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想要将换位思考传递给孩子,但我们用换位思考对待孩子也是十分重要的。从自身来讲,这是一个重大的视角转换。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想象他人的观点,但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做的必须是从孩子的角度想象其是如何看待事情的。这不只是培养这种特殊技能的方式,这根本就是家长良好养育行为的主食!
换位思考其实是我在本书中提到的许多观点的共同之处。例如,一旦我们通过受罚人的眼光看待事情,惩罚的影响——诸如导致孩子将主要焦点放在不被抓到上——就会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同样的,也不难看出两位家长结成统一战线,或正面强化取悦于我们的行为,所造成的影响。一旦我们能想象孩子如何看待事情,这些负面影响也就不那么令人震惊了。
在我最后几章提到的养育建议中也可以找到换位思考的“蛛丝马迹”。“重视孩子”就是要将孩子看做是拥有独特观点的人。“少说、多问”是探知孩子如何看待问题的方式。我们一旦这样做,一旦意识到我们的苛求在孩子看来并不合理,我们就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要求”,而非只是试图强迫他们。我还建议,当必须坚持孩子服从时,我们应该(大声)承认我们可以理解孩子是如何感觉的。如果局面闹得不可收拾,只要我们能够换位思考——失去控制是什么样的感觉?我们如何才能帮助他们?——我们的反应就会更加有效。
以上研究成果发表于1997年,同年,另外两家杂志同时发表同一课题报告。其中一个发现,更有能力“在产生分歧时正确感知(少年)孩子想法和感觉”的加拿大家长,最终与孩子爆发冲突的次数会更少,或者至少是能在冲突中使用更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另一项研究是针对有学步儿的美国家庭,结果显示“有能力采用孩子观点”的家长会更加积极地响应孩子的需要;相应的,家长的响应越积极,孩子就越可能采用家长的价值观,并更能正面对待家长的要求。
因此,通过对3个不同国家的2~15岁儿童的观察,我们得到印证,家长努力从孩子的观点出发看待事情的确很有帮助,没有什么比试图勾画出孩子如何体验我们的语言和行为更具有积极影响。事实上,其会带来三个好处:
第一,换位思考帮助我们摸索出事情的真相,尤其是当孩子不能或不愿向我们解释他的动机时,因此我们不能随便做错误的假设,从而使用惩罚手段。获取信息有助于我们潜入事情表面以下,而非只是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反应,因而,我们能想办法回应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潜在问题。
第二,换位思考让我们面对孩子的情绪时更有耐心。一旦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我们就会更可能亲切、尊重地对待他们,而非只是从表面看问题。相应的,这会帮助孩子对自己感觉良好,在我们面前觉得安全,与我们心心相印,感到受我们的珍视。
第三,我们要树立榜样,也鼓励孩子,一起换位思考。
问题是,许多家长发现换位思考很难做到。当一个婴儿大哭时,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试图找到招惹他烦躁的原因,却不太愿意充满想象力地进入一个正在怒吼、跺脚的大龄儿童的世界,我们的第一冲动可能是责备或控制,而非理解。悖论在于,我们最不容易做换位思考的时候却最需要我们做换位思考。如果你不能逃离自己的角度,那就更难做到倾听,更难承认还有另外一种理解此情此景的合理想法存在,更难意识到如何避免一触即发的战争。你越容许自己留在一己视角的井底,就越容易恢复强迫手段,事情也会变得更糟。
家长换位思考的缺失有很多表现形式。最糟糕的形式相当于(或会导致)完全忽视孩子的感受,或试图将我们的体验强加给孩子(经典例子:“我很冷,你去穿上毛衣”)。更为普遍的是,我们看不到孩子的世界与我们的有多么不同,他们担心的东西也与我们的不同。女儿5岁时的一天,她相当详细地向我描述了她多么担心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如果在万圣节(距离当时还有几个月)那天穿着带帽子的礼服,她可能会无法透过眼孔看清世界,没准儿会误吃下自己不喜欢的糖果。
小孩子最不需要的就是被告知他的焦虑很愚蠢,当孩子啜泣时尤为如此。我们的思维方式往往觉得孩子因为屁大点儿事儿就哭,但对孩子来说,那可根本不是无事生非,招惹他们发作的事端至关重要!我们对孩子的突然爆发感到愤怒——如果在公共场合,还会感到尴尬——但我们似乎忘记了这种体验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痛苦的,而非仅仅是让人心烦。
的确,家长难当。但当孩子往往更难。
我们不想让孩子感到愚蠢或无助,但当我们轻视他们的恐惧和眼泪时,恰恰就是在让事与愿违。我们对学龄前儿童失去耐心:“行了!宝贝!你左脚先穿袜子还是右脚先穿袜子有什么区别?”我们设想无情的逻辑可以解决十几岁孩子的内心焦虑:“咳!喜欢她就把她叫出来约会。顶多不就是她拒绝你吗?你会很快忘掉的。”
我们是不是应该更明事理?毕竟,科学调查已证明,大多数成年人曾经是个孩子。我们难道忘了成年人无法理解那些让我们的世界天塌地陷的事情,更糟的是,那些成年人蔑视忽略我们的感觉的时候,我们有多难受了吗?
