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激情引趣策略(1 / 1)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人们对于有浓厚的兴趣的事物,记忆效果最好。单纯的记忆,本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例如,语文教学中汉字的学习,数学教学中九九乘法表的背诵,英语教学中单词和句型的学习,如果不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只是重复地机械识记,学生必然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记忆的效率低下,记忆的保持也不会长久。因此,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运用一定的策略使学生对记忆内容产生兴趣并将兴趣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将有助于提高记忆的效率和效果。

基于多媒体的**引趣策略是指运用多媒体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对记忆内容的兴趣,以此来提高记忆的效率和效果的策略。

一、**引趣策略的作用

多媒体的很多特性,如跳跃的色彩、活泼的图片、精彩的视频、华丽的过渡等,都能够成功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点,显然已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因此,在多媒体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教师都对纷繁复杂的背景、活泼可爱的动画和异常华丽的过渡效果情有独钟,并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反复提到——多媒体的使用活泼了课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事实果真如此吗?

由多媒体产生的兴趣可以有不同的指向,既可以源自于对多媒体本身的新奇——学生只对多媒体课件上的小动物、小花边感兴趣;也可以是对多媒体所表现的学习内容的偏好——由于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丰富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第一种情况,或许可以达到一时的效果,这是由于目前,多媒体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还算是个新鲜的玩意儿。等到信息技术和经济高度发展,多媒体课堂成为常态课堂,学生对之就像对待现在的课本和黑板一样司空见惯,那么仅凭以上的一点小手段恐怕再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第二种情况才应该是我们所期望的效果——不是以多媒体作为孤立的个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是将多媒体与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兴趣指向记忆内容,这样的兴趣才不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褪色。

当我们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下面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种兴趣维持下去。相比而言,兴趣的维持比兴趣的激发更为重要,实施起来也更加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不自觉地忽略了这一点,提到学习兴趣,都会在导入环节上大做文章,往往一堂课的前半部分精彩纷呈,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而随着教学的进行,课堂却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步降温,虎头蛇尾。

除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之外,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出最佳的心理环境同样重要。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学习,学习没有过重的负担和压力,才会对需要记忆的内容产生兴趣。轻松和谐的课堂既可以来源于非教学因素,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智力、能力等品质等的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对整个教学基调的把握;教师和学生之间在长期相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等,也可以源自于教学本身,例如,在教学中贯彻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提供必要的“支架”,循序渐进,使学生以轻松的心态步入学习的门槛,沿着教师提供的“支架”漫步于学习的长廊,而不是在门前放一只令人丧胆的拦路虎。

因此,基于多媒体的**引趣策略有三个方面的作用:营造易于兴趣产生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对记忆内容的兴趣以及维持学生对记忆活动的兴趣。

二、**引趣策略的设计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最主要的来源,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作用。在前两章的教学策略中都曾涉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们与本章所阐述的以记忆为目标的**引趣策略各有不同的侧重。前面介绍的有关内容主要是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创造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对内容的兴趣;**引趣策略则在注意激发学生对记忆内容的兴趣之外还需关注记忆的过程,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活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避免机械重复的记忆方式所带来的枯燥感,以此来提高记忆的效率和效果。

下面,我们将重点阐述激发和维持兴趣的方式,并通过教学案例来说明在多媒体课堂中如何使用**引趣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1.兴趣产生和维持的方式

与其作用相对应,**引趣策略对于兴趣的激发和维持也有三种方式,分别是:运用多媒体营造出易于产生兴趣的心理环境;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运用多媒体设计丰富多变的教学活动,维持学生的兴趣。如图5-3所示:

图5-3 兴趣产生和维持的方式

(1)运用多媒体营造出兴趣易于产生的心理环境

在心理环境的营造上,多媒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营造轻松协调的教学基调和降低教学内容的认知难度上。

