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可行性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形势,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其中,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行动计划》提出,要根据各地的需求和经费投入及师资条件的可能,在采取新的机制和模式的前提下,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继续实行“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今后3~5年,基本形成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条块有机结合的新体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对社会力量办学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今后3~5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同时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大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力度,积极推进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行动计划》中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提出了要求,强调必须转变把教育投资作为消费性投资的观念,把发展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把教育投资作为基础性投资,千方百计增加投入。要做到使各级政府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等“三个增长”,努力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的目标。
《行动计划》作为教育战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施工蓝图,河南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从本省实际情况出发,抓住有利时机,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措施。2002年以来利用高校现有的教育优质资源,结合民间资本先后成立了10所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既多渠道筹集了教育经费,又加快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2004年,河南省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坚持科技、教育同经济相结合。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2%以上,本专科在校生比例达到1∶1。扩大高校规模,优化布局结构,加强重点院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确定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河南省教育厅又制定了《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2004—2020)》,提出了多渠道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健全完善高等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保障制度。认真落实《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调整、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结构,合理确定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占整个教育经费的比例。建立健全与公共财政制度相适应的现代公共高等教育财政制度,逐步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拨款制度。进一步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增加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建立民间资本投资教育的激励机制。通过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完善教育收费政策,逐步优化高校学费占教育成本的比例。充分运用财政、金融、信贷等手段,通过利用政府债券资金、争取更多外资贷款和赠款以及合理利用国内银行贷款等措施提高教育融资能力。
2006年10月,中共河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两大跨越”和“两大建设”的宏伟目标,对教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全面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为加快中原崛起提供强大智力支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继续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教学体制等改革。”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学生资助制度。”
1999年以来,河南省抓住高等教育扩招的有利时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河南省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办学主体实现了由单一的政府办学向多元化办学的跨越,实现了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的跨越,人口素质大幅度提高。在高等教育投资方面河南省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学生的资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