一些心理治疗专家就这些问题给出了颇具挑衅性的答案。例如,爱丽丝·米勒认为,这种行为本身既不自相矛盾,也并不特别地出人意料。她认为家长忽视孩子的恐惧或没能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尽管许多家长自己经历过这些痛苦。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恰恰是因为他们经历过这些痛苦。他们很难采用孩子的观点,是因为他们更难采用“自己作为孩子”的观点,承认自己从前经历过的痛苦会深深地刺痛他们。
“失敬是弱者的武器”,米勒通过观察发现,许多家长对孩子的需要表现出不尊重,其实是将如此脆弱的自己隐藏在力量的单薄外壳后面。首先,成年人有自己的恐惧,因此蔑视孩子的愚蠢恐惧让他们感觉自己强大;其次,有些家长可能是在“为自己早年经历的羞辱”复仇,这种无意识的发泄很合理,因为想起自己的无力和伤痛就已经很痛苦了,更别说让他们再经历一次(面对孩子感觉无力)了。
说实话,我不知道这种理论有多正确,或者有多少人是其描述的那样。或许还有其他原因所在,更浅层的、更具有情境性的原因,导致家长经常无法想象孩子是如何感觉的。或许我们只是没有时间,或是没有耐心去问“我的孩子如何看待刚刚发生的一切?”坦白地说,我倒宁愿个中原因很简单,那样我们更容易解决问题。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唤醒自己作为孩子时的具体经历,以便让我们更加真实地体察孩子正在经历什么。甚至重温成年后的同类经历都有价值——例如,被人颐指气使、被人忽略自己的喜好、被迫停止做自己喜欢的事,等等。
当然,这些只是为真实事件——想象孩子的观点——做准备的练习。我们需要从一开始就做这件事。女儿几个月大时非常不喜欢换尿片,起初我的反应是:“对不起,宝贝,不管你喜不喜欢,这事儿都得做。”后来我发现她在刚醒来时特别反抗换尿片,我试着从她的角度看待这件事:嘿!我正半睡半醒呢!就被你们拽到那个地方折腾我的屁股!我试验着给她10~15分钟,等到她完全清醒,再开始换尿片,果然,她的反应就不那么激烈了。
与婴儿进行换位思考有助于我们养成这种习惯。当孩子开始说话时,我们无疑必须换位思考,即使只是为了颠覆世俗对童年的偏见。比如,众所周知2岁的孩子喜欢说“不”,但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在于我们经常说“不”,阻止他做这个、去那里、玩橱柜里那个特别好玩儿的东西。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经常被描述为“爱耍花招”。但我要重申:从孩子的角度看,他或许只是努力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有点发言权;即便有人在耍花招,那也是成年人。也许应该有一本题为《如何对付难缠的家长》的书来指点孩子们。我们花费那么多时间去指责和纠正他们,不妨想象一下他们有机会对我们做同样的事该是多么滑稽,比如《查佳幼儿》杂志(查佳,世界知名调查公司。——译者)从孩子角度描述我们如何喂养他们:
小食客对“很赞”的热狗和高级甜点热情地竖起大拇指(“要是你足够幸运得到一块的话”),却警告某些附餐“令人作呕”,尤其是热谷粒“看上去很像呕吐物”。服务质量褒贬不一,关注度得分很高,但有一位顾客说他不想要“那位总是唠唠叨叨让自己坐直和别磨蹭的女士”。
幽默感的使用与换位思考密切相关,因为笑声通常是视角转换的一个直接结果。幽默是排解压力情境的高效手段,或者至少可以温暖一场潜在的冷战。如果你坐下来和孩子一起讨论你很想让孩子改变的某种行为,不妨邀请他模仿你唠叨他时的声音,这既能缓解压力,又让他感觉有自主权,同时表明你理解他看待问题的方式。
当你与别人的孩子相处时,换位思考也很重要。有那么多成年人急于求成,忽视对方强烈的无语暗示,然后宣布孩子是由于“害羞”(或更糟)而躲避自己。相反,“有孩子缘”的成年人往往凭直觉体察孩子的视角。初识孩子时,他们并不期望孩子立即对自己热情洋溢,正如他们知道自己平时活泼好动的孩子并不会如此对待一个陌生人。他们不会盛情难却,闷得新朋友喘不过气儿,也不会一开始就追问逼供(“多大了?在哪里上学?”);相反,他们先保持一定距离,让孩子对自己渐热,或许先找到孩子对什么感兴趣,跟他聊聊。然后试着找到能与孩子一起做的活动,他们会从孩子身上捕捉“蛛丝马迹”,看他兴趣所在,他是想聊天还是想玩儿,等等。
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那么会更容易从孩子身上找到线索,无论是别人的孩子还是自己的。每天都做换位思考会改进养育行为。即使我们无法满足孩子的喜好,但尽最大努力理解和承认他们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我想在你看来好像是……”)。这会帮助孩子产生被倾听、被关心、被无条件爱的感觉。
当然,不是非此即彼。谈到家长应该以多高频率、在什么程度上努力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在“经常”和“从不”、“熟练”和“糟糕”之间存在许多不同等级,这同样适用于本书讨论的所有内容。很少有家长的养育行为是绝对的“实施手段”或“并肩协作”,或者提供的爱是纯粹的“有条件”或“无条件”。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处在两极间的某处。同样,我也不是说有那么个开关,一按,就能瞬时让我们停止这样做、开始那样做。我们要将自己看做走在一段旅程上,一个致力于朝正确方向稳步前进的旅程。
开启这段旅程永远都不会晚吗?有时会有人在我这里寻求担保,担保多年来因有条件养育和过度管制而造成的伤害是可能完全修复的。当然,我不可能这样肯定地说,但承认自己曾经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就需要巨大的勇气,这种勇气本身就是对未来会发生什么的绝好先兆。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我们的孩子已经有多大,从现在开始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都不会太晚。所有人都有进步的巨大空间。无论到什么程度,也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我们过去可能一直在用缺乏建设性的方式养育孩子,但只要想扭转局面,任何时候都是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