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讲究一:因时穿衣(1 / 1)

因时穿衣,讲究的是春捂秋冻,固护阳气;夏养三伏,护阴养阳;冬养三九,充养阴精。这是一年四季穿衣的原则和目的,是因时制宜的具体体现。其中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让我们一一看过去。

一、春捂秋冻、固护阳气

“二四八月乱穿衣”,一个“乱”字道出了人们对春秋天气忽冷忽热的应变之举。说乱也不乱,有经验的人都知道“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就是在乍暖还寒的2月到4月不要急于减衣服,不妨捂一捂;到了秋高气爽的8月到9月,也不必急于加衣服,不妨冻一冻。所以也有“冻九捂四”之说。

春捂秋冻是古已有之的一种养生方法,依据的是《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思想。早在元代,著名养生专家邱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就说得非常清楚,说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秋季则“寒甚方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唯无寒而已”。

春捂:春不减衣,下厚上薄

春天来了,天气开始转暖,但有些地方的气候一天三变,就像孩子的脸,太阳出来则风和日暖,太阳落山就寒风袭人,昼夜温差大,乍暖还寒。所以,“春捂”提醒人们春天寒冷渐退,还是很冷的,还需厚衣保暖,以防受寒。故有“二月休把棉衣脱,三月还有梨花雪”之说。

中医则从气的阴阳消长进行解释,春天气温变化较大,天气乍暖还寒,说明阳气升而未盛,阴气减而未衰,人体阳气也未完全达到肌表,抵抗寒邪的能力还较弱,特别是小孩要注意保暖,以防受凉受寒,即是“春捂”的寓意。“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养生的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保健良方。

开春以后就骤减衣服,极易使风邪入内,引起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不信可以看看各地方儿童医院或儿科门诊,每年入春之后是不是人满为患?与其他季节相比,春季受凉感冒、流行性感冒、腹泻、流行性脑膜炎、麻疹、风疹、水痘、腮腺炎的孩子成倍增加。

小孩子的脏器发育尚未健全,身体自我调节的能力弱,抵抗力也弱,有点儿风吹草动就可能受凉,哪经得住这一天三变的天气。所以,宝妈们经常为给孩子穿什么衣服发愁。给孩子穿多了,一跑就出汗,再受风就感冒;给孩子穿少了,一受风也感冒。

高明的做法是,注意天气变化,春天不可过早脱掉棉衣。但也要灵活掌握,中午天热脱一件,早晚天凉加一件,随时间、天气和宝宝动静变化加减衣服。不及时给孩子增减衣物,孩子很容易受凉。还要注意,孩子出汗时还不能马上脱衣服,因为春天风大,出汗脱衣怕受风着凉,最好给孩子准备一条吸汗毛巾,可以随时加进内衣中吸汗隔湿。

注重“下厚上薄”:“春捂”捂的地方是有分别的,身体上下“捂”法不一样。可能很多宝妈都不知道,应该“下厚上薄”的捂,妥妥地厚此薄彼的代表。因为中医认为,人体的头部及上半身火力旺属阳,对风寒邪气的抵御能力强,不是“捂”的重点。而下半身火力弱属阴,对风寒的抵御能力差,寒从脚起就是见证。因此,“春捂”应重点捂双脚和双腿,厚裤和厚袜不可减,睡觉时要盖住小胳膊、小腿和小脚丫。否则,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寒,乍脱棉衣冻成冰”。

“捂不捂”看气温:随着温度计的出现,人们有了可衡量天气寒热的尺度,即气温的度数。对宝宝来说,“春捂”以室外气温15℃为临界温度,低于15℃就需要“捂”,高于15℃则可以“不捂”。或者,昼夜温差大于8℃需要捂。

总之,春季给孩子穿衣既要柔软保暖,又要随天气变化可增可减,还要根据孩子动静能脱能加,特别要捂好宝宝的小脚丫。

秋冻:秋不加帽,夜盖薄被

随着秋季的到来,天气开始转凉,气温逐渐降低。

古往今来,“秋冻”是一种耐寒锻炼的养生方法,是很讲究的。初秋、中秋和晚秋之凉各有不同。初秋,暑热未消,虽然气温开始下降,却并不寒冷,昼夜温差变化不大,无须加衣,老人小孩都可小“冻一下”。仲秋,则气温进一步下降,虽凉却不甚寒,这时是青壮年“秋冻”的较佳时期,可以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但老人小孩就要因人因地而异了。晚秋,昼夜温差变化就很大了,常有强冷空气侵袭,以致气温骤降。无论青壮年还是老人小孩,不可一味强求“秋冻”,而应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

为什么要“秋冻”?为什么人在初秋要让肌肤主动接触冷空气?

