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唤醒你的内心(1 / 1)

读书最重要的价值功能是什么?我认为是唤醒,对读者内心的唤醒。唤醒是一种激活,即由文本的信息激扰,使蛰伏于内心的思想、贮藏、财富被激发而活跃、而呈现,使原本心灵的资源被挖掘出来。唤醒是一种引出。书是唤醒你内心的引子。它是一个诱因,一种触媒,能唤醒我们心中本来已有却并不觉识的东西,使我们发现并认识自我,同时也将我们阅读的内在感悟、触发的思想创意引导出来。唤醒是一种视阈融合。伽达默尔指出:“文本的理解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人的阅读有两个视界,一个是文本的视界,一个是读者的视界。读书就是文本的意义视界与读者的经验视界互相融合的过程。阅读只有实现了这种融合,才实现了文本由外而内的心灵楔入,才会唤醒你的内心。

于丹说:“什么是真正好的阅读,就是不断开悟的阅读。”不断开悟,就是对内心经常的点断式唤醒,所以内心唤醒是读书的本质。读书本来就是由外而内的认知转化、建构过程。它是必须触及灵魂的。不能唤醒内心的,不入脑、不入心的阅读,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消遣、浏览,与读书的本真旨归大异其趣。内心唤醒是读书的目的。读书并非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书的目的在于获取心灵的“鸡汤”,使自己的思想深刻、充盈,精神蓬勃生长,找到自己的精神栖息地。

读书唤醒内心的路径有四。

阅读过程的思维觉醒

阅读过程中的内心觉醒,首先依赖于思维的觉醒。思维觉醒是指与阅读相伴生的思维的积极而活跃的状态。有些人阅读,表面上在看书,实际上根本没有读进去。这是内心关闭、思维“沉睡”的表现。尤其是对那些抽象的文本,没有积极的思维、思考,你根本就读不懂。所以,思维觉醒是通向内心觉醒和获得阅读实效的门户和手段。打破阅读萎靡不振的状态,一要选择精神饱满、心气健旺的时候阅读。这时人的精神状态好,能够集中精力、激活心智、亢奋高效地阅读。二要选择需要的文本阅读。需要是一种内在驱力、一种倒逼机制,能够调动人的思维进入寻觅、发现状态,逼出你阅读的那股认真劲和阅读时的“精气神”。

阅读认知的经验觉醒

阅读是文本的意义与人的既有经验相互作用、彼此建构的认知过程。它要求唤醒阅读者的内在经验。经验是人的经历和体验在生命中的凝结和沉淀。任何阅读都不是外在的文本信息的单向输入,它同时也是阅读者内在的经验与输入信息相互整合碰撞,帮助理解文本的过程。即对文本的理解需要在经验中“落地”,需要在经验层面获得支撑,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根”的和坐实理解的阅读。所以,阅读的过程就是对经验的唤醒并借助经验的领地安顿意义的过程。它要求在意义中有经验的活跃和支持,在经验中有意义的激活和提升。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没有联想,没有与经验相拥,没有经验的抓手与书的意义勾连,一任经验在心底沉睡,这样的阅读就是漂浮的“无根”的阅读,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阅读,是没有唤醒我们内心的装样、作秀式的阅读。

阅读联想的创意觉醒

阅读过程中的创意觉醒是唤醒内心阅读的高境界。如果我们把阅读当成一个引子、一条线索,那么它要引出或牵出的就是我们内心创意的觉醒。正如周国平所说,我衡量一本书对于我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它给予我一种氛围、一种心境,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了。创意觉醒,一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目的是我们想要达成或确立的东西。阅读的目的可以是你着手申报的课题,意欲完成的论文,正在研究的问题等。有了目的,阅读就有了方向和定位,联想就有了坐标,迁移就有了参照。我们就知道想什么和怎么想,就知道阅读的东西哪些对我们有用,哪些是没用的。二要注意在联想中抓住写作的创意点。许多人缺乏这种意识,往往习惯于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路,却不给自己的思想留下一条羊肠小道。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只有消费,没有创生。改变这一点,形成立足于写的阅读观,必须善于从阅读过程中抓创意。我的阅读就是经常受阅读文本的某一思想或某一精彩词语的启发,唤醒自己的写作创意,进而完成文章写作的。

阅读触发的写作觉醒

写作觉醒是唤醒内心阅读的“收官”环节。它是终点,是见真格、显实效的一种实践作为、一种超越之举。我始终认为,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自己的东西来”。读出自己的东西,就是不能光看别人的热闹,而要自己拿起笔,写成文,熔铸出自己的东西来。这是读书的大境界,是内心觉醒并超越自我的根本举措。如我读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程红兵院长的《直面教育现场——书生校长的教育反思》一书中的“觅泉”一词,心生创意,完成了《职业教育的“觅泉”》一文。我认为职业教育的泉就是教育实践,所以写了四层意思:教育实践是经验之泉,教育实践是理论之泉,教育实践是智慧之泉,教育实践是方法之泉。又如,我看毕淑敏老师的散文《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受其启发,就写了一篇文章《教师:突破你生命的茧》。读到美国作家梭罗的一个比喻“水边的杨柳,一定朝着有水的方向伸展它的根”,我就写了《教师:向什么方向伸展自己的“根”》一文。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要想真正达及这一境界,还依赖于读写者意识和能力的双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