提到教学基调的营造,大多数教师通常会想到在课堂上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这在语文课堂上较常见。如在《荷花》一课中,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教师播放了一段舒缓的古筝演奏,不但调动了学生朗读时的情绪,体会到荷花之美,还引发了学生的愉悦心情,让学生带着放松的心态投入到朗读当中。但是,不是所有类型的教学都适合播放背景音乐,这需要教师审时度势,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

除了可以从听觉上使学生产生放松愉悦的心理状态,视觉因素,如课件画面的风格也能够影响到课堂的心理环境。活泼的风格可以使课堂充满欢乐,婉约的元素使学生们心情平和,这些都比严肃古板的画面能给课堂带来更多的创造性和活力。

提供学习所必要的“支架”,避免由于学习目标高不可攀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心理,使学生获得能够轻松驾驭学习内容的自信心,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这主要是利用了多媒体能够提供直观形象经验的特性,降低学习内容的认知难度,避免学生的认知困难。

如在数学课《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如何计算长方体方体的体积,在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边长为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的基础上,在多媒体课件中将长方体分成若干个边长为1的正方体。在课件的演示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对不同长方体图形的观察,最终得出规律: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

这样,学生在宽松而自信的心理状态下学习,自然而然地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影响到记忆的效果和效率。

(2)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经验,运用多媒体设计精彩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一点,在前几章中已多有提及。但是,如果仅凭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图片、动画、视频或者情境,只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的作用。虽然,注意是通向记忆的必经之路,但是学生高度关注着多媒体大屏幕并不意味着学生正在对多媒体课件上的教学内容进行记忆。攻破记忆的城池从来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重复,重复对任何内容来说都是最重要的记忆方法,这并不因为多媒体的出现而改变。然而,机械重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没有丝毫帮助,就算学生前期对于多媒体的呈现产生了兴趣,也会在此过程中消磨殆尽。经常可以在英语课堂上看到类似于这样的场景,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了一只可爱的小绵羊,告诉学生这是sheep,然后就开始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sheep——s-h-e-e-p——sheep。的确,学生对可爱的绵羊可能会产生兴趣,但对这样的教学,定然毫无兴致。因此,我们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依托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经验,设计出精彩有趣的教学活动,再运用多媒体将之表现出来,让重复也变得“饶有趣味”。

例如,在英语课《clock》中,教学目标之一是学生学会用类似于“It's 6 o'clock.”这样的句型来表达时间。据此,教师设计了“猜一猜”的教学活动,运用多媒体呈现Tom早晨起床、吃早饭、上学、放学等切合学生生活经验的场景,让学生运用相应的句型来表达现在几点了。不仅如此,教师还充分利用了小学生爱表现、好胜的心理,在组间进行比赛,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这样,在不同的场景中,学生对“It's______o'clock.”这个句型进行重复地操练。同一句型的反复重复,却因为情境的变化而产生了千变万化的效果,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不知不觉就达到了记忆的目标,同时也因为对活动的兴趣,提高了记忆的效率和效果。

(3)运用多媒体设计丰富多变的教学活动,维持学生的兴趣

如果教学活动单一,一堂课就在一个教学活动的重复当中过去,学生的兴趣也维持不了多长的时间。

例如,在英语课《You can play football well》中,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会用“I can...”来表达我能做什么,然而教师却囿于教科书中所设定的情境,将学生的表达局限在足球的各项技能中(如踢球、传球、奔跑速度等)。首先,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对足球感兴趣;其次,由于学生的词汇和能力有限,说来说去都是几个特定句子的重复,这样的教学活动显然是无趣的。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节英语课《Will you take your kite?》,教学目标是句型“Will you take…”和“Yes,I will./No ,I won't.”教师设计了四种教学活动来开展师生对话,反复操练这些句型:

