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中外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这一“结合的过程”,或结合效率、质量的好坏是讲究方法的。方法是人做某事的方式或办法。好的方法可以使人事半功倍,不当的方法则事倍功半。这里摭拾一些古人的读书体悟或观点,谈谈读书的方法。
读书须用心不杂,此乃入神要路
“用心不杂”是指心意专属而不分心旁骛。“入神”则是读书达到的一种境界。它是沉潜其中,把“全神”都“贯注”进去,达到的入境入神忘我境界。读书倘能做到用心不杂,心到神入,必能心静理明,入乎其内,渐见意味,读有所获。反之,倘若读书用心杂乱,心不在焉,“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所以,宋代大儒程颐就要求学子读书学习忌“躁妄”,贵“静专”。朱熹亦要求:“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孟子曾举例说明学习专心致志的重要性:两个学棋于弈秋的学生,一个用心专一,一个“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书,尤其读一些理论艰深的书,是一种艰巨的脑力劳动,若神散意乱,是根本读不进去的,或者说不知所读为何物,充其量只能是拿着书本装装样子、自欺欺人而已。只有那些神入其中、心入其境、欣然意会地读书的人,才能真正体悟阅读的真谛,获取阅读的幸福。
读书不宜多滥驳杂
朱熹说:“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叔本华说:“读书多的人,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再涂抹的画布一样,一塌糊涂,糊涂一塌。”你还能分得清哪是哪吗?你还能辨得明谁跟谁吗?这样的知识究竟能够记住多少,很值得打个问号,更别说提取应用了。所以盲目地倡导多读书,开卷有益,实在是一个误区。我始终认为,读书应当读精和精读。读精就是要甄选精华的、精粹的、经典的书来读,而不必贪多务得、积食不化。这样虽然读得不多,但所读都是精品力作,起点高、质量好,能够养成人的正确的阅读品位和价值取向,使人发育健康的精神,打下良好的精神底子。精读的意涵是,读书不能像手电筒光那样散射无度、驳杂无边,而要像激光那样能量集中、高度聚合,才能射得远、功效强。这就要求我们读书有一个方向,即朱熹讲的“致一而不懈”。“致一”就是读书要始终锁定一个方向,咬定一个目标,就像放大镜始终聚焦一个点就能引燃纸屑。“不懈”就是读书要长期坚持,这样才有可能成为特定领域的人才、专家。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其味也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吃饭细嚼慢咽、从容咀嚼,有利于消化吸收,身体健康。而大嚼大咽,甚或囫囵食之,不仅食而不知其味,而且不利于消化、吸收和健康。何谓读书的“从容咀嚼”?著名学者王元化说过:“读书不可贪多求快,而要沉潜往复,从容含玩。”这里“沉潜往复,从容含玩”指的就是读书时的“从容咀嚼”。读书只有“从容咀嚼”,才能明理逮意,真学真懂,吸收良多。如朱熹云:“读书,须是穷究道理彻底。如人之食,嚼得烂,方可咽下,然后有补。”反之,“大嚼大咽”读书者,就如郑板桥所批评的那样,“眼中了了,心下匆匆……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这种“心下匆匆”,不过脑地读书,必然读而不知其意,只能是“看热闹”式地“虚读”,而非“看门道”式地“研读”,所得亦非常有限。所以,“从容咀嚼”的阅读,一定是追求读书“三到”,尤其是“心到最急”的阅读;一定是为了读以致用、力求甚解的研读;一定是有明确阅读目的的“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发现式阅读;一定是为着“读出自己的东西”来的超越式阅读。只有这样的阅读才是我们所应提倡和弘扬的真正的阅读,尤其是在物欲化倾向、粗俗化倾向、冷漠化倾向、躁动化倾向日益严重的社会背景下,更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