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不是什么名人、大腕,但作为一名教师,也经常读书,有些体会和感悟。我的读书箴言是:“读出自己的东西来。”“读出自己的东西来”,所“出”为何?当然可以是思想境界,可以是气质儒雅,可以是“独善其身”这些隐性的、内在的人格修为,但我所指的主要是“出”自己的学术成果、思想建树、道德文章等可以用符码表征和流传的东西,让这些东西彰显于外,惠及众生。像海明威读海,发现了生命是要花一辈子才会上钩的鱼;像弗洛伊德读梦,发现了一条通往潜意识的秘密通道。
“读出自己的东西来”是一种境界
黑格尔对读书的看法就是:“(读书是)使一个已有的精神世界转化成我们自己的一部分,然后予以发展并提高到一个更高水平的过程。”这种境界是一种外化运用的境界,一种传承创新的境界,一种达臻目标的境界。外化运用是读书的终极境界。读书不只是为了内化吸收,更是为了外化运用。前者是手段,后者才是目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读书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读书却出不了自己的东西的人,只重内化吸收,他们并没有把读书进行到底,可以说只是“半拉子”读书人。好比蚕只吃进桑叶却吐不出丝,蜜蜂只采集花粉却酿不出蜜,这样的读书可以说大打折扣,也大煞风景。传承创新是读书的超越境界。人类的文化传承靠的就是读书人一代一代的创生发展、不断延传,是后代站在前人的肩上不断超越的结果。倘若读书人都读不出自己的东西,传承的风筝就会断线而不能高飞云天,文化的根脉就会断竭而无法传流,文化的传承创新就会沦为空谈。达臻目标的境界是指“读出自己的东西来”是读书人所追求的目标境界。读书人所写作的东西,也许根(原型启发)可以在别的什么地方,但花和果实必须是自己的。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阅读的高境界是什么?不是为了采摘某一位大师的果实,而是为了结出你自己的果实。“写作使我成为自己的灵魂园林中的一个细心的园丁,将自己所喜爱的植物赶在凋谢之前加以选择、培育、修剪、移植和保存”,结出自己的果实。换言之,读别人的书,写自己的文,真正化人为我、超越自我,才是读书真正意欲达臻的目标境界。
读书是一种借梯登高的过程
“梯”就是书,登高超越是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实现自我发现、自我超越,在于读出自己的东西后的那种创造快感。这里有一个“借什么”和“怎么借”的问题。
“借什么”?一要借好书(真梯)。这年头,低劣之作、浅薄之作、混“珠”之作、炒作之作、垃圾之作多了去了,如果不加甄选,所借非好书或者只是“滑梯”,读后不仅无法登高,反而只能使人往下出溜——影响精神发育,败坏阅读“胃口”,矮化思想境界。二要借思想。读书是淘金的过程,尤其是对身在高处,“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高手,一般的东西入不了他们的“法眼”,书里面的“金”更为稀缺。所以,为着“读出自己思想”地读书,别指望“满‘书’尽是黄金甲”,能在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中找到一个好词、好句,获得一点启发感悟、灵感基因,催生触发自己思想的迁想妙得,成就了自己的东西,就该感谢这书、这“梯”、这文章。
“怎么借”?一要借方法,善思考。借方法,即要选择正确的阅读方式。阅读是灵魂参与、思想介入、价值发现的过程,不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而要“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要“沉潜往复,从容含玩”。北大陈平原教授指出:“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书,勤勤恳恳,但收获不大,连一点‘书卷气’都显示不出来。为什么?原因很多,最大的可能性是方法不对。以我的观察,会读书的人,大多有明显的‘问题意识’。知道自己为什么读书,从何入手,怎样展开,以及如何穿越千山万水。”善思考,即善于理解、思考。朱熹说,阅读是“心到最急”与思考伴生的一种活动。周国平说:“我相信人不但有外在的眼睛,而且有内在的眼睛。外在的眼睛看见现象,内在的眼睛看见意义。”内在的看见意义的眼睛其实就是指读书过程中的审视、理解、思考。倘若不善思考,就不能练就思考所赋予我们的“内在视觉”,当然难以看到问题、看出价值,其看书的收获自然微乎其微,更别说通过看书产出自己的成果了。
二要有“读以致用”的明确目的。没有致用目的而读书的人,也许就是读读而已。即便读到有价值、有用的内容,也因无目的性或无问题性而毫无感觉、一带而过。读书不是一味地学习他人,而是为了玉成自我;不是“徒有羡鱼情”地为别人喝彩,而是需要“退而结网”地捕捞和“寻他千百度”地追索,以收获“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喜悦。有“读以致用”目的的人,其所读方式必然是深度阅读、研究阅读、用心思考地阅读,而不是浏览式扫描、怡情式消遣或看热闹式虚读。有“读以致用”目的的阅读必然会有发现、收获,并通过写作将其转换成自己的东西。现实中我们看到,有的人虽怀“珠”蕴“玉”,满腹经纶,但写不出来东西,没有自己的成果,终身无建树。这样的人应该属于死读书、读书死、读死书的一类人。他们读书没有读以致用或出自己成果的意识,也不愿写作,当然只能成为饱读诗书、百无一用的书生或“书橱”,成为知识存储的“硬盘”。
三要处理好读写关系。读和写形影相伴、依存相生。读是为了写,写必然要读,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读而不写,出不了自己的东西;写而不读,出自己的东西就不具有可持续性。为着写的阅读要有眼光和智慧。要会读善借,能从读中提炼出为我所用的有价值的思想、意念、感悟等,并把它们转化为自己心灵的财富,定格为永恒。依赖于读的写作,要以读奠基、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并以写(出自己的东西)为旨归和追求。周国平说:“我衡量一本书对于我的价值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这是“会读”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是读出自己东西的前提。必须强调的是,写作是一种技能,是在多写多练中成就的一种熟能生巧的功力。清人唐彪说:“多读乃藉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实求己之工夫。”自己不多写多练,看的书再多,也是人家的。所以巴金说:“只有写,才会写。”那些偶一为之或见难遽返的人,是根本不可能多出自己的东西和成为善写的高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