①提供图片作为对话素材,让学生选择图片中的事物同教师和同桌开展对话练习。

②猜一猜(一):在“要野餐”的情境下,教师展示了装满各种物品的纸口袋,学生们用目标句型猜测教师会带什么东西去野餐。

③猜一猜(二):学生们在纸上写出自己想带的东西,教师或同伴用目标句型猜测,学生用目标句型回答猜对与否。

④猜一猜(三):教师展示一组物品的卡片,每次一对学生上台演示,两人各抽取一张卡片,互相提问,同时操练两个目标句型。

由于教学活动的多变性,使得句型的重复操练一点都不显得枯燥,将学生的兴趣始终维持在了一个高水平上。因此,学生对时间的悄然流逝浑然未觉,到了下课的时候仍然意犹未尽。而且由于每个活动不同的针对性和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对记忆的效果产生了显而易见的积极影响。

2.教学活动的开展

运用**引趣策略开展多媒体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依次是:创设情境、多样化活动、巩固练习。如图5-4所示。

图5-4 **引趣策略的教学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多媒体集成了文本、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成分于一体,可以用多种方式表征、呈现并传递教学信息,能够创设出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除了小学生直接感兴趣的卡通图片、动画等元素,还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经验(如明星、竞技比赛等),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在关注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关注记忆内容,完成记忆任务。

(2)多样化活动:记忆是一个需要不断重复的过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经验,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不至于在枯燥的记忆过程中丧失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激发起来的兴趣,并通过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将兴趣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3)巩固练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记忆的任务,巩固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将记忆内容明确化,从而强化记忆的效果。

下面,通过小学英语《Activities》教学实例来介绍**引趣策略的教学活动设计。

记忆目标:1.现在进行时态的结构

2.动词加-ing的构词规则

一、创设情境

(一)课前热身

常态游戏:Describe and Guess

游戏规则:和综艺节目上的“你来比划我来猜”规则相同,教师依次展示一组单词和词组,两个学生为一组,一个用英语描述(避免使用目标单词或词组)或表演,另一个学生根据对方的描述或动作,猜测出目标单词或词组。

【教学分析】在这节英语课之前,学生经过了数学课、语文课,一直处在以母语为教学语言的环境当中。英语课作为一门语言课程,语境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在导入新课前,教师先通过这个课堂上的常态游戏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环境的转换,使其能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而游戏本身,也正是小学生乐于参与的。

(二)课堂导入

1.Free talk:Which star do you like best?What can they do?What can you do?

【教学分析】现在进行时是用来描述个体或群体当前动作的时态,因此,动词是其基本构成。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喜爱的明星,谈论明星们可以做什么,进而谈论学生自己能做什么,为动词的一般现在时态过渡到现在进行时态作铺垫。

2.用多媒体展示人物动作的图片(人物性别男女各一),请学生描述:What can he do?/What can she do?

【教学分析】将动作的描述从第一人称扩展到第三人称。

3.在之前的对话“What can you do?”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表演该动作的过程,进而向其他同学提问:What is he doing?/What is she doing?

【教学分析】自然地从一般现在时过渡到现在进行时中,正式导入新课。

4.重新回到之前多媒体呈现的图片上来,在“What can he do?/What can she do?”的基础之上,提问学生What is he doing?/What is she doing?

【教学分析】图片素材是扩展学生对话内容范围的必要手段,但是由于现在进行时是用来描述动作当前发生状态的时态,如果一开始就运用静止的图片素材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而本课先通过学生的表演让学生领会现在进行时态,之后再展示图片,消除了图片对学生理解的副作用。

二、多样化活动

在导入阶段,学生初步掌握了现在进行时态的用法,接下来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运用多媒体对时态进行巩固性教学上。

(一)猜一猜

运用多媒体呈现图片的一部分,让学生猜测What is he doing?/What is she doing?/What is it doing?