这是为了让寒凉的刺激促进肌表,变得更加致密,将夏季散发在外的阳气收敛于体内——以顺秋气之收。通过秋季的寒凉刺激,人体的抗寒能力会得到提升。所以,入秋时节不要急于添衣戴帽,要有意识地进行适度的耐寒锻炼,让身体受点凉,使机体逐渐适应寒冷天气才能提高抗寒能力,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时也为冬天的到来做好准备。秋季以燥为主气,如果刚刚入秋就着急戴帽加衣,不仅妨碍锻炼御寒能力,还会影响阳气收敛,常见表现就是鼻子出血。

当然,何时戴帽、加衣也要因人而异,体质较好的孩子,可适当穿得少一些,体质较差的孩子,还是要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注意颈、腹、腿不能受寒。

为什么秋不加帽?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均会聚于头,即全身的阳气都在头上相会。所以,头部是气血运行最旺盛的地方,头部比身体的其他部位更能抵御外寒。秋天来临之际,只要气温不低于15℃,就可以让机体感受一下寒凉,不要过早戴帽子,最好做到热不马上脱衣,冷不立即穿棉。

然而,很多宝妈见落叶而知秋,生怕孩子受凉,早早地给宝宝戴上帽子、穿上厚衣,结果却事与愿违,致使其体温调节能力得不到锻炼,御寒能力得不到提高,等进入寒冷的冬天时很难适应。所以,家长不要一入秋就给孩子加厚衣服,穿得过多孩子反而容易生病,要以活动后微微出汗为宜。

为什么立秋后晚上给宝宝盖好被子?与凉爽的夏夜不同,秋天的夜晚自带寒气,加上宝宝睡觉的时候肢体的活动大大降低了,血液循环减慢至维持内脏活动的程度,新陈代谢和体温都有所下降,所以宝宝睡觉需要用被单、毛毯之类来保温。如果还开窗睡觉,不盖被子,受寒风侵袭就是必然的事了,出现头痛、肌肉痛、疲乏无力、流鼻涕、流口水等问题就在所难免。

家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小孩子一般不会描述,但身体有症状他会不舒服,经常表现出的是哭闹不休。做父母的一定要有一些基本常识,比方孩子流鼻涕或打喷嚏,就要引起重视,想想是不是受凉了,不要等到发烧咳嗽了才手忙脚乱地去医院。

二、夏养三伏,护阴养阳

夏季阳盛阴衰,宝宝阳气外发,皮肤腠理开泄,如果贪凉,过多乘凉饮冷,容易损伤宝宝的阳气。要想保持宝宝阴阳之气的平衡,必须护阴养阳,顺从自然界夏主长的规律。孩子纯阳之体,更要注意护阴。

夏令三伏,是一年中日照最强、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对人而言,夏季腠理疏松,气血多流于体表,也是出汗最多、感觉最闷的时间。特别是三伏天,最容易生病。因为三伏天热气逼人,潮湿闷人,宝宝很容易受热邪和湿邪双重侵扰,容易出现大汗淋漓、睡眠不足、胃口不佳、体力消耗过多等问题,耗伤阴气,耗散阳气,生病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如何帮助孩子平安地度过闷热的夏天,对很多家长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古人在夏天以静坐来修身,以静心来除热,现代人用空调来降温,拿冷饮来消暑。而对于孩子来说,没有办法做到静心除燥,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做到以下几点,才能保护宝宝平安度过炎炎夏日。

第一:夏不敞胸,热不凉背;

第二:夏不露宿,坐不当风;

第三:蔽日遮阳,避暑纳凉。

夏不敞胸,热不凉背

大热天一般都不会穿太多,有些人甚至穿太少,除了必须遮挡的地方,能不穿就不穿。但对孩子来说就不能穿太少了,哪怕汗出不止,也要穿上护胸挡背的衣服。因为胸腔为心肺的庇护所,而且前胸是聚阴气汇阴经的场所,后背则是聚阳气汇阳经的场所。

普及一下中医经络知识:胸骨上有5个任脉的要穴——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其中玉堂穴为肝经、心经、肺经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而任脉为阴脉之海,就是最阴之脉,所以前胸是阴经阴脉汇集之处。背为督脉(脊髓的位置)、足太阳**经(里脊的位置)之所居,督脉为“阳经之海”,统摄一身之阳气。若夏天敞胸露背,不仅心阴、肺阴得不到呵护,一身的阳气也易散出,身体的阳气被宣发太过,外界的寒邪就很容易侵入体内。

