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益发达、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多元的背景下,人们阅读的方式也日益多元,阅读途径丰富了,如电脑、手机、报刊、书籍等,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阅读选择,这当然是好事。但也需要根据阅读目的,甄选对阅读者来说更合适、有效的方式。
选择何种方式阅读固然和阅读者的年龄、职业、修养有关,但也与阅读者的目的、旨趣相关。青年人更钟爱电子阅读的方式,中老年人更垂青传统的阅读方式。一个意在消遣的人大约总不会去选择艰涩的“大部头”啃;一个志在研究的人,也不会浅薄到只读微博、手机段子的程度。
但时下的电子阅读率增长很快,对“手不释卷”的传统阅读形成强力冲击。有调研表明:“2011年国民手机阅读率为27.6%,比2010年的23%上升了4.6%,增幅为20%。”“2012年我国国民人均阅读电子图书2.35本,比2011年的1.42本增长了0.93本,增幅达65.5%。”读网、读图、读机等电子(或称“现代”)阅读方式,固然有“小、快、新”“短、平、快”的优点,但这种意在消遣的阅读,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自身无法克服的“浅”的弊端。正如周国平先生指出的:“一个人如果主要,甚至仅仅看电视和上网络,他基本上就是一个没文化的人。他也许知道天下许多奇闻八卦,但这些与他的真实生活毫无关系,与他的精神成长更毫无关系。”所以,如果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和依赖这种阅读方式,对民族文化的涵养、发展与创新并不是一件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事。因为这种“快餐文化”的兴起,正面肯定是适应现代生活快节奏的需要,负面审视则是助推了社会浅薄、浮躁、喧嚣、无思的“去文化”倾向,使人类的知识和思维日益碎片化、浅俗化。两相比较,我认为负能量大于正能量。
所以,我还是宁可选择传统的书籍阅读、文本阅读方式。
文本阅读是一种有思阅读
有思的阅读是一种伴随着积极思考、生命体悟的阅读。正像周国平先生所说的:“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阅读是一种需要聚精会神、心智投入的活动,任何一点心意不专或分神不属,都会导致不知所读为何物。所以朱熹强调阅读的眼到、口到、心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著名学者王元化也认为:“读书不可贪多求快,而要沉潜往复,从容含玩。”读网、读图、读机这种浅阅读,旨在获得信息、放松身心或打发时光,并不需要思想时刻保持在场,因而这种阅读不能涵养思想、训练思维、造就精深。无怪北大陈平原教授指出:“我感到忧虑的是,没有沉潜把玩,不经长期思考,过于强调实效性,且最大限度地取悦受众,久而久之,这种阅读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而人书互动的阅读就不一样了,它不仅能使人“获得某种具体的知识,更能开阔眼界,锻炼思维,养成趣味——说不定还能防止老年痴呆”,同时这种阅读给予人反复琢磨、从容含玩的机会和时间,能唤起人的往复思考,激发人的倾心投入,使人能够凝神结想,追索意义的底蕴和思想的存在。因此,文本阅读依然应该成为阅读的主导方式。正像陈平原先生所要求和希望的“请记得对于‘传统’保持几分敬意。这里所说的‘传统’,也包括悠久的‘含英咀华’‘沉潜把玩’的读书习惯”。
文本阅读是一种深刻阅读
有思的阅读必然是一种趋于深刻的阅读,而不是消遣、浏览式地扫描。深刻是指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把握的程度、获益的效度。深刻地阅读发生在对语言符号理解的需要和这种需要不易实现的矛盾之中,这种矛盾是由文字意义能指和所指之间形成的张力所赋予的。它需要阅读者调动全部的精气神,去捕捉思想的精髓、意义的本真,才能真正读懂文本、读透文本,将有意义的思想及其价值深深地刻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心灵之上。而网上阅读不具备这种品性。看那些读网者,随性地移动鼠标,边听音乐边品香茗,一目十行地看着,还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别人聊天。这种聊胜于无的阅读,只能使人越读越浅。而且这样的阅读习惯养成后,很难再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这是更可怕的后果。凯勒说:“一本好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而读网、读机之类的浅阅读,只能把我们引上精神的荒岸、文化的浅滩。所以,如果你真正要读有精神含量的作品,一定要选择拿着一本纸质书慢慢地品读。
文本阅读是一种生态阅读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普效,我当然也经常读网,如查资料、下载文章等,但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工具、一种聚材的方法来对待,而不是作为一种阅读方式。每当我搜索到重要的文章,虽然也可以在网上读,但我还是要把它打印出来捧读。因为我总是感到封闭在电子屏幕中的符号与人隔了一层,有碍阅读的深入思考,也不便记下阅读的感悟和启迪,阅读效果会大为“缩水”。纸质图书则不同,可触可感,可亲可近,可捧读凝思,亦可勾画作记,留下自己阅读的痕迹和体悟,作为“用书”的线索和提示。这种零距离交融式的阅读当然更亲密和人性化,更有利于人书对话和精神造就。面对电子屏的阅读既是科技成果的彰显,亦是人成为技术“人质”的表征。虽然人人都知道这种阅读会有电磁辐射,长时间地沉溺网读,会有害健康,不仅直接损害人的视力,而且会造成“鼠标手”“电脑脖”等,但还是有人乐此不疲,不惮成为“网虫”。读书则不同。面对自己喜爱的装帧精美、泛着油墨馨香的书籍,面对印刷符号构筑的思想的载体、意义的殿堂,我们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一种徜徉其间必有斩获的阅读期待。读这样的书是一种快乐幸福,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乐趣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