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有着优良读书传统的国家,这与五千年的文明传承息息相关。正是靠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接力延传,文明的薪火才加热着文化的厚重;思想的星空才闪耀着永恒的亮丽。这其中对读书方法的总结概括,是文化传承重要的经验和路径所在。它指引着人们读书的门径和奥妙,引领着读书人学海泛舟、书山探胜,领略书的魅力,采撷书的智慧,滋养民族的心灵,驱动文化的进步。这里结合自己撰著此书的阅读所及,掇拾一些古今名人关于读书的论述,有的附上简要点评,奉献给读友诸君。
宋代陈善的“出入读书法”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扪虱新话》)应当说陈善的“出入读书法”,说得非常精辟到位,均是切中肯綮之言,符合读书的规律和本质。
精读一书法
《广近思录》记载宋代吕祖谦的读书观,称:“学者当先治一经,一经既明,则诸经可触类而长之。史当自左氏至《五代史》,依次读,则上下首尾,洞然明白。至于观其他书,亦须自首至尾,无失其序为善。若杂然并列于前,今日读某书,明日读某传,习其前而忘其后,举其中而遗其上下,吾未见其有成也。”
元许衡亦就读史发表过类似感言:“阅史必且专意于一家,其余悉屏去。候阅一史毕,历历默记,然后别取一史而阅之。如此有常,不数年,诸史可以备记。苟阅一史未了,杂以他史,纷然交错于前,则皓首不能通一史也。”
宋、元吕、许二人或就读经,或就读史,均强调“先治一经”,再触类其他;“阅一史毕”,再旁及别史。宋代黄庭坚也说过:“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也。”明代黄淳耀亦云:“先儒论格物义云:‘一事上穷尽,他可类推。’此贯通觉悟之机也。”清人沈近思亦曰:“读书全在专一,专一则精熟,而意味日出,心得无穷。若一书未竟,又读一书,杂而无功,徒废岁月。东坡所谓学者须精熟一两书,其余如破竹数节,后皆迎刃而解也。”足见精读其一、打底夯基之重要。今人读书,不可不审思而慎取。
朱熹的“六条读书法”
朱熹一生酷爱读书,对如何读书有深切体会,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弟子及后人(如元人程端礼)将其读书法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共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第一,循序渐进。“凡读书,先读《语》《孟》,然后观史,则如明鉴在此,而妍丑不可逃。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权衡,多为所惑。”又说:“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字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渐进焉,则志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是不惟读书之法,是乃操心之要,尤始学者不可不知也。”
第二,熟读精思。“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大抵所读经史,切要反复精详,方能渐见旨趣。”“读书且熟读细看,自当渐见意味。不可支离穿凿,以求见解也。”“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泛观博取,不若熟读精思。”“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在心上面流转。若只是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仔细。”
第三,虚心涵泳。“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看文字须是虚心,莫先立己意。”“虚心切己,虚心则见道明理,切己自然体认得出。”“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读书之法,又当熟读沉思,反复涵泳,铢积寸累,久自见功。”
第四,切己体察。“今人读书多不就切己上体察,但于纸上看,文义上说得去便了,如此济甚事。”“入道之门,是将自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读书须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过来自家身上推究。”“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
第五,著紧用力。“宽著期限,紧著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今之学者,全不曾发愤。真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放缓。其著紧用力之说如此。”
第六,居敬持志。“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清文字精审。如此,方是有本领。”“读书时,敬于读书,便自然该贯动静,心无不在。今学者说书,多是捻合来说,却不详密活熟。此病不是说书上病,乃是心上病。盖心不专静纯一,故思虑不精明;须要养得虚明专静,使道理从里面流出方好。”
朱熹的“六条读书法”,条条精当、精辟、精粹,是为学读书者不可不循之法门,不可不遵之路径。如清张履祥即说:“熟读精思,循序渐进,此读书法当谨守之。”其他四法又何尝不亦应如是?
读书搁置法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记载了明代吴默的读书法,称:“书义有思之而即得者;有思之竟日而后得者;有明日又思之而后得者;有力量未到,累日思之而不可通,俟停搁三月五月之后,识见精进,或重思之,或他书触发,而恍然得者。”
清陆世仪《思辨录》云:“凡人读书用工,或考索名物,或精究义理,至纷赜难通,或思路俱绝处,且放下书册,至空旷处游衍。一游衍忽地思致触发,砉然中解,有不期然而然者,此穷理妙法。”
读书总有义理不明、难通之处,总有迈不过去的“坎”,这时是退而思之,还是“必欲多方牵补,强解求通”,牵强附会,穿凿其意,读书搁置法应能给我们以选择智慧和启迪。
清毛先舒的“四要”读书法
“读书有四要:一曰收,将心收在身子里,将身收在书房里是也。二曰简,惟简斯熟,若所治者多,则用力分,而奏功少,精神疲,岁月耗也。三曰专,置心一处,无事不办,二三其心,必无成就。四曰恒,虽专心致志于一矣,而苟无恒,时作时辍,有初鲜终,亦无成也,故存恒尤要焉。”
清王晫的“四不”读书法
“读书听言,当自省者四:不虚心,便如以水沃石,一毫进入不得;不开悟,便如胶柱鼓瑟,一毫转动不得;不体认,便如电光照物,一毫把捉不得;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车,陆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四不”之法,取譬用喻,语言凝练,虽从反面言读书之误区,但读者亦可从正面领悟方法之精髓。
曾国藩的“三有”读书法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梁启超论读书笔记法
“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录或笔记。”“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
在论及笔记的作用时又说:当读一书时,忽然感觉这一段资料可注意,把它抄下。这件资料,自然有一微微的印象印入脑中,和滑眼看过不同。经过这一番后,过些时碰着第二个资料和这个有关系的,又把它抄下,那注意便加浓一度。经过几次之后,每翻一书,遇有这项资料,便活跳在纸上,不必劳神费力去找了。
说到收集资料时又说,搜集资料如“披沙拣金,千万颗沙里头不知道得着得不着一两颗金”,所以“最要紧的工作,是要勤用笔记。因为许多宝贵而零碎的资料,稍微大意一点,便像拣出的金依然混回沙子堆里,要再找可就费力了”。在采用的具体读书方法上,梁启超一般采用“鸟瞰”“解剖”“会通”的顺序读三遍。
陶行知的读书“十字法”
一曰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二曰勤。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只有勤奋好学,刻苦攻读,才能学有所成。三曰恒。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四曰博。从精出发,博览群书,博采众长。五曰问。不耻下问,像孔子那样遇到不懂,便“每事问”。六曰记。即多动笔墨,勤做笔记,勤于积累。七曰习。即做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八曰专。即专心致志,专一博广,静心思虑。九曰思。即学思结合,勤于思考,学会运用。十曰创。即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勇于创新。
茅盾的“三式”读书法
第一遍:鸟瞰式,形成初步印象;第二遍:精读式,品味作品妙处;第三遍:消化式,汲取种种精华。
以上掇拾古今名人读书方法论述(多取自张明仁的《古今名人读书法》一书,谨致谢忱)支离散碎,挂一漏万,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