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热情关注起源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W.舒尔茨(T.W.Schultz)于 20世纪 60年代初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投资看成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源泉,从此开始了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研究。经济学家们首先把研究集中在高等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如舒尔茨(Schultz,1961,1963,1968)和丹尼森(Dension,1962)等的研究都力图证明教育投资对经济具有很高的贡献率,从而说明高等教育投资的重要性,并为加强高等教育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19]
真正关注高等教育投资本身问题如投资体制、投资规模、投资成本与收益等的研究开始于 20世纪 50年代末 60年代初贝克尔(Becker,1960,1964)[20]、舒尔茨(1961)、汉森(Hansen,1963)等人利用内部收益率估算教育收益率的开创性研究。
汉森把私人收益解释为私人税后收入与私人资源成本之间的差额,而社会收益是所有个人税前收入和社会资源总成本之间的差额。虽然税前收入高于税后收入,但由于政府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给予巨大资助,致使个人成本远远低于社会成本,造成了高等教育社会内部收益率低于私人内部收益率的一般现象。萨卡罗普洛斯( Psacharopoulos,1973,1981,1985,1994;Psacharopoulos & Patrions,2004)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致力于对教育成本-收益的研究,通过计算不同层次的教育投资收益率,比较世界各国的教育投资回报,为各国教育财政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他先后对70多个国家的教育收益率进行研究和国际比较后,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初等教育收益率高于高等教育收益率;私人收益率高于社会收益率;发展中国家教育收益率高于发达国家教育收益率;所有的教育投资收益率都高于 10%的资本机会成本通常标准。[21][22][23][24]
除萨卡罗普洛斯外,Balbir(1991)、科恩和艾迪森(Elchanan Cohn & John T.Addison,1998)、Bennell(1998)等人也分别利用明瑟收益率和内部收益率的方法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资收益率进行了研究。绝大多数的研究表明,正规教育能够为个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25][26]
另一个对高等教育投资国际比较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人是布鲁斯·约翰斯通(D.Bruce Johnstone)。他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创始人。他对高等教育财政危机背景下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财政的改革作了广泛而全面的比较,并对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财政改革趋势做出了总结:第一,用非政府投入弥补公共投入或政府投入;第二,公立高等教育的财政改革;第三,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重构;第四,充分利用技术进步。他总结了弥补高等教育政府投入不足的五条途径:收取学杂费、提供贷款或征收毕业税、举办私立高等教育、鼓励大学创收和鼓励慈善性捐赠等,并对提高公立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率的方法总结为四个方面的改革:预算改革、开支改革、人事与待遇改革和下放开支权限。[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