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社会可行性(1 / 1)

1993-1998年,河南省深入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加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按照“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对财税、金融、外汇、外贸、价格、流通等方面进行改革,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经济结构调整有所进展,通货膨胀得到初步抑制,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1994年河南省人口突破了90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约1/13,其中河南省教育人口占本省人口总数的约1/4。 这种巨大的人口基数带给了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河南省教育的巨大压力。河南省又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大省,群众都非常注重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广大老百姓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日渐强烈。

这几年,河南省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能力日益增强。在校生规模已由1993年的 10.54万人增长到1998年的14.64万人;每万人口的在校大学生人数已由1993年的11.78人增加到1998年的15.71人,但远远低于1998年的全国27.32人的平均水平。1993年,河南省参加高考的人数为183692人,而当年录取人数只有54626人,录取率为29.74%,尽管比前一个阶段有了较大的增长,但仍然满足不了人们广泛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尽管河南省一直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但除了政府投资外,外来资金所占比重很少。加上该时期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政府的投资与规模扩大所需资金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得不靠增加学费的方法来维持教育开支。而学费的增长又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为了保障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政府又加大了对学生的资助力度,生均助学金由1993年的221元增加到1998年的514元。但由于学费增长较快,资助资金增长相对缓慢,仍有一些困难学生就学压力较大,家庭经济压力增强,导致辍学现象出现,社会关注度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