当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足太阳**经首当其冲,这时候宝宝容易得感冒,可出现咳嗽气喘、气短乏力、声音低弱、自汗怕风等肺阳不足的表现;也可能出现胸闷、胸痛、心悸、畏寒、肢冷等心阳不足的表现。所以,夏季护胸挡背的目的就是护阴养阳,一定要做到夏不敞胸,热不凉背,否则损伤阴阳二气而致病,或使旧病复发或加重,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对于汗多的孩子,宝妈们一定要做到勤换衣服,即“夏月汗多宜换着”,这可是孙思邈在《孙真人卫生歌》中说的,他还在《千金要方》中解释道:“湿衣及汗衣,皆不可久着,令人发疮及风瘙。”

古代就有一种前挡胸、后挡背的夏装——羞袒,既透气,又吸汗,能最大限度地散出热量。可见,古人特别看重夏天穿衣护卫阳气。

在炎热的夏天,有很多家长给孩子洗过澡后,不是马上给宝宝穿上衣服护着前胸后背,而是让宝宝**着玩,而且还开着空调或开着门窗,晚上睡觉还给宝宝垫好凉席,带个肚兜就把宝宝放凉席上睡。很多年轻的宝妈根本没有意识到,空调的凉风或屋里的穿堂风会直吹宝宝前胸后背,凉席则直接凉着背心。结果,很多宝宝越是天热越流清鼻涕,反而是受凉感冒,弄得家长百思不得其解。

夏天天气闷热,出汗本来再正常不过,这是应夏气以养长。但空调的出现使得夏天出汗成为一种“奢侈”,也使孩子的成长环境缺少了夏季的闷热,这对孩子来说并非好事,夏天不出汗,积攒了一整个春天的阳气散发不出去,留在体内就是一种负能量,早晚会暴雷。这就应了古人所说的“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冬至重病”。

一个世纪之前,地球上是没有空调的,只有蒲扇和凉席,中国古人靠静心调息来退热除烦。元代著名养生家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解释说,夏季“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所以20世纪之前的人比现代人至少少了一种病,就是空调病。而且中国古人用凉席都非常讲究,只在三伏天用,进伏前和出伏后就不再使用了。这些都是非常智慧的,希望年轻的父母们给孩子养成夏不敞胸、热不凉背的习惯。

夏不露宿,坐不当风

夏天睡觉时,如果露宿室外,或当风卧,或睡地上,还不盖着点儿,早晨起来感到虚乏无力甚至腹痛腹泻都是轻的,严重的直接手足麻木,或者半身不遂。

这是因为夏季夜间露宿室外,以天为被,以地为床,直接感受天地之气。天地之气在夏季的夜晚一样是寒凉的,而人体的毛孔和腠理在夏季稀疏,夜间带有寒气的风能够直接进入体内,不仅引起血管收缩,而且降低体温和抵抗力,着凉感冒算轻伤,半身不遂也不重,真有直接死亡的。所以,即使再热,也不能睡在室外,更不能睡在风大的地方。大人如此,小孩更应如此。

蔽日遮阳,避暑纳凉

蔽日遮阳,就是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是古人避暑纳凉、降低体温的有效方法,当然也能防止晒黑晒伤,但不能等同于现代概念的“防晒”。现代意义的防晒,主要防的是阳光中的紫外线,而蔽日遮阳的含义要宽很多。当然,现代人无须刻意蔽日遮阳,因为衣食住行的环境比古代好太多了,虽不是人人有车,但人人居有定所应该不是问题。所以做到蔽日遮阳已经不是难事了,难的是如何防止日光中的紫外线晒伤和晒黑的问题。而骄阳似火的夏季,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最为强烈。

现代人对紫外线之恐惧,不亚于古代人对瘟疫的恐惧,躲之防之唯恐不及。而紫外线防不胜防,除太阳直射出的紫外线,大气中的水分、灰尘及地面等都可反射紫外线。相比紫外线的天然“反光板”海面、沙堆、雪地,紫外线的人造“反光板”城市的高楼大厦更为可怕。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大街上,紫外线照射要比茂密的树林和宽阔的草地强烈得多。因为林立的高楼大厦相当于立体多面反射板,特别是街边的橱窗,可反射高达85%的紫外线。对城里人来说,走在大街上仅用防晒伞、防晒帽和防晒衣是不够的,更多的人还必须涂抹防晒霜,现在还出了儿童专用防晒霜。可见,现代人对紫外线的防范意识有多强。

