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生记忆的心理特点(1 / 1)

记忆的发展不仅与年龄之间具有某种对应关系,学习者的兴趣、记忆目的、对记忆内容的理解、记忆内容的表征和结构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到记忆的效果。因此,在制订教学策略之前,我们必须先要了解学生记忆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才能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下面,我们将从兴趣、目的、理解、表征和结构这五个方面出发,详细阐述它们各自在记忆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兴趣

学生背诵课文时抓耳挠腮、结结巴巴,半天蹦不出一个词儿来,似乎记忆对他们来说是一项很艰难的任务;而说起昨天的足球赛,却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他们能精确地说出某球星穿几号球衣、身高多少、体重多少、原来在哪一个俱乐部效力、某年某月以多少钱转会至某球队、上个赛季一共进了多少个球、其中最精彩的入球是哪一场,这又反映了他们记忆力惊人。每当此时,教师和家长是不是会觉得很奇怪?

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有浓厚兴趣的事物,很容易收到惊人的记忆效果;而对毫无兴趣的东西,要记住就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了。

斯蒂芬的记忆很差,常常丢三落四。比如,早上出门上班的时候,他太太嘱咐他下班回家时,顺路买几件日常必需品回来,他总是会忘记,或者买不齐。有时候让他带酱油回家,他会买成大头针,常常让斯蒂芬太太哭笑不得。但是斯蒂芬在工作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丁点差错。他是公司的会计师,对公司的交易额记得非常情楚,对于每张发票、账单的款项以及时间都记得一清二楚。

斯蒂芬的记忆力真的很差吗?当然不是,否则他在工作中不会有这么好的表现。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感兴趣,对生活琐事则漫不经心,因而出现了这样的反差。

再来看看牛顿的故事。

牛顿请朋友吃饭,饭菜准备好之后,朋友还没有来。他不愿浪费时间,便先去实验室做一个实验。客人到后,等了很长时间,牛顿都没有出现,就自己把饭菜吃光,离开了。后来,牛顿回来了,一看桌上的残羹冷炙,说:“我还以为我没有吃饭哩,原来已吃完了。”

相信谁都不会质疑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的记忆力,但是牛顿怎么连自己吃没吃饭都会忘记呢?这是因为,牛顿的兴趣全放在了研究上,因而弱化了对其他事情的记忆。

因此,我们在教学当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营造积极、轻松的记忆环境,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或者游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兴趣盎然地记住了教学内容。此外,除了本身有趣味性的内容或者由于人们自身的偏好而感兴趣的内容之外,一般人对于有作用或有影响的东西,即使没有多少趣味,也会挖掘或制造出一点兴趣来,因此也能发挥出记忆的潜能。所以,在教学中,除了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我们也要注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二、目的

在记忆过程当中,有没有明确的目标,记忆的效果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有目的的记忆效果比无目的的记忆效果要好得多。心理学上经常做这样的实验,将实验对象分成两组,呈现相同的记忆内容,但是最终的记忆成绩却有很大差别。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其中一组的记忆力比另外一组好?当然不是。心理学家对实验对象有着严格的控制,两组的记忆能力不分上下。最终,心理学家揭晓了答案,成绩好的那组被告知实验之后会有一个测验,而另一组则什么都没说。有没有记忆的目标,差别就是这么大。

下面我们来讲个小故事。

小A以记忆力超强而闻名,大家都很佩服,偏偏小B不服气,故意出了个题去为难他:“哇,今天商场的人真是特别多,你好不容易挤上了电梯,加上你,一起上去的有12个人。现在,你要特别注意上下电梯的人数哦!电梯门关了,走了,开了,下了2个,上了3个;又关了,走了,开了,下了5个,上了2个;关了,走了,开了,下了1个,上了8个;接着关了,走了,开了,下了3个,上了5个;继续,关了,走了,开了,下了6个,上了1个;再接着,关了,走了,开了,全走光了,只剩你1个。现在请你告诉我,电梯停了几次?”

