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挂”的本义是:因心里放不下而挂念。李清照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算是对牵挂的优美诠释。人活在这个世上,可以牵挂的东西很多,可以是恋人、双亲、朋友,也可以是牵挂升职、牵挂股票的涨跌、牵挂某种方式的玩乐等,但唯有读书的牵挂是一种最具有成长性和精神内涵的牵挂。
读书的牵挂是人的一种心向,心灵向往,灵魂眷顾。读书的牵挂是一种执着,挥之不去,拂之还来。读书的牵挂是一种情结,放不下、丢不开、忘不掉,是围上身来的一种精神期待,一种向着幸福的出发。
牵挂读书自有牵挂的理由。理由是行动的逻辑依据,人类是根据理由来行动的存在者。这种行动可称为“理由响应”。
读书是人的精神层面的“充电”,是人间大美之事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陶渊明述读书之乐:“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苏轼诠读书之效:“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带给人的那种挡不住的内在美的气质、雅韵,是人最根本的精神气象的彰显,远比容貌之美更具魅力。明代于谦诗曰:“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古人对读书的精神化妆、心灵净化之用,对读书的亲恋牵挂、忧乐相守之情溢于言表。
读书是人宁静致远的根本之道
面对喧嚣、折腾的外在世界,我们的生命要能在纷繁浮躁的世界中找到一个宁静的准则,用内心生命静好的能量抗衡外界**,不逐时风,独立思考,不和众嚣,独具我见,就需要有坐得住书桌的宁静的定力。在这种宁静中,我们能辨得明事物,看得见未来,看得清远方,即所谓“宁静致远”。读书的人知道,这种致远的心灵能量,这种闹中取静的恬淡自得,是书给予我们的。
牵挂读书是一种境界
境界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状况,亦指人的思想认识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对读书人而言,这种境界可以解析为敬畏的境界、自觉的境界、享受的境界。
第一,敬畏的境界。读书有功利性,但并无直接的功利性。它是一种精神铺垫、思想蓄能的过程,其功利性也许一辈子都不能兑现。但牵挂读书的人并不是为着功利而读,他们是最知书、懂书、爱书的人,深切地感知读书给自己内心带来的温暖与充实。他们把读书当成生命托付之重的神圣高雅之事,相爱至诚,相敬如神,牵挂于斯,相守一生。
第二,自觉的境界。这种境界指的是读书已成为一种需要、一种习惯,如同每天必须吃饭、喝水一样,一天不读书,就感到欠缺和不安,惶惶然而若有所失而浑身不得劲。如宋代诗人黄庭坚所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清代萧抡谓说:“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这就是一种自觉,一种把读书作为生存方式而不离不弃的境界。
第三,享受的境界。湖南作协主席李元洛有文《上有天堂 下有书房》,他写自己在书房中与书对话,向书请益,“让自己的灵魂,在烦嚣中得到解脱,在扰攘里得到净化,在贫瘠时得到滋养,在低下处得到提升”,认为在书房读书,超过视听之娱,远甚口腹之欲及官场升迁之喜。这就是读书人的价值取向,这就是书已成为一种生命牵挂,读书已成为一种难以离弃的享受的典型表现。
如何培养人们牵挂读书的境界呢?这是居功至伟、善莫大焉的诉求,绝非一日之功、一蹴可就。但既然我们认定它是方向性的,就应该始终行走在追求这一境界的路上,哪怕终其一生也没有达到这一境界也不要紧。因为这是令人仰止的大家的境界。只要我们不断努力趋近这一目标,就不枉活一生。正如泰戈尔诗曰:“天空虽然没有留下鸟的翅膀,但我已经飞过。”
对读书的牵挂是一种心理情感机制及其升华
心理机制是指人对读书的认知,情感机制是指人对读书的兴趣和爱好,升华则是指人伴随认知情感的深化而达到的执意亲恋、牵挂难舍的程度。此三者应该成为培养人们牵挂读书境界的逻辑路径。
第一,认知:牵挂的起点。对读书的牵挂是建立于对读书价值深刻认知基础上的。它是牵挂的逻辑起点。其认知途径主要是对外部灌输的认同和接纳。这样的灌输甚或可以说是说教,之所以能够被相信和接受,源于它是来自古圣先贤的箴言规训、殷殷教诲,名流大家的成功示范和现身说法。如高尔基说:“读书,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中外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此话说得非常精准到位。还有我们钦佩的当代成功的大家周国平、陈平原、于丹、余秋雨等,他们对读书的经验感悟、精辟洞见,都是我们对读书价值深刻认知与肯定的影响因素,其中的逻辑机理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认同和心灵契合。
第二,情感:牵挂的深化。读书,仅有理性认知的牵挂没有情感因素的渗透介入,是无法深化的。这是因为牵挂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机制。它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在与书的磨合接触中不断培养起来的。好比男女相识、相悦、相恋、相爱,首先需要接触相识,其次还要找到相悦的感觉,然后才能产生相恋、相爱的情感深化。同理,对读书的感情和爱恋也是在读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书读得越多,越能体会到读书的好处,感思读书的魅力,对书的情感才会越来越深,割舍不掉,真正产生对读书的兴趣、爱好,形成忘不掉、丢不开、放不下的情感牵挂。
第三,升华:牵挂的完型。对读书牵挂的境界是在阅读成功的砥砺中最终完成的。如果说情感的牵挂能使我们的读书之树常绿,那么,基于成功砥砺的读书才是永葆读书之树常绿的根。成功砥砺的读书是给个人成长带来切实助益的读书,如认识的提高、思想的丰富、成果的厚重、实践的突破、能力的增强、评价的提升等。它使读书者在读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读书的好处和作用,找到成功的感觉。这样的读书才是有“根”的、行之久远的读书,才能使读书者养成一种欲罢不能的自觉、日读不辍的习惯,并将读书升华到生命不息、牵挂不已的境界。
有一首歌叫《牵挂你的人是我》,牵挂的对象是人,设使对象换成书,我们还能深情而又毫无愧色地唱出这样的词吗?如果能,那这人一定是名副其实的读书人,是书香沁润、儒雅有加的人,是精神卓异、思想出彩的中国人。愿更多的人成为“牵挂读书”的人!