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文所述,意义识记要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经过学生理解的内容要记忆得更加牢固和长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判断出学生可能产生理解障碍的内容,运用一定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将有助于提高记忆的效果和效率。
基于多媒体的强化理解策略是指运用多媒体促进学生对记忆材料的理解,并通过复述、表达、举例等教学活动来强化学生的理解,以此来提高记忆的效果和效率的策略。
一、强化理解策略的作用
在教学中,学生产生理解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类:一类是学生经验的缺失;一类则是学习内容的抽象性。
1.经验的缺失
语文课中很多说明性文字由于学生经验的缺失而造成了理解的困难。例如,在《中国石拱桥》中对赵州桥的特征进行了如下描述:
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龙在一起,做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如果学生没有见过赵州桥或类似的桥,那么理解这段文字就很容易出现困难。首先,单凭对文字描述的想象,对于“大拱的两侧各有两个小拱,而大拱又由28道拱圈拼成”这种空间构成关系很难做出正确的认识;而对于“拱圈”是什么,它和文中的“拱”又有什么区别,肯定也存在一定的疑惑,从而影响到对赵州桥全貌的认识,进而影响到对“赵州桥是造桥史上的奇迹”这种看法的认同;其次,还会影响到对文中文字的品读,什么叫“两肩”,什么叫“各有”,什么叫“匀称”,因为对赵州桥构造不了解,学生也无法体会作者用词之精准。
除了说明性文字之外,语文课中,文字的象征意义、情感体验等都可能由于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存在相关经验而造成理解的障碍。
2.学习内容的抽象性
数学课中抽象的概念或命题经常会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像第四章中介绍的《圆柱的认识》课例中,要学生掌握圆柱的下列特征:
圆柱体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两条边长中,一条的长度等于圆柱体的高,一条的长度等于两个底面的周长。
圆柱是一个立体图形,要将它侧面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一条边和两个底面的周长的长度进行比较,另一条边和圆柱的高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些内容,单凭想象显然是很难理解的。
扫除这两类障碍的方法并不复杂,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具体直观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形成记忆表象,以此来理解学习内容。然而此时学生的理解只是浅层次的、表面的,停留在对文字或概念本身的理解上。要从本质(规律)上掌握教学内容,就需要通过学生对知识的复述、表达、举例,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因此,强化理解策略包含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提供直观形象的材料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二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或练习强化理解。
二、强化理解策略的设计
下面,我们将重点阐述运用多媒体促进学生对记忆内容的理解的方式,并通过若干详细的教学案例来说明在多媒体课堂中,如何使用强化理解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1.加深理解的方式
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强化理解策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解决教学中学生产生理解障碍的问题,一是通过运用多媒体提供形象直观的材料,帮助学生形成记忆表象,促进学生对记忆材料的理解;二是运用多媒体支持教学活动(复述、表达、举例等),强化学生对记忆材料的理解。如图5-6所示:
图5-6 加深理解的两种方式
(1)运用多媒体提供形象直观的材料,促进学生对记忆材料的理解
就算是在课本中,插图也是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不仅是出自美观的需要,也是出于弥补学生经验不足的需要。然而课本印刷的版面是有限的,往往做不到从各个角度去反映事物的全貌,满足不了学生通过观察来理解进而品读文字的需求。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扩展材料,来弥补这种不足。
例如,朱自清在《绿》中对梅雨潭的绿做了如下的描述: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往往蕴藏着作者深沉的情感和个人的体验,如果读者缺乏相应的经验,理解起来都很困难,更不用说从文字的描写中与作者产生共鸣。绿怎么“平铺着”,怎么“厚积着”?什刹海的绿杨是什么样的绿?虎跑寺的“绿壁”又是怎样的一种绿?西湖的湖水和秦淮河的河水,它们的绿色又有什么特点?梅雨潭的绿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绿?不同绿之间的比较没有表象的支撑,对表现手法的体会只能停留在华丽的辞藻上,对文字所要表达的情感的理解更是空洞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将文中提到的几处绿色——什刹海的绿杨,虎跑寺的“绿壁”,西湖和秦淮河——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再让学生去想象作者笔下的绿这一形象,联想和想象也就有了依托。
数学课在进行概念学习时,经常要借助多媒体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直观的认识,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像前面所提到的《平行四边形》《平行线》《角的认识》等课,都需要借助多媒体呈现大量的正反示例才能更好地表现概念的本质特征,让学生更好地区分概念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以形成准确、深刻的认识。像《圆的面积》这一课的内容,更是需要通过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才能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圆的面积计算可以转化成为已知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像这些概念或公式,都是学生必须记忆的内容。虽然看上去记忆这些内容并不困难,但实际上,学生对这些内容的记忆质量主要取决于对内容的理解水平。像第一章中提到的学生复述概念或定理困难,一方面固然是教师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不足;另一方面,存在复述困难的学生常常会存在理解不准确、不深刻的问题,把应该意义识记的内容变成了机械识记,自然更容易遗忘。
小学英语课则比较简单,理解困难主要源自于语言意义缺少客观事物的依托上(纯英语教学中)。非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通常采取图片和表演的方式来提供语言理解的支撑,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除了图片呈现的方式有所改变——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图片,还可以依据教学的需要集成视频、动画等素材,多方面、多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意义。
(2)运用多媒体支持教学活动,强化学生对记忆材料的理解
正如上文所述,通过复述、表达、举例等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可以通过提供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完成这些活动。
例如,在数学课《找规律》中,学生要从一组图片中找出各个图形排列的规律(如图5-7所示)。找规律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学生如何用富有逻辑和规范的数学语言将规律表述出来。教师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对图形进行了置换、平移等操作:先把第一行从整个图片中分解出来,再把第一行图片平移复制到第二行,然后把第二行的第一个圆形平移到最后一列,最后将整行往前平移一列,此时图形就和左边的图形前两行完全一致了。下面两行都采取了同样的方式。学生在多媒体的演示的提示下,将每一个步骤用语言表述出来,找出了图形的规律。在教学中,这个分层呈现并结合学生语言表达的环节非常重要,既是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过程,也是对内容的记忆过程。有些教师可能觉得这样做费时间,用自己讲解的方式来替代学生表达,这不但会降低学生主动理解的水平,还会削弱学生的记忆效果。
图5-7 看图找规律
在英语课中,学生同时要完成用英语表达和思维这两项任务,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往往会顾此失彼,造成表达困难,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这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提供学生说话的素材,为学生的表达提供支撑。例如,在《Things around us》一课中,学生要使用
What color is______?
