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与择卷(1 / 1)

“开卷有益”是古人砥砺人们勤奋读书的一种言说,很长时间以来,它都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词,在激励人们多读书和传承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时至今日,如果再笼统地说开卷有益,就有误导众生之嫌了。一是这年头如稗草一样疯长的坏书太多了。这些空瘪的杂草,对人没有任何营养价值,如不殳除,还会影响稻谷的生长。二是设使人们不加选择地读了一本坏书,不仅影响自己的精神发育,而且会占用和浪费我们读一本好书的时间。三是这年头即便我们能将坏书撇除掉不读,那书还是太多了,根本不可能读得过来。如果我们读的是自己不需要的、不适合的、不中用的、可读可不读的书,那它又有多大价值和益处呢?恐怕与我们的付出相比,并不能取得应然的回报。基于此,我们只能将这个实然性的直接断定的词,改成或然性的“开卷可能有益”的说法,但不加选择地盲目开卷,绝对无益。

择卷的意义

择卷是“挑食”和精选的过程。“挑食”,即挑你喜欢吃的食物,它说明你身体需要它。面对“知也无涯”的书山卷海,你不“挑食”,读得过来吗?茫茫书海,适合你的书永远只是冰山一角。多了,你根本不可能读完,所以必须精选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这有缘的一角。

择卷是对抗“读书无用”的利器。朱永新教授说过:“知识之所以没有产生力量,不是因为‘读书无用’,而是因为‘读无用书’。”事实确乎如此。我们常常因为不择卷,读了无用书,没有感受到精神成长、知识的力量,觉得读书不过如此,并不像人们宣传得那么神奇、有用。其实,并不是知识没有力量,也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读的书无用,以致遮蔽了读书的功效。比如,你净读些娱乐浅俗性的文本,意在获取一些新闻八卦类的信息,这样的读书除了为你夸夸其谈增加一些卖弄的谈资,其他的作用确实不大。我们却因读错书而怪罪读书错,实在是贻笑大方了。

精准择卷彰显开卷之益。开卷的有益,源于量力而行的择卷的精准。越是清楚知识分量的人,在阅读上的选择就越谨慎。阅读的选择是人生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奥斯本说:“与其匆匆博览百本,不如彻底消化几本。”这值得彻底消化的几本,就是精选出来的有益的好书。南北朝王通也提示说:“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宋人胡宏则云:“学欲博,不欲杂;守欲约,不欲陋。”意谓读书做学问要博而不杂、精而不陋。这样的读书准则和效用,都是精于择卷的结果。

如何择卷?

择卷需要有读书的愿望和动力机制。当前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往往忙于挣钱、逐利、攀比:住,比房子大不大;穿,比牌子响不响;钱,比票子多不多;行,比车子贵不贵等。在这样的价值观冲击下,“知识就是力量”再次受到挑战。很多人认为,知识无足轻重,读书难比实惠,“读书无用论”再次沉渣泛起。显然,对于这样视读书为无用,不愿读书的人,你跟他谈择卷,真是和夏虫语冰,与井蛙语天,高抬了他们。这些人是属于孔子说的“困而不学,斯为下矣”的群体;是孟子所说的“以食愈饥”,却不知“以学愈愚”的人。他们本质上还是属于一群现代愚昧人。还有一种情形就是,这些人认为读书无用,还可能与他们的孩子在学校根本不读书,根本没有学到知识有关,他们看到的其实是不读书而无用,却误以为读书无用。所以,重要的还是要先唤起人们读书的愿望,然后才能进到讨论“择卷”的层次。

择卷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择卷,表面上看,只是选择读物的问题,似乎无足轻重,但它本质上是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紧密联系的。选择什么书读,往往反映着人的生活情趣、思想风尚和价值追求。

择卷要有自适判断的智慧。要开卷有益地择卷,就要选出适合自己的书。适合你的,对你有用的,就是好的。也就是说,书的好坏及有益与否是相对于每个读书人而言的,没有绝对的标准。譬如服装,满街的流行时装、高档名牌、丰富款式,好则好矣,倘不适合你,“都是浮云”。你必须能从“乱花迷眼”的服装中,选出款式、大小、颜色,甚至价格都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选择图书与此同,亦须根据自己的需要、爱好、兴趣、特长,抑或专业、研究领域等,选出自己喜欢的好书。这样的择卷与开卷,听从自己内心的阅读召唤,凝聚着自己选择的判断智慧,一定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