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为了求知吗?(1 / 1)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说是获取知识、修身养性、充实自我、专业成长、打发时光。显然,这是一个见仁见智、开放性的问题,但通常人们还是会不约而同地把“获取知识”作为读书的首选目的。

读书是为了求知

为获取知识而读书,当然没错,因为求知正是读书的直接目的。其他许多目的也是通过读书的奠基而实现的,或者说是其衍生的溢出效应。尤其是当人的发展还处在“蓄能”“充电”的打基础阶段,更是如此。但读书的目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分层级的概念。就动态发展而言,职前阶段,读书主要是为了求知;职后阶段主要可能就是求用。就读书分层来说,低级读书阶段为的是求知,使自身“能量”满格;高级读书阶段就未必如此,它可能是为了发展,为了研究,为了创新等。

读书更需要求不知

我们需要颠覆读书为了求知的概念。我们认为书读到深处或高处,已不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求不知。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认为:“读书是为了求不知。只有读到不知,才说明有了阅读效果。”我深以为然。

就读书的主体来看,那些专家和大师已经有了学富五车的读书铺垫、著作等身的研究成果、“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经历,他们已然成为特定专业领域的翘楚和巨擘,有一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格高韵远之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超脱洞察力。正如月亮是孤独的、太阳是孤独的一样,最优秀的大家思想也是孤独的。对他们来说,一般的书是入不了他们的“法眼的”。再退一步说,即便是那些深于思考、研究,小有成就的人,对书刊的阅读也是十分挑剔的。一般的、平庸的文章,缺乏创意和“亮点”的文章,不能使他们“开卷有益”;只能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的文章,他们也是不读的。因为对他们而言,读书主要不是享受,更多的是一种提升、丰厚和转变,而不会像一般的读者那样只把阅读当成一种简单的乐趣。所以,只有自己不知的、新鲜有创意的、能够给自己启迪并催化了自己写作感悟的内容,才是他们所希望寻找和需要的。

就读书的客体来看,当下的书刊,价值含量太过稀薄。图书垃圾化,使人不敢读,就连编辑圈内的编辑都无奈自嘲:“我是编辑我可耻,我为国家浪费纸。”图书浅俗化,使人不屑读;图书逐利化,使人不愿读。而读书是一个“淘金”的过程。如果书中无金可淘,那些对读书的层次有一定要求的人,自然会远离读书。而即便书中有“金”,它也是稀缺、金贵的东西。“不要寄希望于整本理论书都是金玉良言,可能某一章、某一句读了受用就够了。”换言之,有时历尽千淘万漉的阅读辛苦,能在满是沙砾的书中“淘”得“只言片语”的真金,就很不错了。千万不要期望值太高,那样我们只能收获失望。一般来说,能在书中获得“点石成金”那一点创意,或“画龙点睛”那一点创意,其实就够了。正如比尔·盖茨所言:“创意犹如原子裂变,只需一盎司,便可带来无以计数的商业利益。”同理,读书的创意是能带来文化与思想创意的“酵母”。

“求不知”地读书,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求不知”地读书,就是要读自己陌生的、新颖的,能触动自己感悟生成和创意涌现的东西。为着这样的目的,要读一读那些不太懂的书,但前提是必须确认这是一本好书,否则,大可不必为难自己。读这样的书,一是对自己的现有水平、理解能力等构成挑战,是我们提升自己理论水平、发展自己认知能力的一种思维体操和理性锻炼。设使我们经过努力,读懂了我们原本不太懂的内容,哪怕只是一小部分,也标志着我们有了进步和提升。二是读书只有求不知,才能发展自己。倘若我们所读之书,都是我们熟悉的,没有一点难点、障碍,那就只是消遣娱乐式的“浅阅读”。它可以帮助我们打发时光、排遣寂寞、消解无聊,却不能助益我们发展提升。所以,为着发展计的阅读,是拒绝和排斥这种没有价值的“浅阅读”的,它是为求不知的“深阅读”,为求发展的“超阅读”,为求创新的“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