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主要论述了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价的目的和对象,本节主要论述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帮助教师明确具体需要评价的各项内容。从宏观的层面来说,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可以用下面的图7-4加以表示:
图7-4 多媒体教学评价内容的组成结构图
图中列出了多媒体教学评价内容的各个组成结构,他们之间的关系正如图示中所表示的那样: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实现过程首先是应用目标的确定过程;在应用目标确定之后,是对多媒体教学内容的设计、组织过程;其次是借助于教学课件、以教学活动形式开展的多媒体应用的主体阶段;经过这一系列过程,多媒体教学过程基本完成,最后对多媒体教学总体有效性进行评价。
一、应用目标
多媒体的应用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引导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应用多媒体之前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是“我用媒体的目的是什么?要得到怎样的效果?”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就会本末倒置,变成“为了用媒体而用媒体”,而不是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具体的应用多媒体的目的是什么。必须要反复强调的是,多媒体的应用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达成服务的。
谈到多媒体应用目标,要明确这样几个方面:多媒体应用的针对性、合理性以及发展性。
首先,应该明确多媒体的应用目标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是为实现教学效果服务,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服务。具体体现在教师使用多媒体能够满足学生具体的学习需要、解决学生实际的学习困难。
其次,多媒体应用的目标应该具有合理性,这主要体现在教学效率层面。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应该较之于常规教学情况明显提高教学效率,可以比教师讲解或阅读教材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思维或情感变化。
再次,多媒体应用的目标应该考虑到学生的长期发展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教学效益层面。使用多媒体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的教学问题,还应该对学生意识、能力、习惯等方面的养成起到作用,特别是借助多媒体可以降低学生认知难度,适度地使用多媒体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等。
下面具体论述多媒体应用目标的几个方面的特性。
1.多媒体应用的针对性
教师在开展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前需要有一个明确的预设,即使用多媒体来辅助哪些教学内容的学习?使用后将达到怎样的具体效果?这些都是需要提前考虑的,如果没有对这些预设进行综合考虑,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一节语文课中,老师给学生讲授《雾凇》这篇课文,教师没有应用任何的图片或其他媒体形式,只是用PPT把文章中的文字展现出来,这样的应用效果可想而知。多媒体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从应用目标的角度来说很不明确。如果教师从应用目标出发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对于南方的学生,他们很少会有关于雾凇的亲身体验,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图片展现雾凇的场景,让学生进行体验,体会这种意境,而不是只把文字复制到PPT上。本节课的最大问题在于教师没有考虑多媒体的应用针对哪些问题,应用的目的是什么?由此可见,在应用多媒体前一定要给多媒体一个明确的应用目标,其后的教学课件制作和活动设计都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目标的确定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和导向,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多媒体教学效果很难很好地发挥。
具体来说,多媒体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学生具体的学习需要。如获取知识、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需要,有些内容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多媒体来实现;
(2)解决学生实际的学习困难。如需要展现事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过程,展现事物间的逻辑关系等方面;
(3)多媒体的应用目标一定要很明确。保证其他人在现场听课或者观看课例光盘能够明显觉察到多媒体应用的目的。
2.多媒体应用的合理性
多媒体应用目标的针对性是一个前提条件,但是仅仅有针对性的目标是不够的。即使目标体现了鲜明的针对性,但是否能够真正利用多媒体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还取决于目标的合理性。
媒体使用目标简单地说就是指媒体在实现教学目标的任务中,将要完成的职能。按其职能分类,可以把媒体应用的目标分为:
(1)事实性:媒体提供有关科学现象、形态、结构、或者是史料、文献等客观、真实的事实,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事实性材料,便于识记;
(2)情境性:根据学习内容,媒体提供一些有关情节、景色、现象等的真实或模拟的、相近的画面(如古诗词的意境画面);
(3)示范性:媒体提供一系列标准的行为模式(如语言、动作、书写或操作行为),学习者将通过模仿和练习来进行技能的学习;
(4)原理性:媒体提供某一典型事物的运动、成长、发展的完整过程,并借助语言的描述,帮助学习者对典型事物的特性、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有所了解;
(5)探究性:媒体提供某一些事物的典型现象或过程,利用文字或语言设置疑点和问题,作为学习者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
多媒体应用目标的合理性主要就是看它的制订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否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如果相关程度非常好,多媒体的应用目标就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的,这说明多媒体应用目标的合理性比较好。
