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乍一读有些绕人,实则是利用字序的颠倒或变位而形成的关于读书的三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不妨置喙一说。
读书好是一种认识
读书好是人类由蒙昧、开化、文明一路走来而形成的一种认知积淀。如今这种认识已织入我们思想的经纬,融入我们精神的血脉,成为一种自明的共识。不必说那些对读书好有内在感悟体会的文化层级比较高的人,认同这一观点;也不必说普通的社会大众通过读书改变人生境遇的经历和事实,已明了读书的重要;即便是那些没有文化,处于社会底层的“草根”群体,也能意识到孩子不读书没有出路、没有出息的道理,所以他们即使再苦、再累、再穷,也要竭尽全力供孩子上学。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肩起了抗争命运的责任,诠释了对“读书好”的笃信和追求,并真切地希望这种“好”能实现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各个层级的人都高度认同“读书好”,说明“读书好”作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已植入人心,难以拔除。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民族前行和发展的动力,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知识梦、文化梦构筑的一块精神高地。只有它才能真正助力中国梦的实现,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好读书是一种境界
读书到了“好”,即爱好、喜欢、痴迷、习惯的程度,就达到了一种境界。一是自觉的境界。这种境界指的是读书已成为一种需要、一种习惯,如同每天必须吃饭、喝水一样,一天不读书,就感到缺了点什么,惶惶然而若有所失而浑身不得劲。清代袁枚说:“一日不读书,如作负心事。”这就是一种自觉,一种把读书作为生存方式、不离不弃的境界。二是超脱的境界。“爱阅读的人,内心充实宁静,不会陷入令人烦恼焦虑的世事纷争之中。”他们精神富有而高贵,看不上世俗的争斗、利益的纷争、权钱的博弈,他们已超然于这些低层次的物欲和浅俗之上,达到了更高的精神品级。明代“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幼时即嗜学,看到那些同舍子弟华服美饰,自己“缊袍敝衣处其间”,却一点也不羡慕动心,因为学习读书使他内心充盈,给了他足够的快乐。这种内在的快乐与富足,足以使他傲视众生,自我满足。三是高雅的境界。人的嗜好是多元的,甚至千奇百怪的,但读书无疑是人最高雅的嗜好。周国平说:“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形式保存的,而读书的过程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质言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所以读书是使人与古今中外伟大的思想相结合的过程,是使人变得文明儒雅的过程。正如苏轼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由人的内在充盈彰显出的华贵气质,由人的内在修为沁逸出的生命芬芳,才是最高的美、极品的美。
读好书是一种选择
读书是需要选择的。世上的书浩如烟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取一瓢饮,更何况书还有好坏之别,不是随便翻开的书本都有益,也不是舀到瓢里的都是“水”,所以必须对饮哪一瓢有所选择。好比那些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人,要登就登最高的山。读书的人也应该有这样的信念,要读就读最好的书。周国平先生谈自己读书的体会,有些“鸡肋”之书,弃之可惜,想粗读一遍,也算对得起它们,可这样的书也有很多,对得起它们的代价就是始终对不起自己。所以还是要“从最好的书读起,一直去读那些最好的书,最后当然就没有时间去读比较差的书了,不过这就对了”。正如有人所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他本人的阅读史。”如果我们不加选择,所读并非精品力作,而是赝品“水货”,就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而且会败坏阅读“胃口”,影响精神发育,同时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对学习的一种亵渎。
读最好的书就是要选择经典阅读。高万祥校长说,经典是经过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认同的好书。周国平说:“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我们提供的建议。”库切认为:“历经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就是经典。”经典是历经时间的淘漉而筛存馈赠给我们的“真金”,它是人类精神的阳光,是人类最崇高的创造。阅读经典就是给人的精神和心灵化妆。经典是影响每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最有效的媒介和营养。阅读经典可以提升人的职业素养,影响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阅读经典就是与智者交谈,和伟人对话,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为他们崇高的境界、伟大的灵魂所震撼,为他们缜密的逻辑、深奥的思想所折服。它使我们思想澄明、视界敞亮,成为富有思想和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