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可行性(1 / 1)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化趋于市场化、世俗化,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盛行,与20世纪80年代的理想化、形而上的文化形态相比更为现实。这种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文化语境、文化现象必然影响到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取向,表现在高等教育方面就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更为关注,在就学目标上更为现实,诸如经济、管理、计算机等所谓“热门”专业日益走俏,高校各种实用人才班、培训班不断涌现,成人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层次逐步扩大和提高。

河南省高等教育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无论在办学规模还是在办学水平上都比较落后,1993年《纲要》发布以后,河南省抓住国家高等教育政策调整的有利时机,积极调整高等教育布局,优化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20世纪50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河南省一直没有国家重点大学,本省高等教育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为改变这一被动局面,1993年河南省抓住国家实施高等教育“211工程”的良机,重点加强郑州大学建设,使郑州大学正式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行列。

1994年民办黄河科技学院的建立,开启了改革开放后河南省利用民间资本发展高等教育的历史。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河南省在加强重点学校建设的同时,也加强了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1994年、1995年、1997年,先后确定了有关高校的107个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从1993年5月开始筹建,首批建设的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就有3个在高校。1997年,省级重点实验室达到4个。1998年3月,河南省决定用3年时间,投资5千万元,有关学校配套5千万元,建设若干个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同年12月,省教委审核批准在郑州大学等6所学校建立7个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为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河南省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在层次结构调整中,主要是按需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适当发展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使河南省迈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路子,研究生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得到明显改观。在专业结构调整方面,主要是优化文理专业结构,调整提高师范专业,适度发展农林、医药专业,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急需的工科、财经、外贸等专业。

1997年中央将部分委属高校划转为河南省管理为主,使河南省的高等教育结构更趋合理,理工类院校短缺的矛盾得到初步缓解。由于划转后这类学校以招收所在地的学生为主,为河南考生提供了更多的就学机会。

1993-1998年间,河南省不断加大高校基础研究的资助力度,使基础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1994年一年通过各有关部门组织鉴定的科技成果就有238项。1995年,全省高校通过各种渠道投入的研究和开发经费4029万元,列入国家部委、省、市、高校规划的研究与发展项目2355项。1996年,全省高校科技经费投入5740万元,共承担各级各类规划研究项目2553项。1997年以后,全省高校科研工作继续加速成果转化,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科技储备;科技人员队伍不断壮大,总数超过3万人;科研经费投入和承担的高层次科研项目逐年增加。1998年,有8所高校获准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有1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获准承担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42项,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