3.多媒体应用的发展性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多媒体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个错误的认识:多媒体的作用就是在于直观、生动、形象,让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在这样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是过分夸大了其直观、生动、形象的一面,而忽视了对其辅助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事实上,直观并不是目的,直观只是一种表现形式,直观和抽象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一堂小学数学课中,老师给学生讲授《射线》一课的教学内容,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呈现了表示手电筒发出光柱的图片,然后从这幅图片中引出“射线”这一概念。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好地把握了直观和抽象之间的关系。“射线”是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但是教师用直观形象的图片、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射线”的概念,实现了直观向抽象的转换。这种转换很自然,没有牵强的痕迹。学生通过老师的这种引导,自发地举出生活中很多关于“射线和直线”的例子,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还有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在小学语文课文《飞夺泸定桥》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图片、电影视频等媒体材料来展现红军战士过泸定桥的壮烈场面,学生们的情绪空前高涨,效果远远超出了只是教师讲授的情况。最后,教师播放音乐《英雄儿女》,把课堂气氛带向一个新的**,学生们不由自主地跟着歌曲吟唱,充分体会战士们那种不畏牺牲的精神,情绪体验效果非常好。
类似于这样的教学案例还有很多,以上列举的教学生成效果都是在教师明确的应用目标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生生互动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而潜移默化地进行的。
多媒体应用目标的发展性主要是指使用多媒体可以降低学生认知难度,发展学生抽象思维,有效促进课堂生成性目标的达成。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教学目标是可以预设的,但是预设和最终课堂实际达到的效果之间往往存在着差异,有时候效果差于预期,有时候效果好于预期。好于预期就意味着课堂教学中有些效果是教师没有预想到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就是新课改中经常所说的“生成性”。通过生成性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是多媒体应用目标发展性的体现。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价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具体分成两个方面:课件内容和课堂内容。课件内容主要是从教师多媒体设计的角度进行评价;课堂内容主要是对多媒体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方面进行评价。
1.课件内容
多媒体课件的主要成分是集成在课件中的各种媒体素材。教学课件的素材是为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服务的。具体来说,多媒体课件内容的评价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课件内容的选择,需要把握这样的原则:课件教学内容选择合理,适合利用多媒体表现,并有助于学生接受。有些教学内容适合用多媒体来呈现,而有些却不适合用多媒体来呈现。教师在进行课件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是否适合用多媒体来呈现进行判断。
一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们讲授《可能性》,教师在课件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使用Flash动画来模拟掷骰子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观察。通过教师的课件设计可以看出,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他想通过动画模拟使学生理解“可能性”的概念。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一问题,其实用实际的掷骰子活动来代替动画模拟同样能够实现这样的作用,而且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可见,在进行课件设计的时候,应该首先考虑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用多媒体来呈现,对于那些更适合用真实表现方式、或学生动手操作方式呈现的内容,用多媒体来呈现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其次,课件内容的组织,需要把握这样的原则:课件内容与教材及教师讲解相辅相成,无明显重复;多媒体教学内容科学、准确,所呈现的教学内容逻辑体系、结构清晰。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呈现和教师讲解是信息呈现的最主要的两种方式。同教师的语言讲解相比,多媒体呈现具有直观、生动、一目了然、易于理解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辅助呈现那些不易于用语言表达的抽象、平淡的内容,借助语言与图像的搭配,来更好地刺激学生,使他们眼耳并用,通过多感官通道更好地接收教学信息。
再次,课件中教学内容的数量,需要把握这样的原则:课件中文字、图片等各类素材数量适中,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内被学生充分观察。多媒体较之于传统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但是如果教师把握不得当的话会适得其反,过多的信息和过快的呈现速度都会加大学生的认知负担。因此,要把握教学课件中内容的量,让其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
最后,课件中教学内容的呈现,需要把握这样的原则:课件中对教学内容分层次、分阶段出现,能够合理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思维,呈现方式的设计适合表现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利于展现知识原理或事物动态发展过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2.课堂内容
对多媒体教学内容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通过课件提供了比常规教学更多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方面。是否通过多媒体教学达到了拓展教学内容的目的是评价的重要内容。
