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诊小儿病:听其声(1 / 1)

闻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之一,闻者,兼有闻味与闻声之意,既用嗅觉又用听觉进行诊断的方法。因为声音、气味与内在脏腑的病变密切相关。中医认为,声音、言语、呼吸、气味的变化能够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变化,对判断正气盈亏和邪气盛衰有指导作用。

一、五声应五脏

人类的情感和信息交流最早是通过声音传达的。人体只有在气血充足、气运畅通、神明正常的时候,发声器官才得以温养和调控,才能正常发出声音。

中医将人发的声音概括为“呼声、笑声、歌声、哭声、呻声”五种。《黄帝内经》有“五音五声应五脏”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高明的中医能从宝宝的呼声、笑声、歌声、哭声或呻声中,分辨出哪一个脏器出了问题。

如果小孩容易发怒、爱大呼小叫,老话说是“肝火旺”

肝对应的是“呼”声,无论是呼喊还是呼气,都因肝而出。

如果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还大呼小叫,说明肝气过盛,肝阳上亢;相反,肝气郁结的孩子会不由自主地长吁短叹,发出“呼呼”的声音。这时候家长会很奇怪,说孩子小小年纪哪来的忧愁。其实,这是人体一种不自觉的自救,通过呼气叹气来缓解肝郁。

如果孩子喜欢大呼小叫或脾气不好,不要以为是孩子脾气坏,可能是孩子肝气不疏,是肝郁造成的。肝火旺的孩子可以多吃点儿山楂、萝卜、紫苏等行气的食物,也可以练习多发“嘘”字音,等于让孩子自己缓解自己的情绪,以免怒气伤肝。

如果小孩嬉笑无常,常笑个不停,老话说是“失心疯”

心对应的是“笑”声,无论是嬉笑还是大笑,都因心而出。

心气足的孩子爱笑,笑声听上去也很爽朗。但如果孩子总是笑个不停,就有问题了。凡事都不能过,笑多了耗伤心气,心气再足也经不起伤耗。所以,心气太过也并非好事。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适度的笑可以疏通心气,有益健康。可过犹不及,笑得太多太过就要出问题了。很多笑星都死于心脏之类的疾病,如高秀敏、马季、侯耀文等。当然,这些都是成人老人,小孩子不会的,只要及时调整就不会出什么问题。

相反,心气不足的孩子有事无事坐在一边呵呵傻笑,说明心神有些散乱;再严重一点的心气虚的孩子,多笑一会儿或多说几句话,就心慌,或气不够用。这种情况需要养心了。

对心气不足的孩子,平时多练习发“呵”字音,等于补心气。发“呵”字音还有助于睡眠,增加记忆,减缓心慌。在宝宝饮食中,可以加桂圆、莲子、大枣、小麦等,以益心气、养心阴。

如果小孩烦躁不安,爱登高而歌,老话说是“吃饱撑的”

脾对应的是“歌”声,无论是“高歌”还是“低吟”,都因脾而出。

脾气旺盛的孩子说话底气十足,而且声音洪亮,歌声嘹亮;然而跑屋檐或电线杆上唱歌(登高而歌),或不分亲人外人都呼号怒骂,这就有病了。中医认为,登高而歌这类属于“阳明热盛”,即脾实胃热造成的。西医则认为是精神分裂。两种认知必然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的治法。

相反,脾气虚的孩子说话声音低微,唱歌没有底气。脾气虚的孩子平时多发“呼”字音,这样可以培养脾气,对脾虚、腹胀、脾胃不和、食欲不振都有好处。也可以多吃山药、小米、薏苡仁等补脾益气的食物。

如果小孩容易伤心,常哭哭啼啼,老中医会认为是“肺气虚”

肺对应的是“哭”声,无论号啕大哭还是呜咽哭泣,都因肺出。

肺气旺盛的孩子哭声很洪亮,刚出生的宝宝,如果哭声特别响亮,接生大夫就会很放心,这说明宝宝肺部扩张好,没有缺氧的现象——肺气足。相反,肺气虚的孩子哭声也很低微,呜呜咽咽。孩子经常哭,容易伤肺气。

爱哭的孩子平时可以多吃些银耳、百合、枇杷、荸荠之类的补肺食物。也可以多发“呬”字音,有助于养肺气。

如果小孩哼哼唧唧,老无病呻吟,老中医会认为是“肾气虚”