听到小B这个问题,你肯定哑然失笑了吧!小A也是哭笑不得,只好认输。很显然,小A受了小B的戏弄,将上下电梯的人数作为记忆的目标,根本就没有注意电梯停的次数,自然也就记不住了。

再来看另外一个故事。

某个剧团在排练一出戏剧,其中有这样一幕场景——监狱看守交给囚犯一封信,再由囚犯大声读出来。囚犯并不需要记忆台词,因为台词都写在信上了。演员们排练了很多次,突然有一次,看守想捉弄捉弄囚犯,把一张空白的纸交给了囚犯。囚犯傻眼了,虽然台词并不长,也读过多次,但是囚犯硬是背不出来。

由此可见,有了记忆目的,再长的文章通过努力都可以背出;没有记忆目的,一段很短的文字也很难记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地告诉孩子哪些是他们需要记忆的内容,或者哪些是教学的重点,对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当然更多时候,并不需要说得这么直白,在黑板上或者课件上用不同颜色突出某些教学内容,学生就会自觉地更关注这些内容,重点记忆了。

三、理解

在学习数学公式时,数学老师往往还要一步步演示公式的推导过程。我们都有切身的体会,这样的教学会让我们记得更加清楚和持久。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理解了需要记忆的内容。

理解了的内容比死记硬背的知识记忆得要多、要迅速、要长久,也就是说意义识记的效果要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这是因为在意义识记中,我们将新知识与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相互贯通的知识网络,而机械识记则是孤立的。因此,在回忆时,经过理解而记住的内容,我们就有更多的线索来找到它。打个比方来说,从A处到B处只有一条路,这条路堵车了,我们别无选择,只有等下去。更糟糕的情况是,这条路从今天起禁止通行,那我们就永远别想到B处了。而从A处有2条、3条,甚至更多条路通往C处,一条路堵车了,我们还有其他的路线可以选择。这就是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差别。

泰国首都“曼谷”音译过来是“共台南马哈那坤奔他娃劳认希阿由他亚马哈底陆捕改劝辣塔尼布黎隆乌冬帕拉查尼卫马哈洒坦”,共41个字。要把这41个字都背下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恐怕比让你记圆周率小数点之后41位还要难得多。可是,我们曾经在背诵经典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却不曾感觉到有多困难,甚至到今天仍然记忆犹新,而这首词的字数恐怕是“曼谷”的两倍吧!就是因为我们能够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含义和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曼谷”的意义,就有点让人无从下手了。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黄药师的夫人看了一遍《九阴真经》全背了下来;郭靖被老顽童骗耍,记住了《九阴真经》。郭靖背的《九阴真经》全部是根据梵文的发音硬凑的文字,所以当时他一点也不理解。可是郭靖依靠顽强的意志,硬是把它背了下来,并且在很久以后还能复述出来。其实,这些只是小说中情节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是不太可能出现的。即使记忆力再惊人的人,记忆不理解或无意义的材料时,其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即使当时把内容记住了,如果不加以有计划的重复训练,很快也会遗忘。就像我们背单词,一晚上能记住几十个,可是一觉醒来,头脑中可能连一半都没剩下。

2005年11月20日,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吕超在多位见证人和多台摄像机的“监视”下,无差错背诵圆周率达到小数点后第67890位,打破了“背诵圆周率”吉尼斯世界纪录。吕超为什么能把它们背诵下来?他是数字神童?他的大脑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吗?或者他有什么奇特的方法?吕超告诉记者,其实在他的心目中,圆周率不仅仅是一些单纯的数字,而更像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就拿381199这六个数字来说,在他看来38就表示一个妇女,11是两根木棍,99则是两个气球,而381199讲的就是一个妇女手拿两根木棍把两个气球捅破了。原来他成功记忆的关键是把无意义的数字,转化成可理解、有意义的事件。其实,即使是一般人,借助意义识记记住几十位也是很容易的。例如,大家可以试着靠下面这个小故事来记忆: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山中间有座私塾。一天,私塾老师让学生们背圆周率,自己到寺庙里饮酒享乐。学生多有不满,但也无可奈何。一名学生编了一首顺口溜,轻易地记住了圆周率的前22位(3.1415926535897932384626)。顺口溜曰: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煞吾(26535)。把酒吃,酒杀尔(897932),杀不死,乐尔乐(384626)。

