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思想点阳光,让它灿烂(1 / 1)

人的思想是有活性、生机和张力的。给它点阳光,它就灿烂;给它点春风,它就还你一片新绿。“阳光”和“春风”是外界输入的能量,是思想的生长点。换言之,一个人的思想如果没有外物、外事、外媒的扰动,它就是平静无波的。现代科学证明,严格不与环境进行任何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孤立系统,由于系统内部要素间相互作用不断地消耗物质和能量,最终会逐渐退化、瓦解,走向能量耗逝的末路。相反,倘若有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对原系统形成一定的“偏离”“涨落”和“扰动”,使系统逐步离开它的平衡态,原有的结构就会为新的结构所取代,形成新的有序和稳定状态。这就是思想增殖和创新的机制。

思想的阳光从何而来?当然,路径是多元的。比如,经验、交流、行万里路,这些实践层面的体验、碰撞、感悟,常常构成思想阳光的来源。但人活在世上,受到生活圈子的局囿,直接体验和经验的事毕竟是有限的,充其量也只能占到我们知识、思想、智慧生成的20%,更多的占80%的应该是间接的、别人的经验为我们构筑的思想殿堂、提供的精神营养品。这是一个宽广的思想通衢,一个无尽的思想、智慧之源。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书籍。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的确,犹如人的机体的生长依赖于食物的营养,思想的成长离不开精神的载体——书。书是人类思想成长的精神要素、智慧源泉,徜徉、流连或攀缘其间,我们可以领略思想的伟丽、精神的壮美、智慧的深邃,获得思想的照耀,并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读书是寻觅人类精神阳光的过程,但思想的阳光并不常有。有些大部头不见得就有多少有价值的思想,大部分可能是重复的、反刍的、人云亦云的、老生常谈的东西。这样的内容是不具有阳光属性和品质的,充其量是阳光周围的云彩而已。因为任何时候堪称思想阳光的东西,都是凤毛麟角的,都是稀缺资源,对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而又难觅其踪、不可强求的东西。

真正的读书是执拗、偏执,必欲取之而不言弃的“淘金”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若不能淘到思想的真金、精神的阳光,那就枉为读书。反之,只有千淘万漉、吹尽狂沙、始见真“金”的读书,才是得书之精髓、真谛的读书。因为只有这样的读书才达及读书的本质,获得思想的阳光;只有这样的读书,才具有读书者所追求的真正的价值属性。

人们读书、爱书的最大理由在于:书如阳光,具有照亮功能。照亮行为,照亮思想,照亮创新。

照亮行为

读书是为了人的修为提升的精神活动,目的是使人摆脱蒙昧、愚钝、低俗,达到社会化所要求的知识水准和文明门槛,使人获得社会存在所要求的基本的对话、交流、沟通、行为能力,但这还只是停留在低级的感性层面。

照亮思想

书是用文字记录的人类的经验和思想,是思想翻译成语言的过程。读书实际上就是思想启迪思想、灵魂唤醒灵魂、智慧生成智慧的过程。照亮思想较之照亮行为,是更高层次的一种超越。因为思想支配行动,思维决定践履。读书在更本质的意义上,就是寻觅思想意义的照亮过程。当你在读书过程中获得一种启迪,内心暖暖的,有一种收获感,一种对赐予你这种思想的人充满感激之情的思想触动和阅读满足,就说明思想的阳光、阳光的思想已照耀到你的头上。

照亮创新

这是读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当思想的阳光照亮了你,你为之惊喜、兴奋、感动甚至震撼,但倘若感奋之余复归沉寂、冷静,没有引出自己的东西,没有自己的思想吐珠沁玉、灿然耀亮,那阅读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读书不是为了存储以显示自己知识的富有,不是为了猎取谈资语料,武装嘴巴,自我炫耀,而是为了读出自己的东西来,实现创新超越。这才是“入得进”又“行得出”,“悟得到”又“留得住”的最高层次的读书。

能够照亮创新,使之灿烂的阅读,是创造性的阅读。人的机体的生命应与思想的成长呈正比,同步放大,否则,我们就会成为思想的矮子、精神的侏儒。而思想和精神成长的最有效形式就是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一要善于思考。人在阅读过程中精神样貌是最美的。那极尽心力的捕捉、精骛八极的敞开、精思附会的沉潜,使人能充分地汲取书本中的营养,思维品质、思考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升。二要能够抓住阅读过程中的感悟。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是抓感悟、“淘真金”的手段,人要有价值辨识的判断力,一眼就能看出这是自己所需要的好的东西,与创新意识和心向接轨,找到并抓住具有生发效应的创新点,生成创新成果。三要具有写作外化能力。有的人读书时获得了触动、感悟、欣喜,但不具备写作表现能力,所以好的灵思感悟并不能转化为自矜自得的成果,只能任其消歇湮灭,这是很可惜的。所以,阅读中有了思想阳光的照耀,还必须有表达展现的能力,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灿烂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