肾对应的是“呻”声,无论是无病呻吟还是疼痛呻吟,都因肾出。

人在极度疼痛或快乐时,都会发出呻吟之声,但无病呻吟就是问题了。一般宝宝是纯阳之体,肾气充足,很少发呻吟之声。但也有先天不足或久病之后身体虚弱的孩子,肾气不足。

如果孩子没事总是哼哼唧唧地呻吟,甚至有潮热盗汗,不要简单地认为是孩子性格的原因,要想到有可能是孩子肾虚。平时可以多给吃一些猪肉、黑豆、龙眼、山药等温阳补肾的食物,严重的可以根据阳虚阴虚的不同,选择金匮肾气丸或六味地黄丸补肾。也可以让孩子多念“吹”字,有强肾的作用。

总之,五声是脏器健康的窗口,五声对应五脏:肝声在呼、心声在笑、脾声在歌、肺声在哭、肾声在呻。仔细倾听五声能大致了解五脏的情况。看到这里,聪明的宝妈宝爸也应该像高明的医生那样,从宝宝发出的声音中听出哪一种脏器出现问题了吧。

二、小儿夜啼:寒啼、热啼

“啼”和“哭”有区别吗?当然有!“啼”与“哭”的区别在于有泪无泪、声长声短:有声无泪、声短曰啼;有声有泪、声长曰哭。

只是现代人不区分“啼”与“哭”,以为“啼”就是“哭”、“哭”就是“啼”。而且,普遍认为啼哭是新生儿生命力的表征,是与父母交流的一种“语言”,这一点没错。正常情况下,健康宝宝会以洪亮有泪的哭声表达饥饿,或索要食物。当宝宝身体不舒服、生病的时候,“哭”和“啼”的区别就派上用场了。在受到病痛困扰时,宝宝有时候是哭,有时候是啼。啼更多发生在夜晚,所以中医有“小儿夜啼”之说,以及相应的分类和用药。

夜啼指患儿白天表现正常,无异常啼哭,夜晚特别是深夜,出现长时间的啼哭。这种啼哭并非只发生一两次,而是一般情况下,一周有3个以上夜晚啼哭。多见于1岁内的婴儿。

中医将小儿夜啼分寒啼、热啼两大类,因为引起小儿寒啼、热啼的原因不同、表现不同,治法也不同。所以,宝妈们可以根据宝宝啼闹时的状态,大致了解可能是什么情况,以避免进一步的伤害。

有声有泪,声长曰哭,哭而不啼,则气急心烦,将作惊也。有声无泪,声短曰啼,啼而不哭,则气不伸畅,知主腹痛。泪为肝液,哭乃肺声。

热 啼

如果宝宝是上半夜仰面朝天的啼哭,哭声急促,面红身壮热还有汗,四肢烦躁,手足心热,中医认为这种啼哭意味着宝宝有腹痛。如果用手按肚子哭得更厉害,抬手就止,说明是因痰热而痛,用中药导赤散多可以缓解。

如果宝宝仰面朝天的啼哭,面红,口气热,小便黄,肚子暖和,有时候有汗。这种啼哭意味着宝宝心烦,用中药导赤散也可以缓解。

如果宝宝不仅啼哭,还尿床,而且有受惊、神乱、烦闷的症状,可能是给孩子穿太多了,或家里暖气太足了,把孩子热坏了,热邪攻心引起惊热。

如果宝宝见灯就哭,灯灭就停,哭的时候脸红泪多,可能是孩子心经有热造成的。用凉心安神的中药可以缓解,如灯心散、黄连饮、蝉花散等。

寒 啼

如果宝宝下半夜弯腰干啼,面色青白,口气清冷,唇黑肢冷,大便也是青色的,不成形,可能是受寒引起腹痛的症状,可用六神散、益黄散急煎葱汤淋洗其腹。揉葱白熨脐腹间,等尿自出,其痛立止,可再用乳香散。

如果宝宝从黄昏到后半夜,弯腰趴着啼哭,眼中无泪,额头有汗,面煞白带青,可能是胎中受寒造成的寒疝。

有以上任何一种情况,需及时就医,不可自己给宝宝当医生而延误治疗。如果不是热啼或寒啼,一般性的啼哭,只需要手轻轻抚摸或扶抱,任宝宝自哭自止,千万不要强行按住,或让宝宝喝奶来制止。如果没有病,是无须用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