首先,需要评价课堂教学内容的广度。这主要是考察教师是否借助多媒体拓展或延伸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多媒体教学相对于其他教学形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在固定时间内呈现更大的信息量,这就为课堂教学内容广度的拓展奠定了基础。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在保证学生掌握大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西湖》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了课文内容之后,用图片加文字的形式,配上古典音乐展现表现湖光山色的古诗词,比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通过这样的处理,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广度。小学语文课文《江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结尾处,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清代王士祯的一首《秋江独钓》,是和本课教学内容——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首古诗,作为拓展资源,通过对比的方式,深化本课《江雪》,并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其次,需要评价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这主要是考察教师是否借助多媒体更为直观、准确地表现了教学内容、是否提高了学生的理解或体验水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圆面积的计算》,常规的情况下教师只是给学生讲授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让学生做相应的练习,通过操练来强化对公式的掌握。而在这节课中,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演示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把圆分成4等分,然后进行重新组合,再分成8等分,然后进行重新组合,之后16等分,32等分,模拟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展现面积推导的思路,让学生加深对该教学内容的理解,把学生机械地运用公式计算的过程转变成理解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需要评价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成性。这主要是考察教师是否借助多媒体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或思维发展,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合理观点的形成与表达。
小学语文《忆江南》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穿插应用了多媒体来讲授内容。最后一段播放《忆江南》的配乐,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体味,然后让学生模仿《忆江南》的风格来赞美自己的家乡太原。学生们当时的诗作让听课教师为之震惊:
“并州风光真秀丽,十里迎泽宽又广。巍巍双塔展雄姿,能不赞并州?”(并州:山西太原旧称)
“汾河美,处处惹人醉,漪汾河上白鸽飞,汾河水中鱼儿肥,汾河实在美!”
“太原好,风景名天下,汾酒一杯香万里,汾水滔滔漾碧波,怎能不高歌?”
……
在《在大海中永生》一课中,教师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扩充的内容,让学生加深对邓小平“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以及他对中国作出的贡献的了解,以更深切地体会“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到……大西洋”这一段的情感。有了这些补充资料,学生确实体会到了其中的感情,教师也适时地引导学生想象:“当邓小平爷爷的骨灰被奔腾不息的浪花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澳门、香港、宝岛台湾、大西洋时,那里的人们会对邓小平爷爷说些什么话”,进行了一段较成功的想象体验表达的活动。学生能够说出“邓小平爷爷,是您带领中国走上了小康之路,解放了全中国。”“邓小平爷爷是您带领我们的祖国走向了世界,让我们了解了中国,我们对您表示深深的敬佩”“您是全国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您为改革开放作出了贡献,您是大地之主,大海之子。”
可见,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应用,达到了激发生成性教学内容的作用,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情感得到了升华,有感而发地写下了上述诗词。在其他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教师们会发现他们经常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课件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评价在整个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价的体系中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模块,相关研究成果也比较多,这些已有研究成果为后面开展相关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现有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从教学课件的软件特性以及宏观层面进行评价,对教学层面的强调还不突出。教学课件是为多媒体教学过程服务的,因此,多媒体的教学特性应该在课件评价中加以体现。特别是教学课件的素材设计和界面设计,与教学特性的关系最为紧密,所以,在多媒体教学课件评价中,教学课件的素材设计和界面设计是多媒体教学课件评价的两个重要方面。
1.多媒体素材设计
多媒体教学较之于常规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借助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来表征常规教学内容,而这种内容表达所借助的形式就是多媒体素材。除了多媒体素材本身的质量会对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效果产生明显影响外,对这些素材的选择、组织也同样重要。
常用的多媒体素材形式主要有:文本、图形、图片、声音、动画、音频和视频等。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时候,素材是原材料,要在原材料收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设计,使其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
很多教师片面地认为课件只有做到形式多样、色彩丰富,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样的假设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试图用声像来配合,能够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地方也用多媒体来呈现。这样做不仅会使课件过分花哨,而且很容易干扰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
对于文本来说,应该把握下面的原则:课件中的文字要清晰、醒目,合理应用字体、字号、颜色等属性的变化来突出重点教学内容。多媒体相对于书本的优势在于文本可以通过设置达到不同的效果,实现字的大小、颜色、字体等方面的灵活变化,这一点是教科书所无法实现的。在语文教学中存在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把大段的文字转移到PPT上面来,一页PPT上面的文字很多,大大超出了学生可接受的范围。这种文字搬家的现象常常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学生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观看屏幕上的文字,而不是通过朗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针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对课件文本的使用需要考虑其必要性以及使用的数量等方面的问题。
