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对话过程的指导——对话教学策略之二(1 / 1)

对话教学研究 沈晓敏 322 字 1个月前

教材具备了上述要素,只能说给对话教学的开展预备了条件。再好的教材如果缺乏教师的恰当指导,就不能引发教师所期望出现的学习状态。教材的价值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由于教师指导方式的不同,学生与教材碰撞之后产生的反应、话题和活动展开方式都会出现很大差异。

从现有的课堂讨论中我们发现,在没有开展过对话,甚至缺乏讨论、辩论经验的班级中,学生在听了同伴或教师的解释和观点之后缺乏主动提出质疑或表示赞同与否的意识和习惯;而在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后,除了等待教师的正确与否的评价外,也不期待同伴或教师对自己的看法提出具体的意见。而即使经常开展讨论的班级,讨论虽然看似热闹,但往往犹如争吵,学生自顾自地说自己的意见,或者仅仅是信息的交流。看不出学生的视角、认识经过讨论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和提升。

显然,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拥有对话能力的,因此教师的指导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布伯将对话关系视作一种 “我—你”关系,师生关系也是如此。他根据这种关系重新确定教师的价值、地位,把教师视作使世界塑造学生的选择者,因为对于教育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缺乏方向的自由,而是缺乏具有方向与目的的对话。也就是说,教师的存在可以使对话具有方向和目的。

为了变争吵式的讨论或辩论成为具有建构性的、合作性的、创造性的对话,教师需要在如何与教材等文本对话、如何与他者对话、如何与自己对话三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实际上这三种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是同时进行、不可分离的,但是为了清晰地反映这三种对话的特征,在此分别加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