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人类的经验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指亲身参与变革现实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它是个体通过直接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隐性知识。我们通常所说的经验指的就是这种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即通过读书从书本或他人那里获取的知识。直接经验是间接经验的源泉。诚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任何知识(间接经验)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源于直接经验的感悟、总结、提炼、概括。脱离直接经验,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直接经验是人们学习间接经验(知识)的基础。人对事物、知识的认知、掌握依赖于理解,依赖于认知前见(经验)的感性支撑,它是当下的学习任务与人的先在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直接经验的“内存”铺垫,我们甚至连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我们的学习就会失去基础和根基,就会成为“空对空”的“无根”的学习。
直接经验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这种局限来自主体的人和经验本身两个方面。从主体的人来看,人不能事事都直接经历。人的存在受时空、条件、职业及能力的局囿,其经验的外延、感知的范围、经历的事物总是有限的,而且没有必要更不可能事事都去尝试、亲为。从经验本身来看,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柏拉图曾经说过:“经验使人失去的东西往往超过给人带来的东西。”何出此言?第一,经验是具体的、有限的。复旦大学王健教授指出:“个人的经验永远只能是具体的,而一切具体的都是有限的。经验无法达到完全归纳,一切有限的经验归纳在无限的事实面前的比值永远趋向于零。”经验永远是跛脚的。第二,经验是感性的。经验处在“知其然”的层面,却不能“知其所以然”,更缺乏对“所以然”进行再审思、再凝练的哲学概括。第三,经验是底层的。它是做法层面、实践层面、基础层面的东西,如果不加以提升,就无法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第四,经验是守成性。正如柯勒律治所指出的:“经验好比航船上的尾灯,只能照亮已经驶过的水域。”它是“向后看”的东西,具有固化、保守的特点。第五,经验是个性化的。它是个体体验的积淀和固化,通过经验实现的对世界的把握仅仅停留在个体认识的表面的、感性的、浅在的价值分析上,无法超越“共同经验”而深入事物的本质层面,因而呈现出认识的狭隘性特点,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第六,经验是同质化的。经验+经验=经验。为什么?因为它是同质化的平行集成,是物理式的积累,而不是化合式的反应,不具备升华和质变的逻辑台阶。
为了克服和突破直接经验的局限,人必须通过读书学习间接经验(知识)。这是因为人所获得的知识,从数量比看,大多是间接经验的东西。“据专家测量,一个人的知识建构,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的不足20%,而通过阅读得到的间接经验却在80%以上。”而且这些知识虽然在己为间接知识,但在创生这一知识的他人来说,却是直接经验的,所以,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是相通的、互补的、统一的。直接经验的不足是可以通过间接经验的学习弥补的。此外,我们还需要追问的是,读书为何具有超越经验的功能?明乎此,才能为了超越经验而自觉读书。超越的最本质意义在于向着一个更高超的东西升华和提升。从A向B的超越,一定意味着A是向着B真正升华的,但一定不是不要A或抛弃A。超越经验也一定不是抛弃自我经验、个性化经验,而是将自我经验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向着更完善、优化的境界挺进。读书就是这样的超越之法。
读书可由经验上升到理性
书是直接经验的总结、提炼、概括,是知识的载体和平台。人不能光凭经验应对现实和问题。经验的感性局限的表显特质,使它无法深入事物的本质,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更高层次。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经验总结、理性升华的书的阅读,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和理论水平,尽可能达及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刻层面。所以由感性而理性、由经验而理论,是经验提升的必然路径和归宿。如果我们不能将经验上升到理性层面,就只能停留在感性经验层面瞎“折腾”和浅“折腾”。
读书可由经验上升到方法
经验是“做法”层面的东西,它是方法的基础;方法是理论层面的东西,它是经验的升华。做法层面的经验往往是隐性的、非自明的。人们往往只知道这样做,或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用什么方法在做,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做。这些都是一本“糊涂账”,处在“日用不知”的下意识的、不自觉的状态,形成了对方法的遮蔽,而且还常以“教无定法”为自己开脱。经验要想从“做法”层面上升到“方法”层面,必须善于从读书中汲取方法智慧、理论营养,这样才能扩大知识占有面,开阔理论视野,总结教学得失,凝练教学方法,概括、提炼出优化的教学方法,形成方法自觉。
读书可由经验上升到创新
经验是具有固化、保守特点的东西,容易使人形成对经验的依赖,而导致固化、僵化,所以经验并非越多越好。这就好比两块手表并不比一块手表计时更准确,反而有可能因时间不一而干扰我们对时间的判断。的确,有时某一特定经验越多,越容易形成定式和依赖,从而阻断了思维突变和创新的可能。在这一点上,缺乏经验的年轻人往往比老年人在原创性上更锐利就是证明。所以,我们需要多读高于经验的理论书刊,打破对经验的依赖,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迅变的时代,人们更需学会删除头脑中那些无用的、过时的经验,腾出心灵的空间,为创新留下一片生长的空间和精神绿地。
读书可由经验上升到智慧
经验和智慧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人与世界实践层面关系的建构,即都是一个更接近实践而不是理论的概念。经验和智慧都是“做”出来的,不是关于“说”而是关于“行”的概念,即“应用已知的去明确指导人生事务之能力”。但经验和智慧是两种有很大差异的事物或现象。一如上述,我们说经验是具体的、有限的,而智慧是开放的、无限的;经验是守成的,面向过去的,智慧则是灵活的,面向未来的;经验是导向重复和不变的,智慧则是导向变化和创新的。欲使人由经验上升到智慧,当然可以依赖实践修炼,但不读书学习绝对不行。因为智慧是我们理解、决断事物的思维反应能力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及超越人生经验局限和误区的一种明智和聪慧。如果人没有知识视野、书香底蕴、理论铺垫,是绝对难以实现经验到智慧的上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