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多年前,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指引着人们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执着前行。人类必须依靠知识的武装,才能生成与世界对话的智慧,才富有力量。力量是什么?力量是人彰显出来的驾驭活动本领的大小和能力;力量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外化表现;力量是事物价值实现程度的体现;力量是人左右自身命运的能量和资源。总之,力量是人由内而外彰显的改造世界的本领和能力。力量本于知识,但知识并不具有力量的上述属性,所以知识本身并没有力量,知识变成力量还必须经由一些逻辑转化的条件或环节,如与“行”的结合,与“思”的互动,与“物”的相互作用等。我们所说的力量是假设满足超出它本身的这些条件并实现了作用于现实的结果。其实,现实中存在着大量的“去行动化”,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知识。这样静态存储的知识是没有力量的,充其量也只能说它是具备了转化条件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潜隐的力量。
但这并不能改变知识构成力量的前提性。就是说,有了知识不一定能转化为力量,但没有知识就万万不能转化为力量。知识是“有之未必然,无之必不然”的必要条件,是生成力量必不可少的要素和逻辑前提。而当一种要素缺一不可时,“一”就是一切。所以人想要获取力量,首先必须拥有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读书。朱永新教授指出:“人类最重要的知识、最伟大的智慧、最伟大的思想,深藏在那些最伟大的书籍之中。因此,知识就是力量,意味着书籍拥有力量。”人类只有读书并通过读书,才能占有和激活知识,将力量植入心灵。
读书,就是在心里种下力量的种子。这是一颗包含力量的胚芽、基因或元素的种子。因为书是人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承载人类创生的并得到精心阐释的知识体系的载体。它是以文字的形态将包含在实践中的人的力量转换成符码表征的存在。这样的存在虽然被虚化成了间接的符号,但它是源于实践的,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它是“接地气”的和“有根”的存在,所以才能如希腊神话里的海神波塞冬和大地母神盖亚之子大力士安泰一样,从大地里汲取无穷的力量。
人都是受局限的“井蛙”族,不能事事都去亲力亲为地实践以获取本领和能力,他必须借助书本去学习凝练于其中的间接的力量。这种力量虽然具有非现实的、虚化的特征,但它大大拓展了人们认知力量的视野和边界。
读书是人认识世界的窗口,知识是人认识世界的武器,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只认识不改造是无用的认识,只改造不认识是盲目的改造,只有二者整合才是理想态的关系,才能产生力量。所以知识要想产生现实的力量,必须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链条上,回到“再实践”的环节和过程中去。让通过读书学到的知识反哺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和效力,这才是力量的根本旨归。
这就需要重视“行”这一概念。“行”是一个全面做事的概念,是儒家倡导的重要哲学范畴,与马克思所重视的“实践”有着相通之处。“行”与“知”结合,才能“知”得透彻,“行”得自觉,才能在“知行合一”的应然整合中,真正将知识融入灵魂并生成力量。做到这一点,就要倡导“为着行”的读书和“行得出”的读书。
“为着行”的读书
“为着行”的读书,即以“行”为目的的读书。这样的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不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读书,“三死”读书只能把人引入僵化、呆板甚至迂腐的书呆子的境地;也不是为了装门面、寻消遣、找八卦、猎新奇的读书,那种读书亦是逸出了正道而误入了旁门,背离了读书的根本旨趣。“为着行”的读书全然与这些大异其趣,它是力求读以致用、行以致远的读书,是有目标引领、任务驱动、动力支撑的读书。这样的读书带着任务和使命,倒逼自己追求读书的效果和质量,使所读能真正地读到心里去,转化为心灵的财富和力量。书籍的力量还表现在,它是我们抵御外邪入侵的一种“金钟罩”和“铁布衫”,对我们自身有一种保护机制。因为“书籍会在人的心灵里建造一个完全独立于外界的力量的王国,这个王国是被心灵完全拥有的,在这个世界里栖息着令人神往的古今中外丰富而伟大的灵魂。当一个人的心灵完全拥有这样一个王国的时候,他的灵魂的承受能力会有多么坚强!因为他完全不需要依靠任何外力来支撑他的生命”。这样有强大内心力量支撑的人,还能被外在的富贵利诱、不义误导吗?他们必然能走得稳健、行得周正。
“行得出”的读书
如果说“为着行”的读书重在强调读书目的的明确,那么,“行得出”的读书则旨在关注“做”得漂亮。现实的存在不是想出来的、看(书)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一个由“行”而生成的世界。我行,故我在。我“行”,不是盲目地“行”、跟着感觉走地“行”,而是带着读书理性自觉地“行”,甚至掌握规律的自由地“行”。这样的“行”才是有力量的,才是真正能够“行得出”的行。颜习斋说过:“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做,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方算学问。”这种“身上行出”的学问,才是真学问,是有力量的学问。反之,只知不行是虚知,只行不知是妄行。这种知行“两张皮”的读书,都不是真正的读书,都是没有把读书转化为心灵的力量、致用的力量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