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你生命的涵养(1 / 1)

“涵养”是一个复合词。涵,是内涵;养,是修养。涵养是指一个人的知识、品质、道德、气质,以及对生命、生活的感悟等,是一个人经过锻炼和培养达到的内化水平。它是一种发之于内而显之于外的修养,是生命的充盈而洋溢于外的一种精神的显发。涵养是花儿散发的幽香,是冬阳辐射的暖意,是流泉弹拨的清韵,是生命透出的底蕴。人的良好内在涵养,彰显人的高贵气质、从容举止和优雅风采。所以,有涵养的人常常是令人敬重和景仰的。这一价值标杆,使涵养成为人所追求的生命的境界。虽然现实中并非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但这一目标诉求令人心向往之。因为它所代表的真的是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境界,是生命的精彩建构。

涵养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后天修炼和养成的。在这个意义上,涵养也可以解释为内涵与教养,就是说它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是教育的结果和产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的形塑,这些客观外在的作用不可或缺,但主观内在的个人改造与自我修炼的顺应与配合更显重要。毕竟,外因是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如果主观上没有接纳教育、优化自我的意愿,油盐不进,优化涵养的意愿就会落空。何况涵养的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终身修为的过程,必须靠自己源源不断地给心灵输入正能量,给生命提供内在的精神营养。没有内在的自觉是难以维系和实现的。

涵养重在向内的养成涵纳,这是最为根本的生成之道。好比一个人,得肚里“有货”、胸中“有才”、心中“有料”,换言之,得有真才实学、真知灼见、真智颖慧,才能保证并被别人认同是一个有涵养的人。至于涵养的外在表现,那是水到渠成、无复多虑的事,好比宝剑的寒锋耀目、梅花的馨香沁脾、松柏的岁寒见性,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优化生命内涵的获致路径不外有三:一是读书致知;二是品德修为;三是人性历练。

读书致知,使人具有知识涵养

书籍是由文字组合的思想“魔方”。读书不仅可以使人知识充盈、书香浸润,更重要的还在于接受思想的陶冶和洗礼,使人的思想不断叠加,变得丰富充实,内涵深厚,“腹有诗书气自华”。程乃珊说:“阅读会令男人和女人更为优雅,更添人格魅力和风度。修养风度绝对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修养而成的。修养风度的营养,很大部分就是来自阅读。”虽说岁月无情,然而阅读有情。它能赐予我们风度、气质、魅力,使我们从容优雅、静美高贵。这就是读书致知所体现的优化人的生命涵养的效果。如果不读书,内心空虚、苍白,头脑简单,哪里会有什么涵养,能免于粗俗、鄙陋就不错了。

品德修为,使人具有品格涵养

如果说知识涵养是人进阶提升的必备阶梯,品德修为则是做人更为根本的底线。就是说,你可以没有高学历,可以是“草根”,但不能没有德行,没有人品。事实上我们许多底层的社会群体,他们虽然谈不上知书达礼,但绝对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向善笃实,他们是值得我们信任和尊敬的社会大众。但品格涵养的养成还不能停留在这种自发的低层次上,还需要我们自觉地修行。康德说过:“德行就是力量。”品德修为,可以使你修身致远;以德润身,能成就你的人格魅力。诸葛亮的《诫子篇》早就劝诫世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告诫子女:“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这些都是品德修为应奉为座右铭的话。品德修为还应该学学自然物象的品性,例如,“水为上善是我师,竹解心虚为吾友”;蜡梅,“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犹有傲霜枝”;竹子,“未曾出土先有节,纵使凌云心乃虚”。如果我们能从师法自然的启迪中汲取滋养,砥砺品行,优化自身的品格涵养,那真是善莫大焉!

人性历练,使人具有人性涵养

人性涵养的内涵很多,悲悯情怀、宽容气度、向善本心、乐观心态等,都是高贵的人性的体现。人生之初,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犹如一块璞玉。经过生命历程的雕琢,有的成了顽石,斑驳不堪,没有了丝毫“玉”的感觉。还有的人,明了自身既有玉质,也有杂质,便精心琢磨,时时刻刻,坚持不懈,于是杂质越来越少,玉的质感越来越强,一个人的价值就出来了。这就是人性历练的过程。古人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性的修炼,就是对人性两面性中负性一面的管控,如禅修里面讲的贪婪、私欲、嗔恚、痴愚等。人性的修炼是生命向着应然境界的出发,是人生向着本真状态的回归,是心灵向着人性光芒的迈进。它是人的涵养修炼的高端境界,是生命的大智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