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以后的阅读(1 / 1)

中国人当下的人均寿命是76岁,若按较高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80岁来计算,40岁是一个中分点;按人的生理机能状况来透视,它是一个由盛而衰的下降的始点;按人生规划来审视,它是人生的折返点。如果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那过了折返点后的后半程究竟应该怎么跑,读书如何助力人生的丰富、发展和圆满,已急迫地摆在人们眼前。

四十不惑,是孔子给出的人谋道修身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或要求。惑,从心,从或。“或”就是或许、或者,就是不确定性。从现实来看,“惑”就是心的选择迷茫、定位困惑、价值焦虑。不惑,即人必须用心做出选择决断,走向确定性。“不惑”就是指我们有了自己明确的选择和定向,确立了追求的价值和目标,或者说是获得了生命的某种确定性体悟和认同。人到了40岁如果还不能“不惑”的话,那真的就有点晚了。正如白居易诗曰:“行年三十九,岁暮日斜时”,令人生嗟老叹悲之慨。

回到读书上来,30岁以前,如果还没有认真读书,认为还有大把时间在手,尚有年龄资本,优哉游哉,蹉跎岁月,缺乏时间的紧迫感,那么时间的流水可能不经意地就在我们一晃神或弹指之间流走了。岁月的脚步匆匆复匆匆,我们也只好无奈地调侃自己已是“奔四”的人了。是的,时间流逝,年龄增长,我们除了虚长10岁甚至更多的年龄,还有什么?“不惑”之年,我们不惑了吗?想来可悲,我们依然有惑,依然不能解惑,依然懵懂困惑。我们依然处在非自明的盲目状态或盲从境地,缺乏人生规划和思考,没有发展意愿和追求,深陷“惑”中而不自知,还自我感觉良好。更为严重的是,有的人虽然意识到“惑”的存在,却不思解惑,认为“惑”也好,“不惑”也好,都没有自我超脱的感觉之好。他们宁肯放弃阅读,而停留在消遣享乐、游戏人生的层面。这是典型的放弃发展、拒斥进取,只想混日子的状态和表现。

台湾作家唐诺说:“40岁之后的你,得开始把握愈来愈有限的生命时间,集中在你最向望的某些个领域中锐志深入。”你必须做出毅然选择或决断。否则,你这一生也就有可能在迷茫困惑、懵懂糊涂中蹉跎了、交待了。所以,40岁以后的读书应该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40岁以后的阅读,应该是有明确方向的阅读

如果说30岁你还有回旋的机会、选择的余地,那么40岁留给你的弹性空间就已被大大地压缩了,你已经没有可供挥霍的时间了,剩下的只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人应该尽早确立自己读书的方向和目标,40岁应该是这一定位的最高上限。这样锁定一个研究领域,找准自己的成才坐标,才能避免盲目、随意地散读、乱读。读有所属,读有所专,像放大镜聚焦物体那样,类聚热能、热量,最后引燃纸屑。也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孔子所说的“四十不惑”的时间节点和发展节奏,弥补先期读书定位迟滞造成的缺憾,使自己亡羊补牢,后来居上,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始终动力十足地行走在路上,不让别人超越,而不断地超越别人。

40岁以后的阅读,应该是对话式和批判性的阅读

40岁以后的阅读应当是对话式的。所谓对话,平等交流沟通之谓也。40岁以前,如学生时代,你可能还只是一个唯唯诺诺,只能忙着记笔记的学生而已,入职后,由于经验和资历尚浅,对于大家、权威也不敢贸然接近,怕出乖露丑,只能敬而远之。“敬而远之”,是一种很矛盾的心向、行为。既然对某人心存敬意,就应该敬而“近之”才对,才符合情理,因为只有近之,你才能了解他、学习他,并在接近交流中感受其大家风范、学识品格,聆听其卓见高论,从中受益,但我们为什么又心与愿违地选择“远之”呢?因为我们意识到自己还太“小”,离称得上“大”的可敬之人还太远,够不着他。即便他平易近人愿意和我交流,我也太“浅”,不具备和他对话的层次和资格。书籍也是如此。而到了40岁,对一个富有进取心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改变了。“你得到了某种平等,对书籍仰望的角度在时间中缓缓微调,如今已大致呈现平视,阅读亦从下对上的学习转成平辈之人的对话。”“阅读者和书写者在此平等地分享同一身份,建立起双向的往复联系。”40岁以后的阅读还应该是批判性的。它不应该是你说我听,毫无思想和主见的盲从和接纳,而是有了自己思想和考量的批判和筛拣,即批判错谬讹误、筛拣“真金”卓识。因为我们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眼界和能力。

40岁以后的阅读,应该是创构性的阅读

荣格认为,在人生上半段,人应该把精力放在拓展上,而不要过多地追求平衡;在下半段(40岁以后),应该把精力放在收拢上。人将在自己人生的中点上发生注意力逆转,如果在上半段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外部世界,那么在下半段,他将回到自身。换言之,如果40岁以前的阅读还是致力于储存和准备的话,那么40岁以后的阅读则应该按下“创建”的按钮,启动刷新和创构的新模式。这种模式意在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核心竞争力。它需要的是一种致一而不懈、专一而有恒的阅读,需要的是过滤浮躁与浅薄,弃绝喧哗与**,拒斥**与追风,心定神凝地阅读。只有这样久久为功、持续阅读,假以时日,量变产生质变,才能真正拿出自己创新的成果,确立起别人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在职业成长和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