我们常常羡慕孩子的记忆能力,有的孩子能将三字经或者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然而他们的记忆是以机械记忆为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机械记忆的能力将逐渐减弱,不仅如此,机械记忆容易消磨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我们在教学当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意义识记,只要是有意义的记忆材料,都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先理解、再记忆,启发他们对材料进行积极主动的联想和思考。例如,地球的基本结构——地壳、地幔、地核三大部分,不仅是对孩子,对我们来说都算得上是不易记忆的抽象概念。这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熟悉的事物来帮助他们理解:地球就好比一个鸡蛋,最外面的一层地壳像鸡蛋壳,中间的地幔像鸡蛋清,里面的地核就像鸡蛋黄。这样一来,当然也就可以轻松记忆了。

四、表征

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萝卜。”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你们净瞎说,大象是根大柱子。”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却嘟囔:“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四个盲人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真正大象的样子。而实际上呢?他们一个也没说对。

“盲人摸象”的故事你我都不陌生,盲人为什么无法知道大象真正的样子?因为一般来说,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来接触世界、接受信息,其中只有1.5%的信息是通过触觉而获得的。他们丧失了视觉能力,只靠1.5%的触觉,自然不能得到完整的形象。

还有的研究表明,人类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而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运用,则能够记住所获知识的65%。这样看来,多种感觉器官一齐上阵参加记忆,比一种感觉器官孤军作战单独记忆的效果好。

心理学从感官出发把记忆分成四种类型,分别是视觉记忆、听觉记忆、运动型记忆和混合型记忆。[1]在这些记忆当中,虽然每个人可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例如,有音乐家天赋的听觉记忆较强,有美术家天赋的视觉记忆较强,有运动员天赋的运动记忆较强,但是总的来说,大多数学龄期儿童的视觉形象记忆相对于其他记忆较早达到成熟,占据主导地位。[2]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视觉形象记忆偏好,在提供视觉刺激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其他类型的记忆,多感官并用,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记忆效果。

例如,在英语课上学习与动作相关的单词(如run、jump等),教师除了提供相应的图片、文字、带领学生朗读之外,还带着学生们做起了“跑”“跳”“蹦”的动作,提供多感官刺激,帮助学生形成多感官记忆。当然,我们也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万事求全责备不可取。如果学习数学公式还希望运用到学生的嗅觉和味觉,就实在是贻笑大方了。

五、结构

结构清晰的内容比结构混乱的内容的记忆效果要好。从记忆内容的特征或性质出发,进行整理、归纳或编码,建构起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一目了然地把握知识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达到增加记忆线索、减轻记忆负担的目的。

影响记忆效果的结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内容组织的空间结构;二是内容间的意义结构。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的记忆结构之间的空间摆放关系,例如,把同类或相似的内容摆放在一起;意义结构是指相邻内容间所具有的意义联系。两种内容结构都对记忆有着明显的影响。

1.空间结构对记忆的影响

曾有这样一个实验:研究者让被试看一幅快速呈现(呈现时间小于2秒)的画面(如图5-1所示),要求尽可能多地记住画面上出现的符号,然后让被试回忆并写出记忆的结果。此后,研究者以同样的方式快速呈现另一画面(如图5-2所示),然后让被试回忆并写出记忆的结果。

