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梭罗说过:“水边的杨柳,一定朝着有水的方向伸展它的根。”杨柳的趋水性,或称“向水性”,是它为了获取自身生长足够的水分而趋向有水的方向的生存本能。其实,岂止水边的杨柳,沙漠里的小灌木骆驼刺,根深竟可达15米,比一般植物的根长出12米多。人作为有意识、有思想的存在,在伸展自己读书根系的时候,更应学学杨柳、骆驼刺的这种趋水利生的成长机制,向有水的方向伸展自己读书的“根”。读书的“根”,是人的生命保障系统和成长力量所系。《道德经》云:“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强大处下”者,为根,为本;“柔弱处上”者,为梢,为末。只有固本强根,或者说根扎得深、伸得远,才能枝繁叶茂。这个处下之“本”,就是人读书的功底、生命的底蕴。
水是什么?水是生命成长必不可少的物质元素。对人而言,人的存活当然也离不开水,但人高于动物、植物之处,就在于他还需要书本之“水”的精神滋养。问题在于,这年头没有润物之水、养人之水的滥竽之书、混珠之书、低劣之书、浅薄之书多了去了,就连编辑圈内的编辑都无奈自嘲:“我是编辑我可耻,我为国家浪费纸。”像这样浪费纸的书,你若是读了,就是对学习的一种亵渎。它不仅不能滋养自身,增长人的灵气和智慧,反而会浪费人的时间,使人的精力消耗在无益的阅读中。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说:“当你读错一本书的时候,不要以为你只是读错了一本书,因为同时,你也失去了读一本好书的时间和机会。”这一反一正,失莫大焉。还不止于此,读这样的书,弊大于利,害大于益,只能使人精神委顿、思想干涸、心灵荒芜。所以,人必须学会选择有营养价值,能滋养、润泽人的有“水”的书来读。
这样的好书是有的。正如林语堂在论述读书的意义时指出的:那些具有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的书,无疑都是这样的好书。著名作家毕淑敏对好书的界定也很经典。她说:“好书是沉淀岁月冲刷的沙金,很重,不耀眼,却有保存的价值。它是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那些智慧的大脑,在永远逝去之前自立下的思维照片。最精华的念头,被文字浓缩了。好像一锅灼热久远的煲汤,滋养着后人的神经。”好书都是作者以“心”相许,而与读者可以交心的书。有心的书,是驻扎着作者灵魂和心意的。有心的书,又是读者与文字心灵交融的。有心的书,是可以带来成长力量的书。
如何选择这种能够带给人成长力量和滋养价值的书呢?
读些经典
经典是经由历史和时间的淘漉,为我们筛选出来的好书。它们是有定论和获得公认的好书。读这样的书,我们不必担心精神滑坡、思想退化的副作用,因为经典是影响每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最有效的媒介和营养。它可以提升人的职业素养,影响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带给人满满的正能量。读之,可以使人致远,占领人类的精神高地,做“精神贵族”。
善于选择
除了公认的经典之外,我们还必须善于选择自己需要的好书来读。这就并非一件简单的事了。因为好书不是帅哥、美女,一眼就能看得出。书本身也不能告知你,即便是那些流行的、上榜的书,也不一定就是好书。这就必须靠自己选择。善于选择,第一,必须懂得拒绝。拒绝为着选择,选择就是正确的拒绝。倘若不懂拒绝,就失去了选择,更别说选出好书了。所以,周国平先生强调:“一个人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阅读者。”否则,我们很可能被根本不值一读的平庸之作、垃圾之作牵着鼻子走。第二,要选出适合自己的书。适合的就是好的。每一个人在社会上承担的职业角色不同,所读的书就会有所区别。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内心敞亮,知道自己在专业上追求的方向,知道自己需要读什么书。所以,选择好书要靠自己的眼光和判断,只能根据自身的需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遴选适合自己的好书。
系统规划
杨柳向有水的方向伸展自己的根,不是孤立的主根,而应该是一个发达的“根系”。同理,读书的“根”,作为为人提供精神营养和成长力量的动力机制,也应该是一个全面的支撑系统。这就需要对读书有一个系统规划、全面布局。这里必须强调两点:一是有选择地正确多读。也就是说,人读书不是只读一本、两本就可一蹴而就、大功告成的,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多读。按照朱熹的观点:“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渐进焉,则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二是不放弃地坚持久读。读书绝不是只读一阵子或一段时间就可奏效的,它是积多则神、久久为功的建树。好书也要持续久读,或者说长久地读好书。这样一年、几年、一辈子读下去,人的精神获得书香濡染,心灵获得书卷的滋润,书的效力就会凸显出来。它将沁入你思想的草地,染绿你一生的春秋,赋予你永不凋谢的精神美、气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