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河南省总人口由1985年的7847万人增加到1992年的8861万人,年均增长126.75万人。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大拉动了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增长。需求的增长不仅体现在规模和数量上,而且还体现在质量和层次上,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走向富裕的广大老百姓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日渐强烈。
这一时期召开的河南省第五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要把经济建设和生活水平提高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河南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省,经济还比较落后。依靠科技、教育把巨大的人力资源和丰富的物质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振兴河南的必由之路。
但河南省的高等教育发展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虽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每万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也由1983年的6.97人提高到了1985年的8.84人,但与全国的16.91人相比,河南省的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1年河南省每万人口中受教育人数达到了9.45人,全国平均水平为18.41人,全国平均水平一直是河南省的两倍。1985年河南省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182805人,而当年只录取了26502人(含省外高校),录取率只有14.5%。社会和家庭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要求政府必须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扩大入学机会、提高培养质量,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这一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已全面展开,河南省城乡个体工业企业蓬勃发展,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步伐日渐加快。在此背景下,鼓励高校利用自身的人才、智力等优势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获取一定收益以弥补教育经费不足,在思想上、制度上、环境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可行性,因此出台指导高校创收的政策十分必要。
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境外金融系统也逐渐参与进来,因此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和保障高校信贷融资也很急迫。但从省内来看,虽然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从1988年开始,各家股份制银行相继在河南省设立分支机构,并一度形成了风闻全国的股份制银行“郑州现象”,但受国家宏观政策的限制,河南省内金融机构参与高校投融资的可能性还很小。
此外,我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人们的生活还不富裕,社会财富积累不足,个人或团体对高校的捐资助学行为尚不多见,所以有关集资办学的政策主要是针对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的。
[1] 王日新,蒋笃运. 河南教育通史(下)[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287-288.
[2] 蒋笃运.河南教育的历史跨越[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74.
[3] 王日新,蒋笃运. 河南教育通史(下)[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297-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