对于图片来说,应该把握下面的原则:课件中的图形、图片、照片等材料画面清晰、能够突出被观察事物的视觉特征。在教学课件中经常出现照片质量差的现象,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形成认识,首先要保证图片的质量,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观察图片所要突出的特征,而不是费气力去辨别图片中的物体到底是什么。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在给学生们讲授1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设计采用天鹅飞来和飞去的过程来让学生理解加减运算,但是教师课件设计中天鹅的图片很模糊,学生们就在花心思猜测图片中到底是什么,有的说是鸭子,有的说是大鸟,还有的说是棉花,完全没有把精力集中在核心教学内容上来,一时间课堂秩序开始变得混乱。
通过这个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图片处理中,清晰是最基本的要求,建立在此基础上,要考虑图片要突出被观察事物特征的效果,并且要选取特征典型、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图片。
对于声音来说,应该把握下面的原则:课件中的声音清晰稳定,音量大小适中,语音发音准确,音乐情感色彩丰富。声音的处理和图片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首先要保证音质清晰稳定,在此基础上,要考虑所选取的音乐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音乐的情感基调要与教学内容相关。如讲授古典题材教学内容时,尽量避免使用现代流行音乐;在选用音乐的时候首先要对音乐的基调进行定位(悲伤、喜庆、悠远等),在这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音乐。
对于动画和视频来说,应该把握下面的原则:课件中的动画与视频画面清晰,长短适中,能够突出被观察事物的运动、发展特征。在课件中,首先要保证动画与视频画面清晰,还要注意使用的长度以及剔除无关信息,例如,一堂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给学生们讲授《秒的认识》,老师首先给学生们播放春节联欢晚会中倒计时的视频,但是教师没有对截取下来的视频进行处理,视频持续了将近3分钟,在视频的开端部分有很长一段是晚会文艺演出的内容,只有最后半分钟左右的时间是倒计时的场景。老师的创意很不错,通过生活中的场景来使学生感受“秒”这一抽象概念,但是没有对素材进行细致地处理,剔除无关信息,学生们把大量的精力集中在观看联欢晚会,而不是最后展现的倒计时的场景。可见,在选定素材内容之后需要对内容处理以使其适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
2.课件界面设计
正如上文中论述的,素材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原始材料,这些原始材料中的视觉材料都要在多媒体课件界面中加以体现。因此,课件界面设计是教学课件评价中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教学课件界面设计的评价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图、特技、组合以及美观效果。
首先,课件界面设计评价中在对其构图效果进行评价时,应该把握下面的原则:界面突出教学内容,无明显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无关因素。学生的感知特性是界面构图中的基础,要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有针对性地突出教学内容,处理好内容对象和背景间的对比反差关系。对象和背景的反差包括颜色、形状等方面,这些反差越大,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突出而被优先感知到,此外,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更易于被别人感知。因此,在界面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反差来突出所要强调的特征。有时候,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过于简单,在课件中经常会着重考虑体现其活泼性。常见的做法是在界面上添加花边等效果,甚至还会出现.gif格式的动态花边的情况。这些花边通常与教学内容没有任何实质性联系,却比教学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经常成为分散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
其次,课件界面设计评价要考虑特技效果的应用,要关注以下方面:课件采用合理的方式或特技效果呈现教学内容,有助于吸引学生准确、快速观察。现在的许多课件制作工具都提供了界面之间切换的各种特技效果,可以让教师更加灵活地切换界面,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教学课件中如果特技效果应用过多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的课件中的各种特技效果的应用过于频繁,会给学生眼花缭乱的感觉,让学生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上。
再次,课件界面设计评价要考虑组合效果,要注意以下一些方面:课件中的多种素材搭配合理,风格统一,有助于吸引学生理解和体验。在对一线教师的课件进行分析时,我们经常发现,教师们经常在同一多媒体课件的不同页面中采用不同背景颜色,并对其采用不同的过渡和渐变效果。这种处理方式是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体验的,会使整体风格差异过大,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适应不同页面的配色和过渡风格,不利于学生把精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
最后,课件界面设计评价要考虑美观效果,要把握以下一些原则:课件界面美观大方,色彩搭配观感舒适、不易造成视觉疲劳。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春雨》一课时,课文中的“飘在果林,点红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是教学的重难点。受生活经验的限制,绝大多数学生很难理解“蒙蒙细雨点红桃花、染绿柳芽”。教学前,教师在网上查找了一些关于《春雨》的课件,都是整体地播放雨中树、花的样子。在使用这个课件后,教师问学生:“把‘点红’和‘染绿’这两个词调换一下是否可以?”学生表示不同意,但又说不出正确的原因。课件中笼统地播放下雨的景象,不能有针对性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学生想象不到花红柳绿的样子,没能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于是在对第二个班授课时,教师重新设计了课件,制成精美的动画片:雨水滋润着大地,柳树根吸收了充足的水分,慢慢地,桃花一朵一朵地绽放,柳枝长出嫩绿的柳芽……此课件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有动画都先快后慢,先整体再局部,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学生清楚地看到植物的生长变化,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而后教师问学生:“把‘点红’和‘染绿’这两个词换一下是否可以?”大部分学生能说出正确的理由:因为我观察到课件中的桃花是一朵一朵地开的,所以是点红桃花;而柳叶是一片一片地长的,所以是染绿柳芽。