小孩子皮肤嫩薄,夏天特别要注意,不要让孩子的肌肤在太阳光下直晒、暴晒,以免晒伤。当皮肤直晒暴晒后,日光中的紫外线首先损伤表皮细胞,破坏皮肤的保湿功能,使皮肤变得干燥粗糙,还活化酪氨酸酶,加速色素合成,让皮肤变黑;其次损伤真皮细胞,造成真皮层水肿、发炎,表现出来就是被晒得发红,严重时出现水疱。因此,如何防晒是夏季的必修课。

日常生活的衣服也有防晒作用,细纤维织物优于粗纤维织物,高密度织物优于低密度织物,厚布优于薄布,深色优于浅色,涂层/染色布优于基础布。

衣物的颜色也影响防晒效果,红色橘色/浅绿色天蓝色白色。

深红色、藏青、黑色等深色服装是最理想的防晒服装。

紫外线的三个波段

紫外线的波长在一个很宽的范围内,200~420纳米的光波统称紫外线(UV),可细分为长波(UVA)、中波(UVB)和短波(UVC)三个波段。

短波紫外线简称UVC,波长为200~290纳米,被大气臭氧层几乎完全吸收,都不用人去遮挡,老天就已经帮人类把UVC挡在大气层外了。

短波紫外线经玻璃折射后可进入室内,所以又称为“室内紫外线”。

中波紫外线简称UVB,波长为290~320纳米,可以到达真皮浅层,导致皮肤晒红。大部分UVB被臭氧层吸收,同时可被玻璃、遮阳伞、衣服等阻隔。可以用撑伞戴帽、穿长袖长裤的办法遮挡掉UVB。

中波紫外线是引起皮肤泛红、发炎及晒伤的主要原因,但可以被云层、玻璃、遮阳伞、衣服等阻隔,又称“户外紫外线”。一般情况下,防中波紫外线靠“全副‘捂’装”就足够了。

长波紫外线简称UVA,波长为320~420纳米,可以穿透真皮层,能深入皮肤全层,导致皮肤晒黑。

长波紫外线则不受这些阻挡,无孔不入,而且对皮肤造成的伤害更严重。因长波紫外线可穿透真皮层,不但会激发色素合成使肤色“变黑”,还对胶原、弹力纤维甚至成纤维细胞有杀伤力,是造成皮肤老化、细纹产生的祸首。

从防晒效果、便利性和安全性角度来看,硬防晒(通过穿戴)优于软防晒(通过涂抹),即使地面上和空气中反射的紫外线,硬防晒也可以完全阻断。但软防晒通过涂抹防晒产品防护,不必穿戴过多衣物,既清凉舒适,又能充分展现自身的形象。

软防晒指涂抹防晒霜等身体防晒产品,又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晒。

物理防晒是采用二氧化钛和氧化锌等物理遮盖的方式,阻挡、反射或散射掉紫外线,达到防晒的目的。

化学防晒又称紫外线吸收剂,通过二苯酮、水杨酸乙基己酯等吸收有害的紫外线而实现防晒。

生物防晒剂所含谷胱甘肽、维生素E、烟酰胺等物质,则能通过清除或减少紫外线照射所产中间产物生活性氧基团,从而阻断或减缓组织损伤或促进晒后修复,起到间接防晒的作用。

目前市场上防晒产品几乎都含有上述防晒成分,三种防晒产品各有优缺点,在日常生活中可根据自身肤质、生活环境和防晒程度,选择合适的防晒霜。

三、冬养三九,充养阴精

冬主收藏,肾主藏精,三九养阴。“冬至当日属九”,即从冬至当天开始计算,即进入了数九时节。三九天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节,阴气极盛。此时补充人体阴精,可以累积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

冬季,是四季中最冷的季节,大多数的动植物均处于冬眠状态。人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做到避寒就温,敛阳护阴,以合“养藏之道”。因为冬季昼短夜长,光照时间短,气温寒冷,起居调养首先做到保暖,特别是在寒风刺骨的北方,如果不注意防寒保暖,寒气刺激机体,侵入血液,影响代谢,伤人阳气,最容易受寒生病。

要想平安地度过寒冬,必须重视保暖,特别是孩子的头、背、腹、足等部位需要重点保暖。只有身体足够暖和了,血液循环才会正常,氧气、营养、废物的运送才会顺畅,才能达到“养藏”的目的。

寒从脚下起,热从头上散。在冬季头部散热最快,出门在外,一定要给孩子戴一顶帽子,正所谓“头戴一顶帽,抵件小棉袄”。同时,养树护根,养人护脚,要给宝宝穿保暖的鞋袜,暖头暖脚,胜吃补药。最好加一件棉背心,保证胸背温暖,维护心和肺的功能,增强机体抗寒能力,减少受寒感冒的风险。防寒要从头做起,从脚暖起,否则“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总之,“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