【教学分析】句型的重复机械练习显然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教师设计了“猜一猜”这个教学游戏。小学生活泼好动,乐于参与游戏。而且猜测的过程因为其不确定性,本身就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在这里,素材的选择至关重要,素材的内容、难度等都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本课中,教师选择了体育明星、娱乐明星、卡通人物作为素材,这些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乐于谈论。如篮球明星姚明。首先,他是人们喜欢的球星,学生喜欢他;其次,教师选择了他跑步而非打篮球的图片,提高了猜测的难度。这两方面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在学生对图片主体动作的猜测当中,有限的图片中可以产生无数的猜想,因而能扩展出无限的话题,无形中也扩大了素材的利用率。

(二)看图说话:运用多媒体呈现一组多个主体的图片,供学生描述。

【教学分析】将学生描述的人称从单数扩展到复数。

(三)Chant:分类呈现动词的现在进行时构成规则,如“去e+ing”等。配合一定的音乐节奏,让学生根据节奏通过朗读进行记忆。

【教学分析】在素材的支持下,学生仿照教师的语言用现在进行时对不同的动作进行描述,教师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针对不同的人称和动词进行变化,进行适当点拨之后,学生对现在进行时形成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是零散的、不完全的,就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他们还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进行提炼,才能将知识系统地内化到认知结构中。因此,老师在上述单个句型练习之后,提供了这样的练习,使学生通过朗读,对现在进行时这个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掌握。而因为音乐节奏的加入,原本枯燥的朗读记忆产生了奇妙的变化,节奏感极强的韵律使学生乐于朗读。

(四)Act and Guess:采取组间竞赛的形式,在30秒内猜对最多句子的队获胜。(句型皆为现在进行时态,如图5-5所示。)

图5-5

【教学分析】到教学的后半阶段,再进行相似的练习恐怕会让学生感到厌倦,教师及时转换方向,设计了Act and Guess的活动,重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水平和效果。并且由于游戏本身的规则——在有限的时间内猜对尽可能多的句子,对反应速度要求很高,因此学生对现在进行时的认识必须要达到十分熟练的水平。从这一层面来说,这个竞赛游戏不仅起到了巩固的作用,更提高了学生的运用能力。多媒体的运用便利了这个活动的进行,逼真的倒计时效果让学生产生了游戏的真实感和紧迫感,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有效地激发。

(五)Describe:提供更为复杂的图片素材供学生表达。

【教学分析】这时的图片素材内容比之前的图片要更为复杂,描述起来也更有难度。之前的图片的主体较简单,多个主体的情况下,动作状态也是一致的,即仍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描述——They are doing...而这个环节对学生的现在进行时态的运用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图片素材中包含多种动作,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分类描述,包含如,The girl is...The two boys near the tree are...多个句子。如果前面是用现在进行时态造句,这个教学环节就是用现在进行时说一段话。

三、巩固练习

(一)选词填空

运用一系列的选词填空的练习,让学生选择正确的动词现在进行时填空,巩固前面所学。

(二)听力练习

一段现在进行时态的对话,训练学生的听力。

(三)作业

选择多样化活动环节五的任一图片,用现在进行时态写一段话。

本节课中,在多媒体素材的选择上,教师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了小学生喜欢的明星、卡通人物等图片素材,使学生有的说、乐于说。同时,在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猜一猜”“你来比划我来猜”等教学游戏,契合了小学生好动爱玩、好胜心强的心理,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相应的语法知识。并且,教师的教学活动一直处于富有严密逻辑性的层层递进的变化中,从让学生说说能做什么,到现在正在做什么,再到用多媒体提供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变式练习,以巩固学生对现在进行时态的掌握;练习中又从第一人称扩展到其他人称,从个体扩展到群体,从说扩展到听和写,最后的小游戏更是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之笔,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将学生的兴趣保持在一个持续的比较高的水平的同时,利用多种方式巩固了学生的所学。

纵观全课,教师没有停留在仅仅依靠多媒体素材的浅层次水平上,而是考虑到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经验,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精彩有趣的借助多媒体来实现的多样化教学活动,从而在整堂课中成功地激发和维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记忆的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