课堂教学正是通过这样的修改才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修改课件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不断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过程。
四、教学活动
通常情况下,教学活动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作用于教学内容的过程及其方式。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内部关系和结构主要表现为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互动。
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教学课件的使用和教学内容的传递同样是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实现的。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时,除了要对教学内容设计外,还要对相应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把教学课件应用的过程同教学活动的设计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节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平移和旋转》,首先,教师用小动画展现了一系列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如火车沿着铁轨前进、门转动、方向盘转动、孩子从滑梯上滑下等;其次,教师首先让学生模仿图片中的现象,体会平移和旋转的要点,然后让学生来做出各种平移和旋转动作;再次,教师启发学生来发现和总结平移和旋转的特征,鼓励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从数学定义和概念的角度来给学生讲授平移和旋转的数学特征,实现了学生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的转变。本节课中,教师最成功之处在于,不仅仅让学生观看小动画,把学生的观察过程与让学生模仿动画的活动相结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到位。
课堂教学活动是多媒体教学的实际展开形式,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该从时机、节奏和互动三个角度来对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下面分别论述这几方面内容的具体含义:
首先,媒体呈现的时机,主要是考察教师是否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情况下为学生呈现教学媒体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或任务去观察课件。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观察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突然呈现媒体信息,使得学生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条件下观看媒体内容。也就是对媒体呈现的时机把握不当。媒体呈现的时机应该在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情况下或者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媒体应用要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流程,与媒体呈现后开展的教学活动相结合。要把握媒体呈现的时机,教师需要明确不同阶段的多媒体应用的方式和作用。
例如,一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百分数的意义》,在本课的导入环节先带学生进入奥运植树主题,向学生展示了一组树木成活的信息,将学生带入认知冲突中去,激发起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课件中使用了几组百分数资料数据,如悉尼奥运会,中国金银铜牌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多少、秦皇岛体育中心的座位数等,紧紧围绕本课一开始就为学生创设的奥运主题,让学生自觉地融入情境中,随着情境的不断深入而掌握所学习的内容。同样的教学内容,另一位老师从日常生活中抽取了牛奶的配料比例及衣服的标签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实际中去寻找百分数,拉近了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感。可见,媒体呈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和方式,教师应把握不同教学阶段中呈现多媒体材料的时机。
其次,媒体信息呈现的节奏,主要是考察教师是否能够合理控制多媒体课件的演示速度和媒体信息量,使演示速度与学生接受速度基本一致。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的信息量过大,学生们会有应接不暇的感觉。我们经常会批判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称其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拔苗助长;而多媒体教学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这里面就存在了“度”的掌握的问题,如果不考虑信息呈现的量,就会出现一线老师所描述的由“人灌”到“机灌”现象,而且程度更为严重。
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报》发表了一篇介绍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学效率的各种因素的文章,其中列出了8种因素,详细地对教学容量进行了论述:“课堂教学容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常数,量过大,学生受不了;量过小,学生吃不饱。因此,在保证完成教材规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出发,随时调控教学容量。课堂着重调控以下三量:一是授出量,即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应围绕重点加以取舍,以保证重点信息有足够的教学时间;二是训练量,即学生接受训练的量,必须围绕重点设计训练的内容和形式,注意典型性、类型性,避免重复;三是活动量,即学生的脑、手、口、眼、脚、身等各部位的活动量,包括师生双边活动,学生多边活动。”[1]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教师最需要考虑的是授出量,教师在追求教学信息量提升的同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减少学生的认知负担。教师设计多媒体的意图本来是想增强学生感知印象,激发其情感体验,但由于出现使用不当的情况,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播放节奏太快,学生还没来得及去感知或者情绪还没调动起来,课件就已经进入下一个内容了,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学节奏,适时适量地应用多媒体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媒体信息呈现过程中的互动,主要是要考察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合理开展讲解、提示、提问、点评、示范等辅助性活动。