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等教育投资政策的特征(1 / 1)

1985-1992年期间,河南省高等教育得到了新的发展,新建了多所院校,并有多所院校更名和升格,高等教育结构得到了较大调整。该时期的河南高等教育投资政策具有以下特点。

(一)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资仍是高校经费的最主要来源

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实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步入了全面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和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使河南省的国民经济总量得以迅速提升,1987年提前实现了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战略目标。1990年 “科技兴豫,教育为本”战略方针的提出,使社会各界进一步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河南要发展,教育应先行。此时期,河南省的高等教育投资总额不断上升,由1985年的11043.5万元增加到1992年的34343.6万元,高等教育投资比重占教育总投资的比重维持在6.01%~8.74%之间,高等教育财政投资比重保持在86%以上,虽然说不及单一——微调时期的财政投资比重,但其仍然是高校经费的最主要来源。

(二)学生收费政策逐步展开,学费成为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经费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当时全国也面临相同情况。1987年,国家开始推行非义务教育的成本分担制度,把原来的助学金制度改为奖学金、助学金和贷学金制度,并鼓励高校拓宽经费来源。在此阶段,河南省不断对投资政策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逐渐改变了原来高校学生免费上学,享受人民助学金的制度,于1989年开始对学生收取少量的学费和住宿费,每生每年(不含自费生)学杂费100元,住宿费20元。1992年随着自费学生的比例提高,高校收费政策实行了“双轨制”,对自费生的收费标准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自费生“每年按2000~2500元的标准向学校一次交清全部培养费用。在校期间享受奖学金,不享受助学金和医疗补助。”虽然此时期的学费收入远低于政府的财政投资,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经费不足的问题,成为经费的重要来源。

(三)高校的自主权进一步加大,学校创收能力进一步提高

1988年下发的《高等学校开展有偿社会服务的若干规定(试行)》,允许高校利用自己在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开展有偿社会服务。各高校不断重视和社会的联系,迈出象牙塔,通过技术转让的方式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按学校类别进行财政拨款

该时期河南省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着重对高等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对不同的院校采取不同的拨款标准,理工类院校和体育类院校的拨款标准先低后高,综合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和农业类院校生均拨款标准逐渐提高,财经类院校生均拨款标准逐步降低。对不同的院校采取不同的拨款标准,符合该时期高校发展的要求。

(五)学校融资有较大突破

拓展了融资渠道,充分利用了世界银行贷款。 1985年、1986年、1990年先后利用了三个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贷款总额达到644万美元,有效地改善了部分高校的办学条件。[13]

[1] 徐玉坤.河南教育大事记[Z].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253.

[2] 徐玉坤.河南教育大事记[Z].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308.

[3] 徐玉坤.河南教育大事记[Z].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271.

[4] 河南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关于转发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班有关学习资料的通知[Z].豫教资[2010]27号.

[5] 徐玉坤.河南教育大事记[Z].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337.

[6] 徐玉坤.河南教育大事记[Z].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319-320.

[7] 徐玉坤.河南教育大事记[Z].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391.

[8] 吕炜等.高等教育财政: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选择[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81-182.

[9] 徐玉坤.河南教育大事记[Z].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303.

[10] 徐玉坤.河南教育大事记[Z].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316.

[11] 徐玉坤.河南教育大事记[Z].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390.

[12] 徐玉坤.河南教育大事记[Z].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70.

[13] 徐玉坤.河南教育大事记[Z].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