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者:规律,准则。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用大白话翻译,起居有常就是:按时吃,按时睡,按时起床,按需撒尿。
因为天行有常,所以起居亦应有常。
所谓天行有常,就是地球自转日复一日,地球绕太阳公转年复一年,月球绕地球公转月复一月,形成了日周期日节律、月周期月节律、年周期年节律。周而复始,天长地久,雷打不动的日月年的周期和节律,即为天行有常。
自生命诞生以来,地球上的生物为了适应其生存环境,不得已开启了进化模式,目的是为了适应地球、月亮的自转和公转带来的环境改变,包括阳光、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以适应一天24小时的明暗交替,一月28天的阴晴圆缺、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
根据变化的时间周期不同,生物节律也形成了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的不同,并演绎出生命自身的节律。其中,日节律包括睡眠觉醒周期、进食周期等,月节律包括月经周期、排卵周期、**周期等,年节律包括春夏秋冬的体温变化周期、血液分布周期、发病周期等,生命节律包括人一生从小到大的生、长、壮、老、死的周期和繁衍。
生物体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与外界环境相协调的生物钟。几乎所有的生物体都依靠生物钟来维持睡眠、进食、情绪等生理过程,以使机体适应昼夜和春夏秋冬的变化,让不同的组织器官在不同的时间段上发挥各自的作用。人类体温、血压、激素水平、代谢快慢、免疫强弱等同样受到生物钟调节。
其中,日节律或昼夜节律对人的影响最为明显,比如清晨心率快、血压高,夜晚逐渐下降。昼夜节律是机体为适应外界环境的昼夜变化而进化成的一种内在变化节律,所有生命活动均按一天的时间顺序、周而复始地发生节律性的变化。地球的昼夜节律催生了动植物界的生物钟,生物钟概念的确立源于二十世纪末科学家在果蝇中发现的生物钟基因,然后在哺乳动物中也发现了生物钟基因。这些发现证实了生物钟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
只有按照昼夜节律、月节律、年节律和生命节律的节奏生活,才算得上是起居有常。人从胚胎就受到这些自然节律的影响,出生以后更是在自然节律中生、长、壮、老、死。这些节律(特别是昼夜节律)一旦被打破,其节律反馈机制就会失调,机体的基因表达、代谢快慢、免疫应答、神经内分泌和肠道菌群比例等都会出现紊乱,疾病就会接踵而至。
生物体的各种行为、生理过程都呈现昼夜节律变化,这种生物节律受到生物钟的调控,可在没有外界信号刺激时自主振**。在其影响下,哺乳动物具有了明显的进食和禁食周期,产生了营养物质供需的节律性变化。然而,现代生活方式能轻而易举地打破生物的昼夜节律,如打破进食的节律(不吃早餐)、睡眠的节律(熬夜)和运动的节律(夜跑)。殊不知,打破昼夜节律最容易引起恶性肿瘤等疾病。很多猝死的人也是因为打破了以上某种或多种节律才走上不归路的。
只有起居有常,才会百病不生。如果起居无常,就看看那些慢性病缠身的中年人,或猝死的年轻人,好多都没到半百就衰了、死了。所以,人一定要从襁褓开始养成起居有常的习惯,不仅可以远离疾病,还可为健康长寿打下坚实的基础。
起居有常,从穿衣戴帽着手
养育孩子,其实很简单,除了吃就是穿。而养育好孩子,则要讲究吃穿。如何吃,我们已经在前面讲过了,这里我们就来说说如何穿。孩子越小,穿衣越讲究。小孩应随月龄穿衣,随着年龄的增长,再根据月份调整。
俗话说:“春不减衣,秋不加帽。”这只说出了四时保养做法中的两个季节。中医有一套独特的四时养生观,讲究的是“春捂秋冻,固护阳气;夏养三伏,护阴养阳;冬养三九,充养阴精”。
宝宝穿衣的总原则:因时、因地、因人而定。
因时:即跟着一年四季的气温变化穿衣,做到冬暖夏凉、春捂秋冻。
因地:即随着生活的地域不同穿衣,各个地区在同一季节的着装厚薄是不一样的。
因人:即根据自己孩子的体质,结合生活所在地和当下的季节穿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