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感觉阅读(1 / 1)

人有五官——眼、耳、鼻、舌、身,也就有了“五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阅读依赖视觉,但又不仅此,其他感觉同样参与到阅读过程中。比如,看见“米兰和茉莉的绽放”这样的文字,我们会闻到清雅的花香;对餐桌上美食的描述,会让我们口舌生津,味觉大开;“飞机呼啸着掠过长空”,我们又仿佛听到那震耳欲聋的轰鸣。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阅读是人的感觉整合的过程,是人动用自身的全部感觉器官感悟、体验、品味文中意蕴、书里春秋的过程。它依赖单一的感官、感觉,又综合这些感知、感觉,这种综合感知的整体作用,我们称之为“统觉”或“心觉”,也有人称为“第六感觉”。它是超感觉的,是统整综合的感觉集成。

心觉是指人类通过前五觉的刺激,反映给大脑某个未知细胞或器官所体现出来的心理感觉,如快乐、悲伤、恐惧、痛苦等心理表现。人的感觉综合是不争的事实。例如,饥饿并不仅仅是胃的感觉,而是全身的难受和无力。我们读了一本非常受感动的温馨的书,眼睛湿润,心情愉悦,整个人都有一种舒泰感;读了一本恐怖小说,毛骨悚然,惶恐不安,魂悸魄动,做噩梦,整夜睡不好觉。这都不仅是视觉的单一之感,而是全身心的感受。

任何阅读的感觉都是综合的感觉、超感觉。超感觉即超越单一的感觉而形成的整体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以联觉的方式整体应对阅读对象,具有“1+1>2”的功能。它始于单一的视觉刺激,经由大脑输送、传递,向其他感觉弥散、迁移、泛化,获得一种综合的、立体的体验,帮助我们理解、感悟语言的魅力、文字的真谛。这样的过程正如学者描述的:“当读到感兴趣的内容时,大脑系统会整合所有的视觉、听觉、语义、句型等信息,而读者会不自觉地将阅读的内容与本人的思想与情感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各种意象和情绪。”反之,如果“缺乏第六感觉就不会有真正的阅读,就不能体会到阅读的撩人心弦的切身感受”。

超感觉阅读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和应对

阅读是一种艰巨的脑力劳动,是一项汲取或习得书中思想智慧的智力工程。书的内涵的丰富性、深刻性和无限性与人的阅读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使人的阅读永远面对和背负着智力挑战。它挑战着我们智力的边界、思维的深浅、经验的多寡、能力的强弱。所以,真正的阅读永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轻松、应付裕如。它是需要全“心”以赴、倾力以对的。没有超感觉的心灵整合的应对,单纯的或仅仅动用部分感官的功能,而没有形成感觉“合力”,都不足以使我们深刻感知和开发出书的内蕴,我们对书的感知和理解就必然是有限的、肤浅的、偏狭的。

超感觉阅读是一种“心到”的阅读

宋代大儒朱熹认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口眼岂不到耳?超感觉阅读就是一种“心到”的阅读,它是由富有统率性的“心觉”主宰的阅读。书是文以载道、载思的文本,是理性提纯后的结论或产物。阅读就是破译“道”、感悟“心”,理解和提纯理论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阅读中读者投入自己的智慧、感情、联想和切身体验,通过对书的内容的探索和思考,更深刻地开发作品,获得阅读成果。所以,阅读与其他知觉不同,其本质属性不依赖于直接的感官输入,而通常取决于人的心理感觉和心智水平的高下。

超感觉阅读是一种升华式的阅读

阅读不是照搬原样,书云亦云,而是一种升华的转化。阅读“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作者的思维通过书本的传递、读者的阅读,与读者的思维相互影响和结合,形成新思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凭借超感觉,深刻感知作品的内涵,触动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知识积累,触达心灵深处的感应机制,联想并感悟到某种创新的意念,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这时他就会产生表达的冲动,这就是升华式阅读的形成机制。换言之,升华式阅读就是书之内容与读者喜好之间的碰撞,是书的特定内涵与读者个人的阅读目标产生契合共振,使读者发现了超出作者智慧、作品藩篱而自主升华的思想,并通过外化倾吐将其定格为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这就是超感觉升华式阅读想要获得的真正的阅读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