It's______.
这个句型来提问和描述身边事物的颜色。
句型十分简单,学生甚至在课前都已经掌握了,但是利用句型进行交际却成了课堂的一大难点。当学生描述完了教室里的门、窗、黑板、桌椅之后,大部分孩子不知道该提问什么,虽然教室里还有大量的事物可以当做说话的素材。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展开,局限在了前段教学教师所演示的情境里(教师就是以门为例)。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有哪些事物,但是这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补救措施。在学生交际之前,我们就应该运用多媒体提供各种素材来开拓学生的思路和视野——我们身边的事物不仅是教室里的各项装备,还有女同学的发夹,男同学的篮球。教室外,校园里,世界上还有更加丰富的色彩。学生有话题可说,才可以增加重复的机会,创造出生活中真正存在的鲜活的用于交际的句子,最终有效地记忆相应的句型结构。
2.教学活动的开展
运用强化理解策略开展多媒体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依次是:创设情境、直观展示、应用练习。如图5-8所示:
图5-8 强化理解策略的教学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主要是用相关情境(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等)导入新课,突出记忆的目标和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记忆表象。
(2)直观展示:用多媒体展示与记忆内容密切相关的事物、事件及动态过程,教师进行重点讲解,促进学生对记忆内容的理解。
(3)应用练习:通过一系列变式练习,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记忆内容的理解,促进记忆的保持。
下面,通过小学数学《圆柱的认识》的教学设计来介绍强化理解教学策略的教学活动设计。
记忆目标:圆柱的特征
一、创设情境
1.依次展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圆柱的实物,要求学生辨认。
2.用多媒体呈现罐头、压路机的图片,启发学生从中发现圆柱体,在此基础上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圆柱体。
【教学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圆柱已经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具有圆柱的特征,从具体到抽象,导入了本课的主题。
二、直观展示
(一)引导探究
1.自主探究
建立在以往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出发,采取看、摸、比、量、数、拆的方法对圆柱体的特征进行自主探究。
2.交流总结
学生代表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分别依次汇报研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对其成果进行质疑和补充。
【教学分析】多媒体画面中的立体图形存在很多失真的地方,如圆柱体的二维图形的底面看起来就是椭圆形而非圆形,所以一开始就让小学生观察课件中的立体图形显然并非良策。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再通过集体的交流和教师的引导,形成关于圆柱特征的直观认识,为下一阶段引入立体图形的教学进行铺垫。
(二)教师总结
在学生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借助数学上抽象的圆柱立体图形认识圆柱的特点。
图5-9 《圆柱的认识》课件示例1
图5-10 《圆柱的认识》课件示例2
①“圆柱有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圆柱的上底面平移至下底面,完全重合(如图5-9所示)。
②“圆柱有无数条高,且每条高都相等。”
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圆柱不同位置的高,并运用动画效果将其中一条高旋转至圆柱体的各个部分,以演示相等的关系(如图5-10所示)。
③“圆柱体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两条边长中,一条的长度等于圆柱体的高,一条的长度等于两个底面的周长。”
课件运用动画将一个圆柱体剪开成为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形,通过平移和滚动的手法来表征上述命题,并在此过程中,运用醒目的对比色以方便学生观察(如图5-11所示)。
图5-11 《圆柱的认识》课件示例3
将圆形在长方形对应的边上滚动(动画效果:用红线标记滚动,如图5-12右侧粗线所示)
图5-12 《圆柱的认识》课件示例4
演示长方形的另一条边等于圆柱的高(动画效果:用红线标记长方形的另一条边,平移至与圆柱的高重合,如图5-13所示)。
图5-13 《圆柱的认识》课件示例5
通过概括总结(如图5-14所示),学生最终能够比较完整地认识并描述圆柱的基本特征:
图5-14 《圆柱的认识》课件示例6
【教学分析】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圆柱的特征是比较粗浅和不完善的,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圆柱的特征进行系统化的演示和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应用练习
1.运用多媒体呈现一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根据圆柱体的特征从中辨认其是否为圆柱体。
2.呈现一组生活图片,图片中包含有圆柱体,要求学生辨认。
【注】这里的图片比本课开始的图片更为复杂而更不容易辨认。
【教学分析】通过变式练习,强化学生对圆柱特征的理解,巩固所学内容。
纵观全课,教师首先是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对圆柱模型看、摸、数、比、拆,形成对圆柱体的直观认识和记忆表象;总结圆柱体的特征后,再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体的立体图形,对立体图形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借助动画演示使学生对圆柱特征形成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最后通过相应的练习,强化学生的理解,进而提高了学生对圆柱特征记忆的效果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