幸的是,现代社会的物质极为丰富,人类已经发明了睡袋这个好东西,晚上让孩子睡在睡袋里,既防踢又保暖。

总之,不同地域的人在饮食穿衣、生活起居等方面要根据所处生活的环境进行适当调整,必须做到“节饮食”“适寒暑”,方能“安居处”而“长生久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