新课改以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不能片面地、过分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起到主导作用,达到主导和主体相结合,进而实现课堂互动,通过课堂互动来让课堂“活”起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给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机遇,而互动教学既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作用的能力,成为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勤于质疑、乐于接受、善于合作、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而言是有意义的或易于引发其体验和联想的问题。换言之,就是让学生直接面对各种与他们有关的现实问题或经历将来可能会遇到的真正问题的情境。多媒体技术能够虚拟现实的仿真性,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需要、体验和联想,有助于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例如,在一节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给学生讲授《Do you like dolls?》一课,教师以一张生日蛋糕图片引出了班上“××同学生日”的情境主题,结尾处还创设了“圣诞老人”到来的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在学习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和情感。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充分地进行互动,按照老师的指导熟悉和练习句型。
在多媒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控制好多媒体呈现和应用的时机、节奏,把握课堂互动过程对于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提升必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总体有效性
上面分别论述了多媒体教学评价的四个重要方面:应用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件以及教学活动。上述四个方面是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建立在对上述几个方面评价的基础上,还需要对“总体有效性”进行评价,让教师们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总体效果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因此对总体有效性的评价可以认为是对上述四个方面评价的综合和升华。借鉴“有效教学”和“教学有效性”的已有研究成果,多媒体教学总体有效性的评价应从三个方面加以衡量:效果、效率和效益。与其不同的是,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它们有着对应的、特定的含义。
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层面:主要是指教师利用多媒体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记忆、理解和体验水平,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可见,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是针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内容的传递。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实现是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得以实现的前提。
多媒体教学的效率层面:主要是指教师利用多媒体提高了学生的接受和反应速度,扩大了学生接受的教学信息量。效率层面主要是从时间角度考虑多媒体教学较之于常规教学的优劣程度。
一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课文《詹天佑》,在课文中有一处介绍“两端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尽管课文中有对两种方法的文字阐述,但是仍然比较抽象,学生无法理解,以前教师们上课的时候通常都要在这里耗费很长时间,学生们还达不到理想的理解效果,然而这节课的老师采用了新的方式,用动画演示配合解说词的方法,分别给学生讲授了这个难点,通过这样的处理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演示之后学生们还能针对这个难点提出他们的看法。
多媒体教学的效益层面:主要是指教师利用多媒体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提高了学生观察、思考或表达的能力。
一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对称》,教师在多媒体应用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先呈现图片的一部分,让学生发挥想象来猜测事物的整体。教师使用PPT出现几个对称图形的半边:蝴蝶、蜻蜓和树叶,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图形。学生猜对以后,教师使用PPT的动画效果,用展开的方式出现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让学生能够观察到,对称图形两边能够重合,完全相等这一特点。这一动画不仅展示了两边相等的特点,还突出了对称轴的作用,使用很恰当。配合教师的提问和讲解,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一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秋姑娘的信》,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特意将课文标题“秋姑娘的信”设置了成了彩色,让学生对多媒体课件所显示的标题进行观察,并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联想,既让学生明确了本课将要学习的主题,加深了印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分析力,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应用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件”以及“教学活动”都是相对具体层面的评价内容;“总体有效性”是对课堂整体效果的比较宏观层面的评价,它分别体现在“应用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件”以及“教学活动”中,对“总体有效性”的评价能够给教师整体方向上的引导,对于教师改进多媒体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秦国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素分析.中国教育报,1996-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