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是西方的母亲节,我国也效仿起来,报纸纷纷报道子女向母亲孝敬祝福的消息。用西方的节日来弘扬中华孝的美德倒也是一种中西文化的融合。作为一个耄耋老人,看到许多年轻人孝敬母亲,尊敬长者成为社会风尚,自然感到特别高兴和欣慰。
但是看到某报刊登的一张照片,某所学校学生集体在操场上给母亲洗脚,却感到极不舒服。母亲节难道就是给母亲梳头洗脚?洗漱沐足本来是个人的私事,拿到大庭广众并不太雅观。这可谓母亲节的本土化了,可惜不太现代化。教育确需要某种形式或仪式。但这种形式或仪式是需要反映本质并经过精炼,有深刻内涵的。给母亲洗脚,却并不反映孝的本质,父母在健康之年是不需要子女帮助洗脚的。这只能说是一次表现,能对学生的教育起多大的效果,实在难说。
现在大家都在讲感恩教育,我不知道西方的母亲节是否就是对母亲感恩的节日,但我实在不大赞成什么感恩,我觉得应该提倡责任教育,教育每个公民都要对社会负责任,对家庭负责任,对自己负责任。
鲁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发表于1919年《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六号。开篇就讲,写这篇文章,“其实是想研究怎样改革家庭”,提出一个当时“招致‘圣人之徒’面红耳赤”的断语:“父子间没有什么恩”。鲁迅有多篇文章谈家庭改革问题。为什么他这样热衷于家庭改革呢?因为他认为封建伦理集中反映在家庭问题上,同时子女是每个家庭的未来,扩大来讲是社会的未来,因而改革社会要从改革家庭做起。鲁迅根据进化论的观点,阐明任何生物“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要保存生命,就要摄取食品;要延续生命,就要生儿育女;要发展生命,就要教育好子女,使他们健康成长。所以父母生儿育女,是生物的本能,并非对子女有什么恩。鲁迅还认为,生物都有爱的天性。任何生物“总是挚爱他的幼子,不但绝无利益心情,甚或至于牺牲了自己,让他的将来的生命,去上那发展的长途”。他提倡“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可见父母养育好子女是一种天性、一种责任、一种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纯真的爱,是对自己生命发展的爱,是对未来的爱,绝无利益心情的爱。如果父母总想从子女身上捞点什么好处,那就连动物都不如了。
鲁迅这篇文章是批判当时家庭的封建伦理的,当然现在封建家庭已经很少了。但他讲的父母与子女关系的道理,至今还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当前不是还有许多父母仍然把自己的子女当作私有物吗?用子女考试的成绩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全不顾子女的需要与幸福,然后要求子女来报恩。
我不提倡报恩思想,并不是说子女不要孝敬父母。子女孝敬父母也是一种天性、一种责任、一种爱。现在的子女将来也会变成父母。因此,我们教育子女,要教育他们负责任,对父母有孝敬的责任、对家庭有维护和睦的责任。等到他们将来做父母,也才会孝敬你。
巴西有一个民间故事,大意是说,有一家人家祖孙四口人,祖父勤奋劳作,家庭逐渐富裕起来。但是祖父渐渐年老了,不能劳动了,吃饭时也常常把饭菜撒在桌子上,弄得很不干净。有一天孩子的母亲对父亲说,我们让祖父在另外一个小桌子上吃饭吧,父亲同意了。于是每次吃饭的时候父亲总用一个小木碗盛了饭菜让祖父在另一个小桌上吃。这样似乎都相安无事。但是有一天父母做工回来,看见孩子在门口用小刀削一块木头。父母很奇怪,问儿子为什么削木头?儿子回答说:“我想削一个木碗,等你们老了,可以像祖父一样用木碗在另一个小桌上吃饭。”父母听了都愕然。
这个故事说明,我们今天孝敬父母也是为子女做榜样,将来做了父母,子女才能孝敬你。因此,提倡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绝不能用报恩思想来引导。
什么叫感恩?《辞海》中没有收这个词,只收了“感激”“感戴”。“感激”的解释是“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感戴”的解释是“感恩戴德”。《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收有“感恩”一词,解释是“要感激别人给予的恩德”。又引申出“感恩戴德”“感恩图报”两词。似乎就是感恩的意思了。不由得使人想到,过去皇上赏赐臣子什么地位或实物,臣子必须马上跪下谢恩,这就是感恩戴德。那么今天上级提拔了你,你是不是也要有点感恩戴德的表示!别人给你谋了利益,是不是也要有所感恩戴德的表示!可见感恩的含义比较广泛。可能有好的意思,感激父母养育之恩;也有并不健康的意思,感激别人给你谋的利益。因此在教育中不宜提倡感恩思想,应该提倡责任教育。
不提倡报恩,当然不是说一个人不要有感激的情感。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生活的环境,我们要敬畏自然,感激自然,保护自然,这是我们的责任;与朋友交往,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互相感激,也是一种责任;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是责任,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也是责任,是对家庭的责任,扩大了就是对社会的责任,对未来的责任。《礼记·礼运》中讲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里包含着做人的责任。所以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特别提到要培养学生对社会和对服务人民的责任感。
责任是对生命的敬畏,对社会的敬畏,并为之而努力维护生命,维护社会秩序。现在不少青年,不爱护公德,甚至不爱护生命,遇到一点小挫折就自杀。这是对社会不负责任,对家庭不负责任,对自己也不负责任。
责任心和诚信是联系在一起的。《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里既讲到责任又讲到诚信。为人谋忠不忠,是说尽到责任没有;与朋友交信不信,是说守不守信用问题。因此我认为责任和诚信是公民道德的核心。有了这两者,其他道德品质就能树立起来。因此,今天我们的道德教育应该在责任教育和诚信教育上下点功夫。
[1] 写于2011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