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是生活的方法和式样。它是人的存在方式,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闲暇时间利用的样法。动物的生活方式是各种生活习性的总和,如栖息方式、摄食方式、繁殖方式等。人的生活方式有与动物的生活方式类似的一面,如生理的和物质的需要,但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是其他任何动物难以企及的。哲学家贺麟认为,人的存在是一个哲学概念,包括物质的生命存在和精神的思想存在。前者是包括自然界所有生物的泛在的存在,后者则是人类所独有的存在。它是划分人类与禽兽的界限,也是划分文明人与野蛮人的界限。这种独特的、具有划分功能的存在就包括了读书。读书并非人的存在的必然选项,像吃、喝、穿、住、性需要那样须臾难离,但人一旦把它当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当成人类依赖于斯、乐为于斯,即生存必需的吃、喝、穿、住那样须臾难分的生活方式时,他就进入了一种境界。
追求物质生活的必需和保障是人的生存本能,而能像追求生存必需一样地追求精神存在——如读书,就显得十分难能可贵。它的价值意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命自觉
生命自觉,即人活着不是盲目的、昏聩地活着,而是有自觉追求,并把这一追求融入生命的一种理性觉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说过:如果不看书,我不知道早晨起来该干什么,我不知道怎样活下去。记者采访吴非:“教师读书需要坚守,您坚守的力量来自哪里?”吴非回答说:“我不认为自己是在‘坚守’,‘坚守’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痛苦的忍受,很悲壮,何乐之有?其实读书的时候,我很快乐。读书之于我,像吃饭一样是一种需要,一种精神需要。”这就是一种“不乐复何如”的生命自觉。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自己:“没有书,晚上睡不着觉,这么多年一直都这样。我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伴着阅读、思考与实践一路摸索,并没有其他的秘密。”不看书就“不知道怎样活下去”,不看书就“晚上睡不着觉”,把看书当作“像吃饭一样是一种需要”,这是一种怎样的自觉!正是有了这样的自觉,他们才成为名师大家。
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境界的超越
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更体现为一种境界的超越。20世纪70年代,大学者钱锺书和妻子杨绛被下放到河南的一个地方劳动。有一天,杨绛指着窝棚说:“给咱们这样一个窝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锺书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物质享受可以不要,住窝棚也不打紧,但没有书,就不好过日子。这就是爱书的人,把书作为不可或缺的生命存在的人最关心的。人活着,过日子,读书是其中多么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生活中享受阳光一样自然,而一旦缺少了这自然的事情,活着其实是不一样地活着,过日子也是不一样地过日子。这就是一种超越境界,可以不要物质享受,可以过苦难生活,这些都不足挂齿,但不能没有书,不能没有精神食粮。换言之,对于读书已成为生活方式的人,没有书读才是真正的无法忍受的痛苦和灾难。
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最高雅的嗜好
人的嗜好多元,甚至千奇百怪。有喜好“砌长城”的,有喜欢泡歌厅迪吧的,有热爱体育健身的,还有好色、嗜赌、嗜毒的,不一而足。读书无疑是人的一种最高雅的嗜好。它是一种充满正能量的嗜好,修身、养性、怡情、增智、长才、促思等。人应当学会提升自己的生存状态,应该选择读书这一最高雅的嗜好。爱书的人,翻开书页就从表面的、平淡的、实体的物理空间、生活空间,进入一个人独有的与书对话交流的深层空间、心灵空间、精神空间。在这种隐秘的深层空间里,他和书交互作用,彼此对话,相与为一,灵魂交融,他的自我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正向地提升。读书和人的成长是重叠融合的。你读的书哪怕你已全部忘记,它也会在你身上留下痕迹。比如,书香濡染留驻的雅韵,“腹有诗书”生成的气质,修为谈吐带来的改变等。三毛说:“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一个社会这样的人多了,文明程度、素养格局、道德层级才会提高,一个国家的竞争实力、创新能力、民族地位才会受世人瞩目。
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以读书为生活方式的人,以读书为生命自觉的人,以读书为高雅嗜好的人。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能多一点书香,少一点铜臭;多一点儒雅,少一点粗俗;多一点操守,少一点腐败;多一点向上的正能量,少一点拖累的负能量。百年中国梦的实现才能来得更快一点,更早一点。
让我们共同追求,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