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心灵的远方(1 / 1)

心灵是什么?笛卡儿称其为“无形实体”,洛克的“白板说”人所共知,乔姆斯基则将其比喻为“黑箱”。可以说,对心灵的探索与表征一直是人类不断追问的一个哲学话题。心灵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世界。心生于体,灵生于心,合和为一,谓之心灵。心灵是寄寓个体精神生活的内在空间,是个性化的精神领域,是一个人思想、行为、前途、命运的指挥中心,是智慧之府、精神之宅。

心灵的远方是什么?心灵的远方是人们着力追求而欲确立的境界。好比登山,能够获得一种高远的视界,一览众山小;好比观海,能获得一种邈远的境界,视野无极限。心灵的远方所达及的境界,可以是因学问的高深、知识的丰博而获得的思想的远度;可以是因长期地坚守、执着地付出而达到的人格的纯度;可以是因利他惠人、道德修为而达到的精神的高度;可以是因矢志不移、追求探索而达到的研究的深度等。

如何抵达心灵的远方?路径和方法是什么?

读书立言致远

读书是人生最美的主旨,是人类最高雅的生存方式。高万祥校长说,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教师而言,读专业性经典好书,就是最重要的备课。经典是经过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认同的好书。周国平说:“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我们提供的建议。”经典是影响每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最有效的媒介和营养。阅读经典可以提升人的职业素养,影响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可以使人读书致远,占领人类的精神高地,做“精神贵族”。读书是知识内化的过程,为心灵抵达远方储备精神的能量、致远的行囊。但读书不是为个人饱学炫耀,甚或作为开价的资本,它需要外化立言,经世致用。对于教师而言,读书内化,一为培养人才之需,它是“最重要的备课”;二为研究立言之用。研究是要有“根基”的,立言作文亦需有所准备,这是讲读书的功效。反过来说,教书亦需要研究立言的支撑和援手,才能行之久远。教师如果教而不研,或研而不作,势必沦为“教书匠”,所读之书也只能“胎死腹中”。这样的教师能否把书教好已成问号,更遑论致远。

敬业立人致远

敬业是对职业的敬畏和投入;立人是指人才培养的成功,它是需要本领和能力的。既敬业又立人的老师,是备受学生敬重的;不敬业、不立人的老师,是遭学生唾弃和鄙夷的。教师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教给学生知识、智慧、方法、技能的导师,应该以敬业立人为本,才能行之久远。教师的一生虽然是有限的和短暂的,但教师的知识和生命是在立人和育才中延传与光大的。不管时光流逝多久,敬业立人的优秀教师始终会活在学生的口碑和记忆中,活在一代代、一辈辈人的心中。逝者如斯的孔子,已与我们相隔数千年,但他留给后世的知识和思想至今仍在全世界盛行。他所树立的师表风范至今仍为后世来者的楷模和表率。他是致远的极致和典范。

学而能思致远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而能思和思而能学,可以规避“罔”和“殆”的负面结果,达到致远的境界。学思相资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亦是人进步发展之机。它们是伴生的和互动的,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协同运作、同步发力,才能远“走”高“飞”。对于教师来说,学而不思,似苛责过当,但学不深思、学不研思者大有人在。更为严重的是,“教而不思”几乎成为教师的“通病”。许多教师都是上课之终结者,上完课,书本一扔,如释重负,如脱苦役,当然不会再去反思课的得失优劣、扬长避短的方略对策。而没有反思的教学实践,不仅使教师失去了“教中学”“学中做”的最好契机与当口,也堵塞了他们职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致远”之路。切记:优秀的教师都是在学而能思、教而能思的职业实践中炼成的。

修身立德致远

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是古人看中的修身立德的两种价值追求。教师亦须修身立德,方能致远。修身立德是教师的职业境界,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所谓“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赞誉,所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规约,其实都是对教师修身立德的实践,以及所达境界的要求。如大爱无疆、勇救学生的张丽莉老师,以英雄之举,立起了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精神旗帜、道德标杆,是立德致远的楷模和典范。相反,如果教师不能“为人师表”、敬业乐教,终究难成优秀教师。更有甚者,倘若德行窳败,人格卑劣,因“财”施教,误人子弟等,就更会为人不齿,不要说行之久远,恐怕连职业资格都有不保之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