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有滋味吗?倘无滋味,这个题目就陷入一种“强说滋味”的无聊臆说之中;若有滋味,又该是什么滋味呢?
阅读有无滋味?
阅读当然有滋味,而且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阅读是酸的,是阅读的人本己的或带出的一种滋味。所谓酸文假醋,或文人泛酸的一种酸不溜叽卖弄而又不太靠谱的言行,如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也”,就是与酸相涉的一种味道。阅读的辣味是文章本身犀利的风格和批判的锋芒所成就的,它与人的心理体验是统一的。鲁迅的如匕首似投枪的杂文,就是如此。阅读的咸味也是一种滋味。俗话说,人间百味,咸味打底。咸味是相对于白开水般淡而无味的作品而言的,它是有点意蕴味道,不至于淡而寡味的那类书留给人的滋味和印象。
读书的滋味还可以从读书人佐酒读书的佳话中得到印证。最著名的莫过于宋代苏舜钦读《汉书·张良传》,读到精彩高兴处,便满饮一杯,再读一段,尽兴处,又饮一杯,如是反复。其岳丈杜正献看后笑道:“有这样好的下酒物,喝一斗实在不算多啊!”设使书无滋味,又怎能成为下酒菜?明代史可法亦如是,有对联为证:“斗酒纵观廿一史,炉香静对十三经。”清代于成龙在《与友人荆雪淘书》中写道:“夜以四钱沽酒一壶,无下酒物,快读唐诗,痛哭流涕,并不知杯中之为酒为泪也。”当代禅学大师林清玄也说:“喝淡酒的时候,宜读李清照;喝甜酒时,宜读柳永;喝烈酒时,则大歌东坡词。”
阅读滋味谓何?
就阅读主体的滋味而言,愚以为主要有苦和甜两种。
苦的滋味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一是从阅读主体能力和阅读物之间的关系看,阅读的苦的滋味主要源于阅读主体与阅读物之间的不对称性。例如,当阅读主体的能力小于读物所需要的理解能力时,即便抓耳挠腮,仍百思不得其解,无疑是痛苦不堪的;与之相反,当阅读主体的能力远高于读物的层次和水平时,那种浅层次的“小儿科”式的东西,只能给他带来浪费时间的痛苦。二是从阅读需求看,当阅读不是基于主体的需要,而是被逼无奈,毫无意兴时,这种“强按牛头式”的阅读,必然充满了苦的滋味。三是从阅读的书籍选择看,当阅读者因信息不对称,读不到自己想读的好书,只能等而下之地读一些不得已而求其次的书时,这样的阅读无疑也是痛苦的折磨。四是从阅读的实效看,当阅读满足不了主体的阅读期待,发现不了有用的信息,不能产生感悟而形成自己的思想创意时,这样的阅读只能是死于他人言下的阅读,其苦涩的滋味也是可想而知的。
有苦当然就有甜。苦与甜是孪生的一对,是辩证的对立,相互转化与生成,所以我们亦可以说“向苦而甜”。阅读的“甜”是以“苦”为底的。没有苦寒,何来梅香?没有磨砺,哪有刃利?没有读中苦的付出,哪有甜的回味与沉醉?阅读的“甜”,是为伊憔悴、衣带渐宽地苦读后的收获与长进,是历尽“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折磨,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的欣喜与突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发现的快乐与享受。
有人说,读书的过程是苦的,但结果是甜的,它激励着人们“向苦而甜”。对此,我不以为然。过程干吗非得是苦的,甜的阅读真的就不存在吗?答案是否定的。起码在我看来,以下几种阅读的滋味是甜的。
对称性的阅读是甜的。对称性是说人的阅读能力与读物的深浅程度相吻合。“深”,不超过人的理解极限,虽具有挑战性,但一定是“跳一跳”能够得着、摸得到的“桃子”。这样调动自我,逼出潜能,收获思想和意义,当然会有满足感和成就感。设若太“深”,虽穷思竭虑,仍不得其解,不明其义,这样的阅读就只剩“苦”的滋味了。“浅”,不至于太过“小儿科”,令人毫无意兴。即便对水平不高的读者而言,同样也不能浅得没边,也要与他们的“浅”相应,浅中有深,有他们的看点和内涵,看后在他们那个起点和基础上,能有所收获。这样的阅读才是适中的、对称的、为人喜好的甜的阅读。
合需要、合目的的读书是甜的。甜的阅读,一定是合需要、合目的的阅读。目的是人欲追求和确立的东西。合目的的阅读是主体所需要的阅读,这种需要像人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它不是源于外在强迫的,而是源于内在心灵的需要,是一种“我要读”的精神祈向。这样的阅读不能说与功利无关,但它是建立于主体喜欢的基础上的阅读,是主体自觉追求的那种阅读,当然不会有负累感、沉重感、压迫感。退一步说,即便有,也是虽苦犹甜、虽累犹乐的那种为着抵达心灵远方的精神远足和漫游。
对象为心仪的好书的阅读是甜的。读到心仪的好书并不容易。一则市面上的好书比例太小。我想,用帕累托的“二八”定律来分,应该大致不差。充斥市场的多是平庸低劣、滥竽充数,枉冠了书籍之名的东西。二则即便在少得可怜的20%的好书里,也不一定都适合你。加之信息不对称,要想淘到一本心仪的好书来读,真的并非易事。但读到好书的机运和概率总会有的,这样的书,如蕴玉之石、怀珠之水,读之有得“玉”、获“珠”之喜,比之朵颐美食、畅饮美酒的痛快,有过之而无不及。那种心灵的舒泰愉悦、收获的丰实充盈,让人甜美沁心、感恩有加,真是怎一个“甜”字了得!
读出自我的读书是甜的。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自我”。“死于言下”,是背离读书旨趣地读书;“拾人牙慧”,是没出息地读书;“人云亦云”,是卖弄炫耀式地读书。这些都是不得要领、仅得其下的读书。真正的读书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为了成全我、开发我、造就我的行为。它需要的是从书中汲取智慧,使自我升华;从书中获得感悟,让思想迸发;从书中触发灵思,让精神飞翔;从书中获取创意的活水,使创造涌流。这样的读书是解放人的个性、激发人的潜能、成就人的创造性的读书。个中滋味,想必你一定不难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