图5-1 无空间结构关系的记忆材料

图5-2 有空间结构关系的记忆材料

实验结果显示,第二组测试内容的成绩要远远优于第一组内容,第一组的平均成绩大致为7,而第二组的平均成绩超过20。研究者让被试描述自己的记忆过程,绝大多数的被试认为自己在看图5-1时,采取了空间扫描的策略,既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把所有的符号同样处理,最后,那些自己认识的、熟悉的符号得到了识记;而对于第二组的符号,自己在整体识别的基础上,不去一个一个识记,而是记住各行的第一个符号就行。事实上,从感知的角度来说,两组测试中被试感知到的符号数量是一样多的,为什么第二组的符号能够更多地被识记呢?因为第一组是随机空间排列符号;而第二组则按意义对符号进行空间排列。被试记忆第一组时,需要记忆25个相互独立的符号;而记忆第二组时,只需要记忆5个相互独立的符号,剩余的符号可以根据意义线索予以补齐。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空间结构对人的记忆有多么大的影响。从记忆的规律来说,相同或相似性质的内容、有意义联系的内容摆放在一起,并与其他内容具有明显的空间距离,会有利于内容的识记。而在教学中,经常见到教师的课件不考虑这种空间结构的影响,不同类型、不同意义的内容不作空间排列处理。

2.意义结构对记忆的影响

请你比较以下两行文字,如果让你背诵,你觉得哪一个更省力呢?

背诵内容Ⅰ:纷清雨明纷叶节,路上欲行魂人断

背诵内容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内容Ⅰ和内容Ⅱ不仅字数一样,就连所用的汉字都是一样的。但是,你会明显感到第一个很难背诵;而第二个则很容易就记住了。这是因为,第一个内容的汉字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只能机械记忆;而第二个内容中的汉字相互联系,表达了一定的意义,因此记忆时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正如我们上面所论述的,意义识记的效果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因此,结构清晰、联系明显的内容比结构混乱、无联系的内容记忆起来更容易一些,这就是意义结构对识记的影响。

也许你会说,这首诗我早已背过,这个例子根本不能说明问题。那么我们来看第二个例子。

假定我们要记住这些物品:电视机、镜子、书柜、椅子、大头针、电风扇、稿纸、订书机、收音机、铅笔、组台柜、图钉、梳子、录像机、三角尺、大宝、花夹、电冰箱、沙发、席梦思床、茶几。

或把它分为4类——

家电类:电视机、电风扇、收音机、录像机、电冰箱。

文具类:大头针、稿纸、订书机、铅笔、图钉、三角尺。

梳妆类:镜子、梳子、大宝、花夹。

家具类:书柜、椅子、组台柜、沙发、席梦思床、茶几。

是逐个去记效果好还是分类记忆的效果好?答案已经在你心中了吧!

当然,我们的教学内容经过课程专家的精心编排,不仅单个教学内容结构严谨、逻辑分明,单元内的教学内容和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样的教学内容是有利于学生的意义识记的。然而,学龄期的儿童受到其自身能力发展的限制,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没有发展完善,仅凭自身的努力很难发现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因此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对教学内容做相应的处理,突出教学内容的结构及相互间的关系。

例如,英语单词“unhappy”,我们可以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反复诵读来记忆,这也许也很快。但是,教师们都不会这样做。你会告诉孩子,“un”,在英语中多用来表示否定,表示“不”的意思。而“happy”这个词已经学过了,是“快乐、高兴”的意思,可想而知,“unhappy”这个词也一定与“快乐、高兴”有关系。于是,不用老师教,孩子们就很自然地把这两个词素连起来思考——“想到了,这个词应该是不高兴、不快乐的意思。”这样,一个单词记住了,同时记忆相类似的构词,如记忆“unlucky”“unlock”“unclear”时,学生也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

综上所述,兴趣、目的、理解、表征和结构这五个因素对记忆的效果至关重要。学生对需要记忆的内容有无兴趣,有没有明确的记忆目标,对记忆内容是否理解,记忆内容的表征方式,以及记忆内容的结构性,都会影响到记忆的效果。下面,我们将充分考虑这五个因素,提出三个有助于提高记忆的效果和效率的多媒体教学策略,即**引趣策略、强化理解策略和结构优先策略。

[1] 张得广.记忆心理.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159

[2] 周世杰,龚耀先.学龄期儿童记忆发展特点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